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5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5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西双版纳海拔变化对水湿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双版纳三个海拔梯度(570m、1105m、1610m)的水湿状况进行了3a的观测(2002~2004年)。随海拔上升,年平均降雨量增加,年平均相对湿度降低,总雾日数减少,年平均气温和水气压线性递减,降雨日数和蒸发量的变化相对较小。随海拔上升,雨季(5~10月)降雨量显著增加,但干季(11~4月)降雨量变化很小,其中在干热季节(3~4月)还会降低。雨季空气相对湿度随海拔上升而增加,但干季的情况却相反。在海拔570m,雾凉季节(11~2月)的雾日为100d,而海拔1105m和1610m,此时期的雾日都仅为6d。以上结果显示:在印度季风环境下,山地与低海拔的坝子相比,干湿季节交替更加明显,在山地上干季期间不存在雾凉季节,在雨季期间,热带山地雨林的水湿气候条件优于较低海拔的季节雨林,但干季山地雨林的水湿条件更差。  相似文献   
62.
《干旱区地理》2007,30(6):831
2007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主持下,在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对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和沈阳树木园承担的二期创新“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子项目 “沙拐枣专类园的建立”和“沈阳树木园辉山分园建设”进行了验收,同时,对三期创新“战略生物资源保存与可持续利用”专项子项目“荒漠植物收集与生态景观优化”和“沈阳树木园城市森林适宜树种收集与展示区景观优化”实施方案进行了论证。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局长康乐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洪德元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副院长陈晓亚院士,以及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园、华南植物园、北京植物园、昆明植物园和仙湖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验收和鉴定。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研究所的领导和业务部门负责人、吐鲁番市及相关局领导,以及两园参与项目的研究人罚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63.
西双版纳勐仑地区40余年气候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红梅 《气象》2001,27(10):20-24
利用设置在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勐仑气象站40余年(1959-2000年)的资料,统计分析勐仑地区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0余年来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上升率0.202℃/10年,升温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其中干热季(3-4月)升温最为显著。不同年代,平均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上升率有所不同。年降水量从50年代到80年代以53.0mm/10年速度下降,80年代末期降水量达到历史最低值,90年代降水量显著回升。相对湿度为明显下降趋势,干热季下降显著。日照时数变化稍复杂,有近似二次曲线的变化。勐仑地区气候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在大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覆盖率变化所致。  相似文献   
64.
为在西双版纳热带湿性季节雨林林下种植砂仁,清除林下的灌木及草本并对乔木进行疏伐以增加光照来促进砂仁的生长发育.本文研究了这种雨林利用管理方式对雨林生物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雨林林下种植砂仁对雨林植物所进行的干扰,使得雨林总生物量(平均值±SE)从597.732±56.561t/hm2减少到279.667±32.870t/hm2,减少53.21%;雨林乔木层、灌木层和木质藤本层的生物量分别降低53.73%、94.72%和98.33%,草本层生物量从0.483±0.080t/hm2增加到6.900±2.214t/hm2(主要为砂仁).对乔木层的疏伐有一定的选择性,对DBH>60cm的利用价值较高的大乔木和DBH5cm~20cm妨碍砂仁生长的乔木的生物量影响最大.约30年的砂仁生产对西双版纳热带湿性季节雨林生物量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这比1972~1982年间马来西亚半岛原始低丘森林生物量10年减少15%的情况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65.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环境监测站点的空气污染物浓度监测资料、欧洲中心(ECMWF)提供的ERA-5逐时0.25°×0.25°再分析资料和NOAA研发的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分析了 2020年3月29日-4月5日低纬高原的西双版纳地区持续性重度霾空气污染事件的特征、气象成因和污染物颗粒主要来源。结果表明:(1)重度霾污染期间,AQI值及PM2.5浓度值有显著日变化特征,表现为白天低、夜间高。(2)冷空气势力偏弱,脊前暖平流使中低层大气增温,有利于西双版纳地区大气层结的稳定,无明显水汽输送带,整个过程空气湿度较低,连续8天重度霾污染并未出现传统上高湿的气象霾特征。稳定的大气层结和逆温层的存在削弱了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对流交换。(3)受均压场控制,地面和低空风速小,较低的混合层厚度和较小的通风系数等共同作用,使得污染物颗粒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扩散受到抑制,导致污染物颗粒聚集。(4)各污染物浓度值与MODIS/Terra卫星反演东南亚境外火源点数有显著相关性,其中火源点个数与AQI正相关高达0.5。(5)由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表明此次重霾污染过程中颗粒物可能来源主要是缅甸马圭、曼德勒和东枝境外的输入型累积传输。西双版纳位于低纬高原地区,受地形影响,污染物积聚在景洪城区及周边澜沧江河谷地带之后,很难通过水平输送离开,这是也是造成此次连续重度霾污染事件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6.
西双版纳勐宋地区鸟类多样性及人地关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直军  门罗朵 《地理科学》1998,18(6):531-537
地理环境独特的西双版纳部分地区尚存不少资源丰盛,反映山区民族自然经济人地关系模式,鸟类多样性敏感地显示其相关性。在边远山区,必须全面了解人地关系的历史性及其生态过程、注意发扬当地持续管理林地的经验,不断协调人地关系,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发展才会有更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67.
为了掌握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和次生林水源涵养服务价值的变化规律,基于西双版纳生态台站的定位观测数据,对比分析了两种林型水源涵养服务的构成及年内价值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两种林型的水源涵养总量接近,分别为74 158m3/hm2和70 654m3/hm2,水调节量为主,占90%以上。热带季节雨林的水供给价值高于水调节价值,热带次生林的水调节价值和水供给价值大致相等,综合分析,热带季节雨林的年水源涵养服务价值(4 531元/hm2)比次生林(2 732元/hm2)高66%。两种林型的水源涵养服务变化过程相似:主要受水供给变化过程的影响,水源涵养服务变化曲线呈单峰态,月变异程度较大;热带季节雨林和次生林在雨季(5-10月)的水源涵养量分别占全年总量的54%和57%,水源涵养价值均占全年总价值的65%左右。  相似文献   
68.
终于有机会去西双版纳旅行,终于有机会看到我朝思暮想的竹楼。由此产生了对竹楼点点滴滴的思考,现将它一一记录,与同行分享。  相似文献   
69.
西双版纳勐仑地区降雨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分析我国内陆热带地区的降雨特征及变化规律,利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西双版纳,勐仑)12年(1992-2003年)的雨量观测资料,对勐仑地区的降雨特征及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勐仑地区1992~2003年间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55.1min,干、雨季分别占全年降雨量的15.8%和84.2%;降雨量在各月的分配为典型的单峰型曲线;昼、夜雨量相当,干季夜雨量略占优势,而降雨量较大的6、7月份则昼雨更占优势,6-8月的14-18时为全年降雨量的高值中心;年平均雨日为147d,雷暴日为96d;降雨强度分布的季节差异较大,干季以小强度降雨为主,而大雨基本集中在雨季,〈25 mm/d的中小型降雨占了全年总雨日的91%。从12年的变化趋势来看,年、干季和雨季的降雨量、雨日及夜雨量都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而昼雨量趋于平稳;除干季外,年、雨季的雷暴日都有所下降。可以认为,西双版纳地区降雨既有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也有其自身的特点,由此带来的森林水文生态效应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70.
西双版纳山地选取3个海拔梯度,对热带季节雨林4种主要树种进行幼苗移栽试验,观测幼树生长、死亡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目的在于明确海拔变化对热带季节雨林主要树种幼苗生长、死亡的影响,热带季节雨林主要树种幼苗的生长是否在低海拔地区优于在高海拔地区.结果表明,4种幼苗对海拔变化的反应并不相同.绒毛番龙眼和云南玉蕊幼苗的生长和存活主要是受到温度的限制,随海拔的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这两种幼苗在低海拔上的生长显著优于在中、高海拔上,而云南肉豆蔻和小叶红光树没有表现出在低海拔上优于中、高海拔的特征,这可能是由于它们不适应强光照的生活环境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