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87篇
地质学   98篇
海洋学   13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8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洞庭湖地区地球化学土壤质量分区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集余 《湖南地质》1997,16(3):193-196
该文根据营养元素的含量,对洞庭湖地区的土壤质量进行了优、劣分区。在优势区可以少施或免施钙镁磷肥,在劣势区应少施有机肥和磷肥,多施氮、钾肥及多元素复合肥。  相似文献   
92.
喻长建 《气象》1992,18(2):47-49
一、引言 湘阴位于洞庭湖南部,是湘、资、沅水的必经之地,每年汛期,湘、资、沅、理4水流入洞庭湖,使得湖区水位上涨。如果湖南连降暴雨,洞庭湖区将出现高洪水位,尤其是在7月份,长江进入主汛期,若长江流域和湖南连降暴雨,洞庭湖区将会出现洪  相似文献   
93.
94.
为了掌握洞庭湖区重点垸、蓄洪垸的土地利用现状,基于2015年最新遥感影像,参考土地年度变更调查成果,采用人机交互式解译方法,通过遥感调查修编手段开展洞庭湖区11个重点垸和24个蓄洪垸土地利用调查,揭示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重点垸耕地主要集中在"四水"、远离洞庭湖湖泊的平原、丘陵及低山地区,蓄洪垸耕地主要集中在洞庭湖区平原及岗地地区。将研究结果与湖南省水利部门调查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比表明,本研究获取的堤垸总面积结果与水利部门的数据之间存在一定误差,其中耕地面积相差最大,主要是由二者所采用的堤垸边界不一致导致。  相似文献   
95.
洞庭湖区钉螺孳生环境与湖草、离岸距离、洲滩高程等有关,利用ArcGIS ModelBuilder建模方法对1987~2014年27年间5期遥感影像解译成果进行空间分析并划分不同级别的孳生环境,大大简化了操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96.
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和价值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验室测试、遥感解译和问卷调查,获得了研究数据,采用市场价格法、影子工程法和成果参照法等,对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3处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等级都为中等级,湿地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湿地总价值达到273.86×108元/a,单位面积价值为10.37×104元/(hm2·a),湿地发挥了重要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97.
中国地质大学李长安教授等人在2003提出了“长江中游自然环境的对称胜”,指出其区域地貌、水系特征以及自然环境的演化过程均表现为以南北向的幕阜—罗霄山山脉为轴的明显的对称特点,轴之西为洞庭湖水系,轴之东为鄱阳湖水系;同时这一段长江河道似英文字母的“W”,“W”本身就是对称的,更为有趣的是,“W”西下端点为洞庭湖,“W”东下端点为鄱阳湖。  相似文献   
98.
利用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采用Mann-Kendall方法和Sen’s斜率估计方法,研究2000~2014年洞庭湖区的植物面积及其变化趋势,以及其与水位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枯水年洞庭湖区的植物面积最大,平水年的次之,丰水年的最小;2000~2014年期间,洞庭湖区增强型植被指数的变化存在空间异质性,东洞庭湖区的大部分区域的增强型植被指数无显著变化,南洞庭湖区的大部分区域的增强型植被指数显著增大;洞庭湖区18.08%的区域的增强型植被指数显著增大,这些区域主要集中在高滩地(平均海拔为26.61 m);7.51%的区域的增强型植被指数显著减小,这些区域主要集中在低滩地(平均海拔为25.79 m);随着湖泊水位的上升,洞庭湖区植物面积在减少,当洞庭湖水位为24 m时,最适合植物生长,当洞庭湖水位低于24 m时,洞庭湖区的植物面积受水位变化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9.
洞庭湖入汇对长江干流水位的顶托作用影响着荆江河段的水文情势变化,分析其变化特征对研究长江中下游防洪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汇流顶托作用的程度与影响范围,本文基于1990—2020年荆江河段水位流量关系与洞庭湖汇流比,提出洞庭湖入汇顶托程度的量化方法,构建计算顶托程度的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分析顶托程度主要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结果表明:(1)洞庭湖入汇顶托程度与汇流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顶托程度随干流流量增大而增加,2003—2020年枯水、中水和洪水流量级监利站水位受顶托程度平均为0.59、1.33和1.60 m;顶托最大影响范围随干流流量与汇流比增大向上游延伸。(2)随汇流比增大,在2020年干流枯水、中水和洪水流量级下,顶托最大影响范围的延伸区间分别为石首—沙市、石首—陈家湾和陈家湾—枝城;汇流比、荆江段累计冲刷深度、螺山水位及干流流量对顶托程度变化的重要性占比分别为28%、27%、25%和20%。(3)构建的顶托程度计算模型在不同流量级都能够较好地计算荆江河段水位的顶托程度并确定顶托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100.
孙晓梁  杜尧  邓娅敏  陶艳秋  马腾 《地球科学》2021,46(7):2555-2564
地下水排泄在湖泊水量及营养盐均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地下水向湖泊排泄的量化是关键,但目前对其时间变异性的研究却十分薄弱.针对这一科学问题,以长江中游重要调蓄湖泊-洞庭湖为例,通过收集1996~2017年洞庭湖流域的水文和气象数据,基于质量平衡模型,查明地下水排泄对洞庭湖水量均衡的贡献以及地下水向洞庭湖排泄强度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1)枯水期时地下水排泄量为(0.17~1.51)亿m3/d,地下水排泄强度为38.74~207.26 mm/d,地下水排泄对湖泊水量均衡的贡献为8.70%~30.37%;(2)地下水排泄量、地下水排泄强度、地下水排泄对湖泊水量均衡的贡献在1996~2017年间均呈现出明显的先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三峡水库蓄水后至三峡工程全面竣工初期的地下水排泄相较于三峡水库蓄水前和三峡工程全面运行后显著降低;(3)三峡工程运行对长江水位及地下水位的改变可能是引起湖底地下水排泄时间变异性的重要原因.为洞庭湖区域的水量均衡提供了新的认识,也为今后洞庭湖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区域生态安全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