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7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利用采自川西高原金川情人海沟的云杉树轮样本,分析了树轮宽度与气候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树轮宽度指数与金川气象站6月平均气温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利用标准化树轮宽度指数重建了该区域1713—2010年6月平均气温序列,交叉检验及各项检验的参数表明重建方程是稳定可靠的。近298年来川西金川6月平均气温为18.2℃,经历了3个暖期和4个冷期。暖期时段为1825—1839、1854—1892和1951—1961年;冷期时段为1792—1804、1842—1853、1864—1893和1911—1924年。周期分析结果表明,重建序列存在2~3、7~8、20~30、32~64和70~130 a的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62.
龙门山断裂活动和川西高原隆升历史的裂变径迹测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12个构造岩、变质砂岩和花岗岩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年龄分析,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 初步确定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晚新生代主要断裂活动时期和区域隆升历史。结果表明, 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2条主断裂:汶川-茂县断裂和映秀-北川断裂, 最晚一次强烈活动发生在早更新世(FT年龄为1.2~ 1.3 Ma), 高原内部北西向米亚罗断裂在中更新世(约0.5 Ma)发生过强烈活动; 后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在中新世晚期开始快速隆升, 而高原内部强烈隆升发生在上新世末至中更新世。高原隆升导致深切河谷地貌的形成和发育。   相似文献   
63.
龙门山高倾角逆断层结构与孕震机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汶川8.0级地震的主破裂面是否以陡立倾角延伸至地壳深部的争议,我们的研究旨在明确发震断层形态随深度分布的二维结构特征, 即断层的倾角及相应段落的深度,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发震断层的孕震和发震机理. 利用子空间置信域非线性反演方法, 通过拟合近场的同震水准变形, 获得了分别对应于清平-北川和南坝-青川发震断层的二维弹性位错模型. 结果显示, 此次龙门山中央断裂带的发震断层系统存在明显的南北分区特征. 以北川-南坝为过渡带, 北川以南至清平的发震构造为二元结构, 包括两部分:一是浅部高倾角的逆断层, 倾角在70°~80°以上, 底部深度可达10~15 km, 同震位错主要发生在10 km以上深度, 平均位错超过6 m;二是深部缓倾角的逆断层, 反演得其倾角约25°, 底部可达30 km深度, 位错主要分布于断层的顶部和底部, 平均位错约4 m. 南坝以北的发震断层为单一结构的逆断层, 倾角约60°~70°, 逆断层位错分布于10 km深度以上, 平均位错小于2 m.余震分布和主震震源机制也支持清平以南发震断层为二元结构的推论. 有限元模拟显示,在二元结构的逆断层系统中, 通过提高断层面上正的库仑应力, 深部缓倾角的逆断层活动对浅部高倾角逆断层有明显的促震作用. 模拟还显示地壳缩短不是现今松潘地块地表垂直变形的主要原因, 垂直变形更可能反映了青藏高原东缘相对四川盆地的差异抬升. 对高倾角逆断层的库仑应力作用显示, 差异抬升对龙门山逆断层活动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4.
本文综述了丹巴县地质灾害在地区、地理及季节气候方面的发育分布特征,总结了地质灾害的活动与危害现状,进行了危害程度评估和地质灾害分区评价,并提出了非工程预防和工程治灾方面的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65.
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事业,在对马尔康旅游资源做出具体规划的同时,对当地的气候资源特征进行分析与评价。利用马尔康县气象站1966~2005年逐日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降水量等观测资料,计算当地温湿指数、风寒指数、着衣指数、综合舒适指数等,进而对旅游气候舒适度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马尔康地区温湿指数和风寒指数分别在7、8月份达最大值,着衣指数在7月份达最小值,人体在7月份感觉最舒适;(2)40a间,马尔康地区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和着衣指数总体变化较稳定,个别年份波动较大;(3)1966~1990年,舒适天数基本在125d左右波动;受全球变暖影响,1990~2005年马尔康舒适天数呈明显波动上升趋势。这说明马尔康夏季为最适宜旅游季节,全年大概有120d非常适宜旅游,旅游资源丰富,且气候变化对当地旅游资源开发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6.
川西高原杂谷脑河阶地的形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野外实地地貌调查,确定了川西高原杂谷脑河理县段发育了8级阶地,并对阶地沉积物进行了ESR年代测试,初步确定杂谷脑河第II,III,IV,VI级阶地约形成于距今54,125,248,481ka。阶地成因分析表明这些主要阶地序列主要是构造隆升的结果,因此,杂谷脑河各级主要阶地分别代表了川西高原中更新世以来的几次隆升事件。根据阶地高程和阶地形成年代确定的杂谷脑河下蚀速率为0.39m/ka,与大地测量获得的龙门山隆升速率 (0.3~0.4m/ka) 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