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2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201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64篇
地质学   499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2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41.
大别山碰撞造山带的地球动力学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33  
王清晨  林伟 《地学前缘》2002,9(4):257-265
大别山碰撞造山带的形成和其中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折返具有统一的动力学过程。对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形成 -折返的研究表明 ,大别山的超高压变质作用是冷大陆地壳被前导洋壳下拽而持续俯冲的结果。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是多阶段的。第一阶段 (2 30~ 2 10Ma)在低地温梯度 (约10℃ /km)下发生同俯冲折返 ;第二阶段 (2 10~ 170Ma)的折返由深俯冲板片的断离引发 ,浮力开始起作用 ;第三阶段 (170~ 12 0Ma) ,以区域性岩浆活动、穹隆伸展构造活动和深剥蚀沉积为特征。从分析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折返过程入手 ,以侏罗纪末作为时间参照点 ,以合肥盆地的侏罗系顶界作为当时的地理参照点 ,根据不同岩石单元中岩石的形成深度和碰撞造山中的位移状态 ,可把大别山碰撞造山带划分为原位系统、准原位系统、异位系统和热穹隆改造系统等结构单位。陆陆碰撞造山带形成的物理学前提是俯冲陆壳物质的低密度 ,而最终形成造山带的直接动力学过程则是深俯冲板片的断离及其引发的一系列近垂向运动的地质过程。  相似文献   
42.
大别山造山带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郭华  吴正文  柴育成  冯明 《现代地质》2002,16(2):121-129
大别山造山带为一条中生代陆内造山带 ,其构造系统是由逆冲推覆构造组成的构造楔形体 ,尖端指向南。构成逆冲系统的 4条主干逆掩断层 ,由南向北呈后展式 (上叠式 )依次扩展 ,并使基底岩系和沉积盖层同时卷入构造变形 ,形成了大型薄皮构造 ,造成地壳缩短量达 46 8%。大别山造山带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形成于早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 (J3 1—K1)。  相似文献   
43.
通过对大别地区不同超高压岩石和同一超高压岩石中不同变形期次石英的变形特征的研究 ,探讨超高压岩石折返时的流变学特征和状态。运用野外构造解析、组构分析、透射电镜和应变分析发现 ,除榴辉岩中静态重结晶石英外 ,其它超高压岩石中石英均发生了强烈的塑性变形 ,波状消光、变形纹、变形条带等极为常见。石英石榴岩中石英交叉滑移位错的发育 ,说明经历了高温位错蠕变 ,其代表的差异应力为Δσ =78.92MPa。石英脉的变形是超高压岩石折返到中地壳以后的角闪岩相退变峰期产物 ,其差异应力为Δσ =2 5 .2MPa。超高压二云母片岩中石英典型的糜棱结构代表的差异应力为 :Δσ =5 9.6 1MPa。大别超高压岩石可能是在构造应力比较低的情况下区域隆升的结果  相似文献   
44.
大别山西期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特征成成因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近期1:5万区调和科研成果,认为大别山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或两期:一期为前寒武纪变质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另一期为中生代未变质镁铁质一超镁铁质岩,前者由橄榄岩,橄辉石,辉橄岩,榴辉岩、角闪石岩、斜长角闪岩等组成,原岩是由基性-超基性侵入岩或火山岩经过构造应位的;后者由辉石岩,新闪岩,辉长岩,闪长岩组成,属于燕山期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具有同源岩浆演化序列,通过对其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等详细地研究表明,大别山目前还不存在蛇绿岩套,北大别榴辉岩及燕山期基性-超基性侵入岩的确定,为认识大别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5.
大别山榴辉岩退变质多硅白云母及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大别山榴辉岩中的多硅白云母可以分成三个世代形成于榴辉岩相进变质阶段的原生Phe1、榴辉岩相退变质晚阶段的Phe2和角闪岩相至绿片岩相退变质阶段的Phe3.电子探针测得,超高压下形成的Phe1,其Si和Fe2++Mg值出乎意料地低于低压下形成的Phe3,这与多硅白云母地压计的基本原理,即多硅白云母的Si和Fe2++Mg含量与其形成压力成正比这一原理产生了矛盾.产生这种矛盾的可能原因是,多硅白云母的成分除了取决于压力因素以外,还取决于主岩的铝-硅比值、Fe2++Mg含量、氧逸度的变化、流体的存在等因素.因此,利用多硅白云母的硅含量来探讨退变质过程压力时必须加倍小心.  相似文献   
46.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及各种片麻岩的U-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出露于大别山南部的超高压变质岩具有较低的Pb含量(多数<4μg/g)和较高的 U/Pb比(多数>0.1),以及较大的Pb同位素变化范围和较高的放射成因Pb(206Pb/204Pb=16.535~20.405).它们表现出在俯冲过程中经历了脱水、析出流体和Pb丢失过程及地幔Pb与上地壳岩石Pb混合的Pb同位素特征.然而出露于大别山北部的片麻岩具有较高的Pb含量(多数>4μg/g)和较低的U/Pb(<0.07)以及较低的Pb同位素比值(206Pb/204Pb=15.781~16.647),并与侵入南、北大别山的中生代花岗岩的Pb同位素特征相同.它们表现出在俯冲过程中仅有少量流体析出和Pb丢失以及地幔Pb与下地壳Pb混合的同位素特征.这些样品在230Ma前的初始Pb同位素组成还表明南大别带超高压岩石的U/Pb比在大陆俯冲前很长一段时期内比北大别带片麻岩高。这些观测表明南大别带出露的超高压岩石主要是深俯冲的上地壳岩石,而北大别带具有中、下地壳的性质.据此,本文提出了在大陆深俯冲过程中,俯冲陆壳拆离成若干岩片,深俯冲的超高压上地壳岩片有可能沿断层逆冲到较浅部位的超高压岩石折返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47.
报导了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带不同岩岩类型及六安-蔡河地学剖面中氦同位素和某些微量元素的分配分布特征,并讨论了它们的影响因素及其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48.
安徽大别山—张八岭地区若干重要基础地质问题的新认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安徽省区调所近年来在专题研究和区调填图中的一些重要发现,就区内地质构造分区、变质地层序列重要、变形变质侵入体的确定、大别造山带的双向对冲地壳结构及非板块碰撞造山过程、郯庐断裂带的性质及演化、高压变质带的形成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并对进一步加强大别山野外地质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9.
It has been shown from petrologic,geochemical,trace element and REE evidence that the gran-ite intrusions at Sikongshan,Anhui Province,can be assigned to two distinct types which are radically different in age and origin.The Precambrian gneissic granited resulted from remelting of old continental crust while the Mesozoic granites were derived ,also through remelting,from low-Rb/Sr rocks at greater depths.Granite masses at Tiantangzhai and Zhoujiawan in the Dabieshan Mountains are also dicussed.  相似文献   
50.
大别山毛屋方辉岩中铬绿辉石的发现与意义刘晓春,曲玮(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关键词铬绿辉石,大别山铬透辉石是超基性岩和金伯利岩中的常见矿物,而钠铬辉石只发现于铁陨石中。80年代初,OnYang[1]报道了缅甸玉中的钠铬辉石.是目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