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1篇
  免费   467篇
  国内免费   1226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1856篇
地球物理   177篇
地质学   160篇
海洋学   513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15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116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158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53篇
  2006年   135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建立了一套云导风计算的算法,自1997年以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使用该算法,利用GMS-5卫星的数据计算出西北太平洋上的1.25经续度网格的卫得云导风。利用这套资料,对西北太平洋带气旋发展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发现,热带气旋通常是由对流层上层的西风急流引发的,那些西风急流可能是由深入到热 的中纬度槽所引起的,在盛夏季节,吹向热带对流层上部槽(TUTT)赤道一侧的西风也有可能引发台  相似文献   
982.
Impacts of the diurnal cycle of solar radiation on spiral rainband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sed on idealized numerical simulations, the impacts of the diurnal cycle of solar radiation on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outer rainbands in a tropical cyclone are examined. It is found that cold pools associated with precipitation-driven downdrafts are essential for the growth and propagation of spiral rainbands. The downdrafts result in surface outflows, which act as a lifting mechanism to trigger the convection cell along the leading edge of the cold pools. The diurnal cycle of solar radiation may modulate the diurnal behavior of the spiral rainbands. In the daytime, shortwave radiation will suppress the outer convection and thus weaken the cold pools. Meanwhile, the limited cold pool activity leads to a strong modification of the moisture field, which in turn inhibits further convection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983.
不同尺度涡旋相互作用对台风的结构和移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根据大气运动原始方程组导出一个支配台风中心移动的基本方程,方程中包括了非绝热加热,温度场分布,地形与摩擦等各中能影响台风移动的强迫因子。对非绝热加热与水平温度分布的使用所作分析表明,非轴对称的非绝热引导作用可使台风加速、减速或转向运动;温度场上的准区对台风有吸收作用。  相似文献   
984.
热带气旋对香港地区臭氧污染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1998—2008年所有西北太平洋海域生成的264个热带气旋资料、香港地区11个环境监测站点的地面臭氧(O3)小时浓度数据,研究热带气旋对香港地区臭氧污染的影响。分析表明当西北太平洋有热带气旋活动时,香港地区地面O3浓度均有不同程度增大,且半数以上造成香港地区O3高污染;热带气旋对香港地区O3污染的影响程度与气旋强度相关,且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运用SPSS软件进行轨迹聚类分析,将热带气旋分为四种类型,并对香港地区O3污染影响的进一步分析发现,西行或转向登陆型和近大陆转向不登陆型是最易引起香港地区O3高污染的两类热带气旋,二者平均影响程度大体相当;热带气旋中心位于台湾岛东北部洋面及巴士海峡附近时,香港地区O3浓度最易出现极大值。物理量场和对气团后向轨迹的条件概率场分析表明,热带气旋期间偏北到东北气流的水平输送以及下沉气流的局地积聚作用造成香港地区O3地面浓度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85.
大气季节内振荡对热带气旋活动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30年来,大气季节内振荡对热带气旋活动影响的研究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就大气季节内振荡对热带气旋生成、路径及登陆的影响进行概述,并揭示了这种影响的主要机制。同时回顾了与季节内振荡密切相关的季风槽活动对热带气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简单讨论了该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前景,并提出当前该研究领域中一些亟需研究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986.
影响福建热带气旋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60—2005年影响福建热带气旋(简称TC)的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影响TC频数呈减少趋势;7—9月影响频数多,8月为最多;影响频次的空间分布呈东南-西北递减的带状分布;南海是影响TC生成频数最多的集中区域。分析了TC异常活动的环境场,在TC异常偏多年份,低层ITCZ位置偏北,西北太平洋(WNP)生成TC位置也较偏北,同时在中国东南沿海为异常的气旋性距平环流控制,非常有利于TC的生成和发展。对于低压环流影响年份,在WNP区域TC生成频数偏多偏北情况下影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TC较频繁,则影响福建TC数偏多;反之,ITCZ明显偏弱,中国东南沿海为异常的反气旋性距平环流控制时,影响福建TC数偏少。对亚洲地区500 hPa大气环流分析发现,影响福建TC异常偏多(少)年份,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南)。  相似文献   
987.
广东省登陆热带气旋活动异常成因分析   总被引:43,自引:26,他引:43  
利用1970~2001年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对32年来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登陆我国的频率、位置、维持、衰减、变性、加强及消亡等进行统计分析,揭示热带气旋登陆活动的一些事实和特征。研究表明:在我国沿海不同地区(不包括岛屿)登陆的热带气旋,其陆上维持时间明显不同,从广西至浙江,维持时间向北增加;热带气旋登陆后的明显衰减主要发生在登陆后12小时内,登陆时越强的热带气旋,衰减得越厉害;热带气旋在我国陆上消失的位置最北是黑龙江、最西可至云南,广西是登陆我国热带气旋消失数最多的地区。  相似文献   
988.
利用ECMWF(1979~1993年)的再分析资料计算分析了热带太平洋上空大气热源及水汽汇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海表温度异常之间的联系。通过SVD的分析,发现大气热源的垂直积分〈Q1〉和水汽汇垂直积分〈Q2〉异常与SST异常有着较高正相关关系的热带太平洋区域主要集中在170 E以东的5 S~5 N之间的一个狭长带中。分析大气热源和水汽汇的空间结构,则发现在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地区,除了最低层(962.5 hPa)和最高层(85 hPa)以外,对流层其余各层Q1、Q2异常与SST异常都存在较高的正相关关系;而在赤道西太平洋地区,850 hPa层以下,Q1异常与SST异常为负相关关系,在962.5 hPa相关系数甚至为 -0.59,其余各层Q1、Q2异常与SST异常也只有很弱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89.
影响福建热带气旋年季频数的投影寻踪回归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投影寻踪方法是一类处理高维问题,特别是高维非正态问题的新兴统计方法.通过普查北半球500 hPa、100 hPa、北太平洋海温以及500 hPa环流特征量与影响福建热带气旋年、季频数的相关,采用逐步回归筛选预测因子.然后,应用投影寻踪回归方法的基本思想和算法,建立福建热带气旋年季频数的PPR预测模型.结果表明,PPR模型的预测效果明显优于逐步回归预测模型,对福建热带气旋年季频数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990.
“黄蜂”登陆过程中路径变化的可能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借助时间分辨率为6分钟的新一代多普勒雷达回波、卫星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黄蜂"在登陆过程中路径变化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主要是从雷达回波和卫星观测到的强水汽对流相对于风暴中心的分布,并运用包含非绝热加热作用的全型涡度方程,讨论对流潜热导致的涡度增加及涡度平流对风暴移速、移向的影响作用,解释了登陆过程中三个阶段路径变化的可能原因.认为:(1)登陆前阶段,由于强水汽对流在中心的东北到北侧,造成向西北方向的正涡度平流,从而这一阶段有相对较大向西移动分量,并且移速较快;(2)登陆阶段,前3小时,强水汽对流主要位于中心的西侧,因而有向南移动分量,后3小时,强水汽对流主要位于中心的南侧,因而有向东的移动分量,所以这个阶段风暴减速运动,并且前3小时继续向西北方向移动,而后3小时转为偏北方向;(3)登陆后阶段,由于风暴迅速减弱,强对流仅在东南-西北向区域短暂维持,风暴有向西北前方强对流区加速的趋向运动,因而在登陆后,"黄蜂"表现为西北向的加速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