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68篇
  免费   2638篇
  国内免费   5309篇
测绘学   1253篇
大气科学   5975篇
地球物理   1678篇
地质学   6891篇
海洋学   1575篇
天文学   259篇
综合类   813篇
自然地理   1271篇
  2024年   72篇
  2023年   221篇
  2022年   465篇
  2021年   637篇
  2020年   600篇
  2019年   766篇
  2018年   607篇
  2017年   644篇
  2016年   614篇
  2015年   673篇
  2014年   916篇
  2013年   998篇
  2012年   974篇
  2011年   931篇
  2010年   820篇
  2009年   923篇
  2008年   886篇
  2007年   1036篇
  2006年   975篇
  2005年   864篇
  2004年   737篇
  2003年   604篇
  2002年   518篇
  2001年   517篇
  2000年   420篇
  1999年   359篇
  1998年   365篇
  1997年   305篇
  1996年   247篇
  1995年   214篇
  1994年   203篇
  1993年   161篇
  1992年   102篇
  1991年   84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61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4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91.
Two kinds of observational data,fluctuation and mean profile measurements,from a 325 m meteorological tower in Beijing,China,are used to evaluate local scales of velocity and temperature for higher heights by flux-gradient mean profiles and eddy-correlation techniques.A comparison of these methods each other was made in terms of vertical turbulence fluxes for momentum and beat at the same heigbt.The vertical profiles of non-dimensional second moments.such as vertical turbulent fluxes of momentum and heat.velocity and temperature standard deviations,were derived by local similarity theory.The local similarity relations expressed that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s of non-dimensional second moment variables were found to be functions of z/Λ and z/h in the stable boundary layer and the function of z/Zi for the 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where A the local Monin Obukhov(M-O) length. h the height of stable boundary layer and Zi the height of mixed-layer.These relations are shown to agree well with the observational data.  相似文献   
992.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P-T-t轨迹的动力学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合现有的地质、地球化学资料以及同位素年龄等研究成果,同时结合新西兰南岛北端陆壳俯冲的最新发现,提出了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四阶段演化模式:板片俯冲形成增生楔、板片俯冲驱动角落流、板片拆离浮力抬升至Moho深度和后期上地壳伸展阶段.以此为定量模拟的出发点,利用二维有限元对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演化进行了动力学和热演化模拟,追踪超高压变质岩形成演化过程中的质点路径以及对应的P-T-t轨迹.计算的P-T-t轨迹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均能与实测结果较好吻合.  相似文献   
993.
高温高压下橄榄石含水实验和软流圈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温高压橄榄石含水实验表明,水进入橄榄石能加速其塑性形变,促进了地幔塑性流动,为上部软流圈成因提供一种新的可能依据。  相似文献   
994.
南京地区中暑天气条件指数研究预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采用南京地区1988-1997年每年夏季逐日各项气象要素及全市各医院同期重症中暑人数进行统计筛选出热夏年:1988年、1994年、1995年,对这三年中暑期重症中暑病例资料与气象资料进行相关统计分析,找出相关性较好的气象因子,经过方程化筛选,得出气温、湿度、气压、对中暑影响较大。三日滑动平均值为主要预报因子。设计中暑指数数学模式。根据中暑病病理、程度将中暑天气条件分三个等级,给出三个不同的中暑天气条件指数临界值,经过1998年、1999年试报验证,准确率较高,社会效益较好。该指数预测模式基本可行。  相似文献   
995.
使用自动气象站、雷达回波、卫星云图、常规天气图、探空和风廓线仪等有关观测资料, 普查了1998年7月上旬珠江三角洲地区8次由海风锋触发形成的强对流天气过程, 并对其中7月3日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 归纳出该类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一些活动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996.
在河南省6种雨型的基础上,分析了物理要素海温、季风、西太平洋副高及气候因子和河南省汛期降水的关系,给出了河南省汛期降水的气候预测概念模型。通过逻辑推理,可以具体预测雨型。  相似文献   
997.
Introduction The Tangshan earthquake sequence in 1976 is one of most important events in North China. Although nearly thirty years passed and there are some researches on its cause, it is far from the end. Here we introduce two explanations for the cause of Tangshan earthquakes and point out their defects. One is that there is a diamond block in NEE direction in Tangshan region, which is shaped by cutting action of NingheChangli fault, FengtaiYejituo fault, Luanxian fault and Jiyunhe fau…  相似文献   
998.
姚足金  陈德华 《地球科学》2001,26(3):291-296,327
现行西北地区水资源评价,是基于下列水文地质概念模型:(1)作为主要补给源地的山区,其与盆地之间存在“阻水屏障”;(2)山区形成的地下水基本上已全部汇入出山河谷,流向盆地绿洲,经实地勘探水化学同位素分析与资料研究,认为现行“模型”不符合地质实际。在引用国外高山区产流数值模拟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比拟法估算出研究区,由山区通过基岩向盆地绿洲作侧向补给的大致数量。新概念模型的建立,意味着西北高山-盆地系统的绿洲基岩不深处,赋存有相当数量以前未被计入的、可供开发的水资源。  相似文献   
999.
为了给项目的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对武汉绕城公路东北段软土、膨胀土、砂土地震液化、岩溶、深路堑、高填路基、筑路材料等潜在的地质灾害进行了详细评价,通过采用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触探、物探、试验分析等多种勘探、测试手段,对沿线的各种工程地及其危害表现形式进行计算分析,预测施工过程及工程建成后可能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施工方法,对同类工程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我国航空客流网络发展及其地域系统研究   总被引:69,自引:19,他引:69  
金凤君 《地理研究》2001,20(1):31-39
“极化”效应是高速交通网络引导客货流演进的空间表象,由此导致空间作用关系的变化和空间结构的演化。轴心—附属式的“轴—辐”空间模式已经成为航空客流网络发展的基本模式。本文以航空客流为分析对象,探讨了我国城市间的相互作用特征,以及高速运输网络发展的社会经济意义。结果表明,我国大陆航空客流的网络体系形成了明显的地域分异现象,产生了以三个一级枢纽为核心的“轴—辐”系统,即北京、广州和上海系统,以及两个相对独立的次级系统——乌鲁木齐和昆明系统;航空客流存在显著的距离衰减规律,绝大部分客流发生的距离在2400km之内;超大城市是航空客流的集聚地,以其为枢纽的航空网络的合理组织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