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95篇
大气科学   225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1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51.
台风布拉万(1215)深入内陆所致的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任丽  王承伟  张桂华  杨艳敏  金磊 《气象》2013,39(12):1561-1569
本文使用多种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1215号台风布拉万北上深入内陆在黑龙江中部地区引发大暴雨过程进行追踪和诊断分析,探究此次大暴雨天气发生、发展的动力学、热力学和不稳定机制以及卫星云图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雨的发生是中低纬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冷空气向东南方向移动增强了大气的斜压性,有利于斜压扰动的发展;对流层低层的对流不稳定和对流层中层的湿对称不稳定的共同存在,说明大气层结不稳定,为大暴雨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对流层中低层形成了一个自下向上的正涡管,促使对流发展,散度场上表现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动力配置结构以及中尺度次级环流的出现均为暴雨的维持和加强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机制;台风中心东侧的偏南和东南急流为大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和热力条件。分析还表明地形对暴雨有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252.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normalized seasonality of wind field is theoretically studied and the intrin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its critical value and the definition of the monsoon region is revealed. As a result, the rationality which the monsoon region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significant normalized seasonality is proved. Based on this, by use of the NECP/NCAR reanalysis data during 1958–1997,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significant normalized seasonality of wind field is investigated, and the significant baroclinity of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is verified. Moreover, in the tropics there exists an anti-symmetric distribution between the significant seasonality in the eastern hemisphere and that in the western hemisphere, and the monsoon is linked closely to some important systems such as the subtropical highs, the night jet and the west wind channels.  相似文献   
253.
分析研究了中梁山岩溶山区竹林、灌丛、草地、园地、坡耕地5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凋落物和土壤的蓄水功能。结果表明,自然利用的竹林地、灌丛地、草地的凋落物蓄积量和最大持水量都远远大于其余两种农耕利用的土地。当自然利用土地改为园地、坡耕地以后,其表层土壤的最大蓄水能力下降31. 2%、非毛管蓄水能力下降65. 5%、坡耕地的毛管蓄水能力下降34. 3%。与此同时由于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还使园地整个土壤剖面( 60cm)蓄水潜力增大4. 4% ,坡耕地蓄水潜力减少6.1% ,园地、坡耕地剖面土壤非毛管蓄水能力较自然利用方式土地剖面非毛管蓄水能力下降55. 7%。毛管蓄水量和前期含水量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整个剖面毛管蓄水量和前期含水量都以园地最高。从保水能力上考虑,园地是岩溶山区开垦土地较为理想的利用方式。建议加强园地凋落物的保护;在雨季尽量不让坡耕地空闲裸露,以防止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254.
“96.8”河北特大暴雨地面中尺度系统分析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杜青文  任荣彩  康锡言 《气象》1999,25(7):25-28
通过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及地面加密观测资料的诊断分析发现,在影响河北产生“96.8”特大暴雨的两个中-α尺度云团中,有6个地面中尺度雨团(1小时降雨量≥10mm,生命史≥3小时)先后形成,与之伴随的有多个地面中尺度系统,它们的形成及活动、发展都与地面湿斜压锋区及地面辐合场的分布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255.
湿位涡在广西冰雹大风天气过程诊断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湿位涡理论,对2006年4月发生在广西的3次冰雹大风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详细地诊断分析.结果表明:θsc线陡立密集区附近对流稳定度很小,冷空气从高层沿等熵面下滑的过程中绝对涡度增加,导致气旋性涡度的发展加强,为冰雹、大风天气的易发地;强对流天气发生前对流层高层有湿位涡高值中心向下传播,强对流易在正压湿位涡等值线相对密集零线附近和925 hPa上斜压湿位涡负中心附近出现.  相似文献   
256.
王晶晶  王咏青  廖玥 《气象科学》2021,41(4):452-462
选取9711号台风"Winnie"和0713号台风"Wipha"分别作为变性加强和变性减弱类台风个例进行数值模拟,而后利用模式结果对大尺度场及涡度收支场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台风"Winnie"变性过程中,其西北侧高空槽呈西北—东南走向,南亚高压强度弱,对高空槽东移阻塞作用小。变性前期阶段主要是锋面系统和斜压性起关键作用,变性完成后,"Winnie"在斜压、高层辐散及涡度平流的共同作用下再次加强。台风"Wipha"变性过程受强大的南亚高压和副高影响,其西北侧高空槽稳定少动且呈东北—西南走向,冷空气入侵不明显,斜压区面积和强度都受到了限制。另外高层辐散场和涡度平流场均未能为"Wipha"提供有利的环境使其再加强。  相似文献   
257.
运用WRF模式,对京津冀地形触发对流系统与海风锋相互作用的两个个例开展了数值模拟,通过对两个个例模拟的广义湿位涡异常和雷达回波分布的对比分析,对广义湿位涡异常预判该类天气过程中对流系统发展的潜力进行了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广义湿位涡异常较雷达回波提前0.5至1 h示踪到山地背风坡和海风锋处的对流系统的发展。斜压与水汽梯度相互作用和非绝热加热对广义湿位涡异常提前示踪山地背风坡和海风锋处对流系统发展有重要的贡献。过山气流的显著扰动和午后相对于陆地大气较为冷湿的海风辐合上升是分别造成山地背风坡和海风锋出现明显的斜压与水汽梯度相互作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58.
利用多源气象资料,对台风“温比亚”引发豫东降水的极端性特征及极端降水产生机制进行分析,提炼预报着眼点。此次降水是河南继驻马店“75·8”暴雨之后的又一次罕见特大暴雨,表现为过程雨量极大、破极值站数最多、降水强度极大、强降水时段集中的特征。结果表明:(1)高低空系统耦合为特大暴雨的发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极端降水的产生主要受台风北侧螺旋云系影响,并有持续不断的强回波单体在同一个地点移动,冷空气与台风环流相互作用是重要的预报着眼点,重点分析台风和副热带高压的相对运动及西风带对台风的引导作用。(2)河南东部水汽输送条件一直处于较好的状态,这是降水维持较长时间的重要因素,急流中心区域和强度的变化对降水量多少有指示意义。(3)豫东地区对流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均比较明显,低层MPV1<0、MPV2>0的区域与强降水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4)强辐合中心位于台风中心的北侧,降水强度与辐合强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螺旋度大值区分布对强降水的分布区域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59.
采用日本气象厅的最佳台风路径及强度资料、NCEP/NCAR逐6 h细网格再分析数据,分析了"利奇马"暴雨影响相关的云水含量、假相当位温、水汽通量散度、Q矢量、湿位涡等物理量;通过苏州雨滴谱资料,分析降雨强度、雨滴数密度、雨滴平均直径、雨滴含水量、雷达反射率因子、雨滴谱宽等微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降水落区位于环境垂直风切变顺切的左侧。暴雨期间能量和水汽条件较好,低层Q矢量梯度使辐合上升增强,且其非对称性对暴雨落区有指示意义,湿位涡的发展也有利于暴雨的加强;另外,微物理分析表明冷云降水机制使降水效率大幅提高,雨滴谱能较好地反映台风降水特征,强降水主要由层状云中嵌入的对流降水引起。强降水时段雨滴谱的相关微物理量等都呈现较大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