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6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119篇
测绘学   123篇
大气科学   118篇
地球物理   107篇
地质学   204篇
海洋学   33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60篇
自然地理   55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91.
湿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安全评价是对生态系统完整性及对各种风险下维持其健康可持续能力的识别与判断研究。湿地生态安全评价作为生态安全评价的组成部分,因其类型的多样性和评价过程的复杂性,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该文介绍了生态安全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诠释了湿地生态安全的定义。综述了湿地生态安全评价的尺度、指标体系和方法研究进展,从评价范围看,由中小尺度到大尺度的研究将是该领域的一个发展趋势;在评价指标上,经历了从单一的生态安全因素逐渐扩展到涵盖多个因素的综合研究过程;在评价方法上,已由最初定性的简单描述发展为现今定量的数字判断。目前湿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不少问题,在进一步发展基础理论的同时,还需要在尺度转换、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方法、生态安全管理和调控等方面做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992.
吉富罗非鱼最适生长水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不同养殖水温对吉富罗非鱼摄食和生长的影响,了解吉富罗非鱼的最适生长水温,实验设计28℃、30℃、32℃、34℃4个不同温度梯度,周期45 d。结果表明:不同水温环境下吉富罗非鱼表现出不同的生长特性,养殖在30℃水体中的罗非鱼生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温度组;水温对吉富罗非鱼的特定生长率、绝对增重率、饲料转化率、摄食率有显著影响(P<0.05),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用二次回归曲线来描述,特定生长率(SGR)与水温的关系式为rSGR=-19.255+1.3794T-0.0235T2,摄食率(FR)与水温的关系式为rFR=-22.175+1.5901T-0.026 6 T2,饲料转化率(FCR)与水温的关系式为rFCR=34.041-2.2256T+0.0382 T2;吉富罗非鱼的最适生长水温为29.3℃,最大摄食率的水温为29.9℃,最高食物转化率水温为29.1℃。  相似文献   
993.
上海都市农业生态安全定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构建都市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选用相关数学方法与计量模型,对上海都市农业生态安全进行定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1993~1998年,上海市农业资源安全指数处于平稳状态,上海农业环境安全指数波浪式交替增减,农业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持续小幅下降,农业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交互升降.(2)1999~2008年,农业资源安全指数...  相似文献   
994.
中南半岛是亚洲南部的三大半岛之一,是东南亚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的缅甸、老挝、越南与中国有接壤。在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大背景下,中南半岛作为我国“三环外交”中第一环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其特殊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中国与中南半岛具有区域合作、国家安全等诸方面的地缘战略考虑。  相似文献   
995.
对紧邻既有建筑深基坑工程常见安全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并提出了深基坑支护施工中的安全控制要点,为类似基坑工程的安全和顺利实施提供了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996.
多情景粮食安全底线约束下的中国耕地保护弹性空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解析中国耕地数量保多少与如何保等问题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向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的多情景粮食安全底线约束,本文试图利用耕地保有量、人口预测、粮食需求估算、单产提升潜力衰减等模型方法,依据产能特征—健康状态—耕作条件—利用水平的多维度耕地保护紧迫性评估框架,通过耦合时间序列的数量边界控制与空间尺度的区域规则约束刻画出中国的耕地保护弹性空间。在满足个人基本营养安全与作物单产条件干扰变量恒定的假设前提下,研究发现:① 中国多情景耕地保有量在2020—2100年间呈下降态势,现有耕地数量足以维持长期的粮食安全,但短期内则仅勉强达到理论粮食安全的临界区间1.40×108~1.59×108 hm2。② 不同维度耕地保护紧迫性在九大农业区划内呈现差异化分布特征,自然条件优越且适宜耕作的黄淮海平原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综合紧迫性高值地块集聚区域。③ 可持续情景与区域冲突情景分别代表粮食安全底线约束下的最小与最大耕地保有量情景,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应保证短期(2035年内)可休耕量不高于9.29%。④ 基于时空耦合划定的耕地保护弹性空间可分为优先保护、严格管控、休养生息、战略储备、整治修复和特殊保护6类,不同空间的耕地保护弹性强度、目标与任务各有侧重。整体而言,耕地保护弹性空间的划定思路有助于农业结构调整、休耕政策完善等耕地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对中国耕地保护制度转型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97.
王念  程昌秀  林耿 《地理学报》2022,77(10):2599-2615
利用可比净出口指数、贸易集中度指数、Hilbert曲线、时空多元模式可视化、岭回归等方法,对1992—2020年中国农产品贸易结构演化进行分析,并解释其与粮食安全的关系。结论认为:① 1992—2020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总体格局发生了转变,表现为对国际进口的依赖显著增强,猪肉、牛肉、玉米、高粱、油菜籽等众多农产品由出口转变为进口状态。快速增长的进口直接增加了国内食物的供应,提升了粮食安全水平。② 农产品进口呈现产品结构和空间结构双集中的叠加效应,这种效应使得重点农产品进口极易受美国、澳大利亚等少数国家贸易政策变化的不利影响;在出口方面,农产品集中度较小,随着与“一带一路”等地区国家贸易的发展,地理集中度也显著降低。较低的集中度有利于稳定出口的经济效益,保障出口部门农业生产的稳定性。③ 中国农业生产出现部分进口产品生产规模压缩的趋势,加上高度集中的进口结构,将使得国内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保障在面对外部冲击时更加脆弱。建议在坚持贸易开放的同时,优化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结构,引导形成合理的农业种植格局。  相似文献   
998.
张中浩  聂甜甜  高阳  谈晟荟  高峻 《地理科学》2022,42(11):1923-1931
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突变级数法和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26市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定量测度和定性评价,分析了各城市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和时空跃迁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 2005—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各市生态安全状况有所好转,但大部分城市处于较不安全和较安全水平区间,总体生态安全水平不高。② 长三角城市群中部和东南部城市生态安全水平的空间结构稳定性更好;南通市具有最大的空间依赖性,而上海市表现出最小的空间依赖性;LISA(Local Indications of Spatial Association)时间路径移动方向的分析则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在生态安全演变上体现出较强的空间整合性。③ Moran’s Ι 的空间凝聚度 $ {K}_{t} $=0.698,即不发生类型跃迁的概率为69.8%,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生态安全水平存在一定的格局变动但自身相对位置不易发生改变。探讨区域生态安全的协同增长机制,可为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问题的诊断与调控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可为其他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999.
县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对于保障我国生态安全、优化县域生态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利用景观形态空间格局分析 (MSPA)模型识别生态核心区作为生态源地,基于生态阻力因子与生态威胁因子构建阻力栅格,运用电路理论识别生态廊道、夹点以及改善区,构建阿荣旗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 阿荣旗生态极重要区面积4181.66 km2,占全旗面积的37.80%,生态重要区面积2174.50 km2,占全旗面积的19.80%,阿荣旗整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较高。(2) 生态源地共有33块,占地面积1141.00 km2,主要分布于旗域北部区域,其中乔木林地是生态源地主要用地类型。(3) 构建生态廊道共73条,其中关键廊道62条,潜在廊道11条,总面积为1884.80 km2,生态廊道网络化结构完整,呈“北密南疏”分布状态。(4) 共识别夹点区面积71.25 km2,提取重要夹点38个,一级改善区面积176.65 km2,主要分布于旗域南部;二级改善区面积887.12 km2,主要分布于旗域南部与西北部。对各景观生态要素进行总体规划,宏观上形成“一屏两区,一网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了现实路径和科学指引。  相似文献   
1000.
代云川  李迪强 《地理科学进展》2022,41(10):1969-1978
当前,学界对生态屏障概念尚未达成共识,对其科学内涵、基本属性以及识别体系的研究不够深入;由于缺乏理论指导,生态屏障建设的科学性有待提升、生态屏障建设的机制有待完善。为此,论文对生态屏障的内涵、识别体系和建设实践进行了系统梳理,厘清了生态屏障的科学内涵,总结了生态屏障建设的经验与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研究指出,生态屏障具有地域和功能的双重内涵,表现为特定的空间区位、生态系统结构、生态过程和防护对象,是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具备公共产品属性。在生态屏障建设中,首先需要基于生态屏障的地理区位、主导功能、生态胁迫及不同尺度科学识别生态屏障及其范围;其次,应当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和自然规律、推进生态屏障建设跨区域协作;最后,推进生态屏障建设系统治理,统筹生态屏障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