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4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173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473篇
海洋学   134篇
综合类   62篇
自然地理   1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浙江海岸侵蚀现象普遍存在。基岩海岸海蚀地貌发育,因其组成物质抗冲蚀能力强,岸线后退不明显;砂砾质海岸普遍发生侵蚀,尤其是无计划的人工挖沙,造成沙滩减小或消失;淤泥质海岸大多处于缓慢的淤涨状态,但由于自然条件的改变和人为作用的影响,某些岸段发生侵蚀,特别是受到台风暴潮的影响,岸线在短时间内出现大规模后退和滩面下蚀。侵蚀岸段主要见于杭州湾北岸澉浦至金丝娘桥岸段,杭州湾南岸临山至西三岸段及瓯江口北岸盘石至黄华岸段。淤泥质海岸后缘为滨海平原,组成物质为粘土质粉砂,抗冲蚀能力弱,为防止和减轻海岸侵蚀,沿岸建造各类海岸工程(海塘、丁坝、导堤等),提高防潮抗浪能力,在朝滩种植大米草,互花米草,消浪促淤明显。另外,在海岸开发活动中,应加强海岸侵蚀监测和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12.
闽浙沿岸上升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将闽浙沿岸作为研究海区,采用坐标下三维斜压非线性的浅海陆架模式,综合考虑风、边界流(台湾暖流、黑潮、长江冲淡水)及地形等动力因子对上升流形成的影响,较好地模拟了闽浙沿岸上升流的分布。得出夏季闽浙沿岸近海岸区域有三个比较强的上升流中心,分别位于2520′N,12000′E、2640′N,12015′E、2720′N,12045′E附近,并且在对闽浙沿岸水文结构的模拟中,同样得出夏季沿岸的低温高盐区与计算出的三个较强的上升中心一致。冬季沿岸上升流的强度和范围都明显减弱,但在2520′N,12000′E和2600′N,12030′E及2830′~3000′N,12200′E附近仍有相对较强的上升流存在。  相似文献   
13.
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潮间带贝类资源时空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潮间带贝类十多年来的动态变化,在1992年研究基础上,于2003年度再赴南麂列岛对岩、沙相贝类进行了研究.本次调查鉴定出贝类105种,其中岩相93种、沙相12种,6种为南麂列岛新记录种,对岩相、沙相贝类组合的生态特征进行了分析,岩相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1.25~2.20和0.54~0.70)高于沙相的(0.23~0.95和0.17~0.94).岩相贝类数量为3025.70g/m2和2660个/m2,生物量垂直分布为低潮区最高(6471.99g/m2),中潮区居中(3772.09g/m2),高潮区最小(78.35g/m2),栖息密度为中潮区最大(4245个/m2),低潮区居中(2973个/m2),高潮区最小(439个/m2).沙相贝类数量为16.81g/m2和11个/m2,低潮区(29.43g/m2和11个/m2)大于中潮区(14.01g/m2和10个/m2).通过与以往资料比对发现,岩礁贝类数量有所增加,沙滩贝类数量则明显下降,监控区贝类数量明显多于其他区域,对贝类资源变化产生影响的相关因子作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浙江近海1970年到1992年鲐鱼渔获量变化与Elnino现象的关系,结合捕捞强度,长江中下游汛期(4—9月)降水量距平年际变化综合分析,探讨浙江近海鲐鱼渔获量变动规律,为合理开发渔业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浙江五亩山地区钨矿容矿构造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五亩山地区燕山期花岗岩侵入活动后,形成了高温热液裂隙石英脉型黑钨矿(白钨矿)矿床.矿化脉体多分布在区域断裂的裂隙构造中,矿化体在地表以中(或低)角度产出,向下以高角度产出,或者两者交替产出形成类似于倾斜的"阶梯"状.通过对含矿裂隙的测量和统计,确定了成矿前或成矿期的裂隙,NE向裂隙为钨矿的容矿构造,并提出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6.
浙北双溪坞群的构造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野外地质工作基础上,通过对双溪坞群的岩层对比和构造分析,认为本区的双溪坞群与上覆地层间在构造样式上的存在着较大差异。双溪坞群的章村组和北组具有相似的地质特征,为同一火山放心回的产物。神功运动使早期形成的双溪坞群褶皱造山,开怀 竖线型平臣褶皱构造,并受后期构造的叠加改造,形成轴向北东的叠加褶皱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7.
郑世帅  徐夕生 《岩石学报》2021,37(12):3712-3734
破火山内出露的火山岩与浅成侵入岩为硅质岩浆演化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从而备受关注。小雄破火山内的火山-侵入杂岩是中国东南沿海晚白垩世岩浆活动的典型代表,包括小雄组火山岩(K2x)与两类侵入岩(花岗斑岩、正长斑岩)。本文以小雄火山-侵入杂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旨在深入探讨破火山内火山岩与侵入岩之间的成因联系和岩浆演化过程。系统的LA-ICP-MS 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小雄组火山岩形成于98~88Ma,并具有多期次喷发的特点,可分为下段、中段和上段,年龄分别为98~96Ma(K2x1)、95~92Ma(K2x2)、~ 88Ma(K2x3)。小雄花岗斑岩形成年龄为90Ma;正长斑岩形成稍晚,约88Ma。与下段流纹质玻屑凝灰岩的Nd-Hf同位素组成[εNdt)=-8.3~-7.2, εHft)=-11.8~-7.2]相比,中段流纹岩要更为亏损[εNdt)=-5.84~-5.32, εHft)=-10.1~-0.5]。研究表明,小雄组流纹质火山岩的母岩浆可能起源于发生在深部岩浆房中渐进的壳幔相互作用,中段流纹岩的源区混入了更多的亏损幔源组分。中段流纹岩与花岗斑岩具有相似的Nd-Hf同位素组成,以及 "互补"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由发生在浅部岩浆房的分离结晶作用和堆晶作用所制约。值得注意的是,正长斑岩与花岗斑岩并不存在直接的成因演化关系,两者应是不同的起源。不同的正长斑岩岩株具有高度一致的结晶年龄、微量元素特征以及Nd-Hf同位素组成,以上特征均表明小雄破火山内的正长斑岩具有相同的起源。正长斑岩母岩浆起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岩浆源区混入了来自亏损的软流圈地幔组分,其地球化学成分变化主要受"普通辉石+磷灰石+钛铁矿"的分离结晶所控制。  相似文献   
18.
1 Introduction Alunite [KAl3(SO4)2(OH)6] is a very important non-ferrous metal resource, so many countries throughout the world have made great investments in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its formation, its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s. O…  相似文献   
19.
沿海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有效结合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浙江沿海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重金属有效结合态与沉积环境、矿物组成和人为排放等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沿海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积累数量,呈现出潮汐河口沉积物>沿海沉积物>强潮汐河口沉积物的趋势,这反映了不同沉积类型对重金属富集作用的差异;重金属的有效结合态,总体上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硫化物及有机结合态>可交换态的顺序存在,但是不同的重金属或同种重金属在不同的采点,主要有效结合态的比例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不仅与重金属的地球化学性质、沉积环境和沉积物中的粘土矿物组成有关,更受到重金属污染物的人为排放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浙江环境-经济系统发展水平的能值分析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能值分析方法由于能同时衡量环境-经济系统中环境资源和经济活动的价值,而成为测度区域发展水平的一种新方法。文章运用能值理论构建了浙江环境—经济系统能值分析框架体系,并对1978~2000年衡量浙江环境—经济系统发展水平的主要能值指标及其发展态势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