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3篇
  免费   190篇
  国内免费   313篇
测绘学   54篇
大气科学   498篇
地球物理   205篇
地质学   234篇
海洋学   139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52篇
自然地理   34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和强度的短期气候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何敏  许力  宋文玲 《气象》2002,28(10):9-14
利用合成及相关统计方法,研究冬季南海季风指数与850hPa风场、500hPa高度、海表温度、OLR等环境场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南海夏季风活动的可能机制。指出冬季南海季风指数及环境场的异常特征可以作为预测南海夏季风活动的前兆信号。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预测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和强度的概念模型,1998-2001年的预测试验取得了较好成绩。  相似文献   
92.
山东夏季降水量场预测模型研究及预测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胡桂芳  奚秀芬 《气象》2002,28(12):15-20
从预测山东夏季降水场的需要出发,用山东1961-2001年夏季降水资料,研究了山东夏季降水的基本分布型式及其与北半球500hPa月平均高度、大气环流特征量及北太平洋海温之间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的分布型存在不同的前期预测强信号。以这些强信号为主要预报因子结合考虑降水趋势振荡,构建出山东夏季降水场预测模型,并进行了预测试验。  相似文献   
93.
两种反映东亚夏季风异常的指数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李峰  孙秀荣等 《气象科学》2001,21(2):178-185
本文利用文献^ [4]提出的一种新的反映东亚夏季风异常的海陆温差指数分析了夏季风异常时我国气温、降水异常以及东亚环流状况,通过分析指出,东亚夏季风偏强,则中国东部夏季气温偏高,江淮干旱,华北多雨;夏季风偏弱则夏季气温偏低,江淮多雨,易涝,华北少雨。通过两种夏季风指数的对比,海陆温差指数能更好地反映东亚夏季环流及天气气候异常。文中还指出,海陆温差指数能更好的反映夏季风异常的原因是它的定义方法更科学,更全面的反映东亚海陆热力差异,既包含了东亚纬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又考虑了东亚经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因素,并用地表气温和海表温度差来表示海陆热力差,好于以往用海平面气压差来反映海陆热力差。  相似文献   
94.
夏季乌拉尔地区环流持续异常及其背景流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双林  纪立人 《气象学报》2001,59(3):280-293
在 Dole持续异常界定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全球分析的界定方法 ,并利用NCEP/NCAR 1 980~ 1 998年 6月 1日~ 8月 31日逐日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全球大气环流持续异常的分布 ,重点研究了乌拉尔地区反复出现的、维持较长时间的强环流异常的背景流及其演变特征 ,得到以下结论 :1 )文中提出的界定方法能较好地识别全球地区持续异常分布 ;2 )乌拉尔地区环流正、负持续异常形成时 ,背景环流的发展不具有对称性 ,负异常并不是正异常的简单相反过程。正异常的发展与位于西南方的正距平扰动向东北移动、及与位于中西伯里亚的正距平扰动西移有关 ,这些扰动具有相当正压结构的 ,而负异常则主要是局地发展而形成的 ;3)正压过程对乌拉尔持续异常的形成起着主要作用 ,明显不同于北太平洋环流持续异常的发展 ;4)乌拉尔正、负持续异常期间的背景流不仅在北半球中高纬有明显差异 ,而且在南、北半球其它地区也有明显差异 ,热带的差异在低频环流上表现得更为清楚 ;5)在异常发生前 ,中纬度急流已发生了有利于异常建立的改变。  相似文献   
95.
7月份两种东亚阻塞形势对中国主要雨带位置的不同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杨义文 《气象学报》2001,59(6):759-767
根据长期的业务实践 ,把 7月份东亚阻塞形势分为副热带高压偏西型 (W型 )和副热带高压偏东型 (E型 )两类阻塞形势 ,对比两种阻塞形势下中国主要雨带位置的差别后发现 ,W型主要雨带在长江流域 ,1 95 1年以来较严重的长江大水是此类阻塞形势造成的 ;E型主要雨带位于江南至华南地区 ,长江流域洪涝较轻。不仅两种阻塞形势的 7月份环流有重大差别 ,其前期秋、冬、春季海洋、大气和天气气候特点也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96.
高涛  刘景涛  康铃 《干旱气象》2001,19(2):14-20
在大量分析了历史上 4 0年发生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 37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基础上 ,总结归纳了其大气环流特征 ,将他们划分成 4个环流类型。参考SaatyT .L .,提出的综合选优的方法[1] ,建立判别矩阵 ,然后计算归类判别预报 ,根据判别函数值判断实时待判样本的归属。参照归属类历史沙尘暴的天气形势和实况出现的范围以及强度作出沙尘暴天气预报 ,并设计了一个沙尘暴天气的归类判别分析预报模式。该模式已较成功地应用于 2 0 0 0年春季内蒙古地区的沙尘暴天气预报业务中 ,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实践证明 ,它是一个客观化、定量化和计算自动化的实用的预报模式 ,是我们目前作沙尘暴预报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7.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80年振荡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利用中国东部1470-1999年夏季降水级别资料和1951-1999年夏季降水观测资料,以及1871-2000年北半球海平面气压资料研究了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研究表明华北及东北南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夏季降水存在明显的80年振荡,华北夏季降水的80年振荡与华南同位相,与长江中下游反位相。华北夏季降水与海平面气压在120°-130°E,20°-25°N区域内呈负相关,在121°-130°E,20°-25°N区域内呈正相关,并达到 95%信度。因此,利用这两个区域平均海平面气压差定义了一个表征夏季西南风强度的东亚夏季风指数。当东亚夏季风强时,华北夏季降水偏多,同时长江中下游少雨;当东亚夏季风接近正常时,华北干旱,长江中下游多雨。最后,利用530年的华北夏季降水长序列资料研究了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率。  相似文献   
98.
中国夏季主雨带的形成过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我国夏季主雨带的形成,是从上一年夏季开始的,共经历3个阶段,(1)上一年5-9月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孕育期,(2)10-3月西风急流发展期,(3)西风急流为西太平副热带高压替代期(本年5-9月)-主雨带形成,在3个阶段中,北半球大气加热场上制约西风急流变化的最活跃的因子,是高,中纬地区由流状低云和冰雪盖交替进行的冷却大气过程。  相似文献   
99.
鄂西北夏季对流降水回波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通过对鄂西北1995~1999年6~9月273个对流回波个例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生成对流云的主要天气背景为西风低槽过境和副高外围的影响。对流云回波出现频率6、9月较少,7~8月较多。当地地形对对流云活动具有促进生成、约束移动、抬升加强等作用。对流云可分为单体、多单体、超级单体和混合云中对流等种类。6、9月对流云平均的生命时间较短,回波强度、顶高和强回波区顶高较低。相反,7~8月对流云回波特征值较高  相似文献   
100.
The loess-soil sequences in northern China provide a near continuous record of Quaternary paleoclimate. The pedogenetic intensity of the sequences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variations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 this study, 2181 samples from the Changwu and Xifeng loess sections are analyzed and two high-resolution paleo-weathering timeseries of the last 1.2 Ma are generated, using the ratio of CBD extractable free Fe2O3 (FeD) versus the total iron (FeT). This new index is compared with micromorphological features, low-frequency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frequency-dependent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the Rb/Sr ratio[5,6].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FeD/FeT ratio is able to better reflect the degree of soil development. Since the chemical weathering of loess in the Loess Plateau region mainly depends upon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under modern climate condition, which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strength of summer monsoon, and the chemical weathering intensity of loess primarily reflects the variations of the summer monsoon circu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