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96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47篇
地球物理   96篇
地质学   224篇
海洋学   23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6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1.
以达曲为例,利用朱倭站1961~1996年的水文资料及东谷站的降水量资料,分析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调水区径流量与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其线性变率为0.24℃/10 a,36年共上升了0.864℃,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上升趋势更为显著;年蒸发量呈增加趋势,其线性变率为+2.78 mm/10 a;年平均降水量及春、冬及非汛期降水逐年增加,其中年平均降水气候倾向率达+5.2 mm/10 a;调水区达曲的年平均径流及春、秋、汛期、非汛期流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其中以春季和非汛期尤为明显。虽然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但这不是影响径流的直接因素,其增量还不足以抵消降水对径流的增加,降水是影响调水区径流量多少的主要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512.
1 Introduction With a long term of increasing water demand by industry, agriculture and domestic use along the rivers since the 20th century all over the worl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rational water use and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  相似文献   
513.
川西北高原地貌垂直地带性明显:现在流水地貌带海拔高度<3800m;冰缘地貌带为38004200m;冰川地貌带>4200m;相应的主导地貌过程分别是流水侵蚀、冻融侵蚀和冰川侵蚀。川西北高原是大面积构造隆升背景下冻融侵蚀形成的夷平地貌,花岗岩和石灰岩等结晶岩抗寒冻风化能力强,三叠系砂板岩,抗寒冻风化能力差,前者可以形成冰川发育的高山,后者为融冻地貌等发育的丘状起伏的高原面。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主要位于流水地貌带与冰缘地貌带的交界地带,滑坡、崩塌、融冻土流是工程沿线的主要斜坡灾害,规模多为中小型。工程沿线地区泥石流沟数量多、规模小,但流水地貌带内的部分沟谷可能有大型泥石流发生。融冻土流是该区河流泥沙的主要来源,侵蚀产沙对水库淤积的影响应引起重视。冰缘地貌和流水地貌的交错带部位,地貌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相当敏感。  相似文献   
514.
为了提高卫星云图在天气预报中应用的及时有效性,经常需要尽快显示实时接收的卫星数据云图。各省气象台中规模利用站接收的FY2C卫星云图的实时数据,格式为gpf,需要先进行通道分离后才能显示图像,本文主要介绍各种投影类型的gpf数据经通道分离后,对其单通道云图进行小波分析,以便简单直观地分析云图的特征、提高云图的传输效率。  相似文献   
515.
Over the last decade, hundreds of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projects have been funded and implemented. Despite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first-generation adaptation projects for establishing funders and implementors’ “best practices,” very 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early adaptation projects have endured, to what ends, and for whom. In this article, I propose a community-based methodology for ex-post assessment of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projects. This methodology contributes to recognitional justice by asking the individuals and collectives tasked with sustaining adaptation initiatives to define adaptation success and what criteria for success should be assessed. I apply this subjective assessment approach in 10 communities across Ecuador that participated in an internationally funded adaptation project that concluded in 2015. My analysis draws together participatory mapping, walking interviews with local leader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surveys with former project participants. The results highlight that even adaptation projects that were deemed highly successful at their closure have uncertain futures. I find that the sustainability mechanisms that were envisioned by project implementors have not functioned, and communities are shouldering the burden of reviving failing adaptation interventions. These findings highlight that the current model of episodic funding for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projects and evaluation processes needs to be revisited to acknowledge the long-term challenges faced by communities. This analysis also calls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ex-post assessment for adaptation projects and the potential of subjective assessment approaches for building more ontolog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pluralism in understandings of successful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相似文献   
516.
基于科考船的海洋调查是获取海洋变化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方式,是孕育海洋科学原创成果的基础。2009年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计划实施情况表明,研究项目所需的海上调查“船时”和观测数据得以共享,但不同年份之间同一海域的站位设置及其观测方案变化较大,缺乏相对固定的调查断面研究。为进一步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成效,加强海洋过程的长期变化规律研究,自2020年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计划规划设置了34条固定调查断面,其中10余条固定断面调查要求已在随后的年度申请指南中发布。基于顶层设计思想提出的固定调查断面遵循了“突出重点、承前启后;科学引领、绩效为本;统筹兼顾、分步实施”的设置原则。其中,近海固定断面以生物多样性丰富、生产力水平较高、陆海相互作用强烈、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干扰、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的海域为重点,聚焦近海生态系统健康与服务功能维持、陆海相互作用的资源环境效应等关键科学问题;深远海固定断面则以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与我国海洋环境和气候变化关联紧密、海洋防灾减灾需求强烈的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海域为重点,聚焦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极端海洋环境与生命过程等关键科学问题。文章详细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