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75篇
大气科学   126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本文基于中国地面气温日值网格数据集(V2.0),采用滑动相关和相关分析等方法,揭示了冬季北大西洋涛动(NAO)对中国北方极端低温影响的事实,进一步证实了东北后冬(1、2月)冷日(夜)与同期NAO相关性的年代际变化。研究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东北后冬冷日(夜)频发,与NAO的相关性较好,而在80年代中期后东北后冬冷日(夜)少发,与NAO的相关性减弱。其中,1月在1969~1988阶段,东北冷日(夜)与NAO的相关性最好,相关区域显著,相关系数可达-0.68(-0.66),而在1989~2009阶段二者相关性最弱,相关区域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不同年代际背景下,NAO引起的大气环流异常是导致东北1月冷日(夜)与1月NAO相关性年代际变化的重要原因。相关性较好的年代,NAO引起的环流异常有利于冷涡等天气系统维持在贝加尔湖到东北一带,使东北地区气温偏低,冷日(夜)频发;相关性较弱的年代,不利于冷空气南下,使东北地区气温偏高,冷日(夜)少发。  相似文献   
22.
Oceanic current data in the warm pool region of the we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measured by upward-looking moored 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s at two equatorial sites (147°E and 154°E) and two off-equatorial sites (2°N and 2°S, 156°E) during TOGA/COARE Intensive Observing Period (IOP) from November 1992 to February 1993 are used to examine short-term variabilities in the upper layer above 160–240 m. In time series of the zonal and meridional currents in many layers, spectral peaks are found at periods around 2 days and 4 days in addition to high energies in a period range longer than 10 days. The signal with the period of about 2 days has significantly high energies at all sites, and its magnitude is higher for the meridional current than for the zonal one. This signal is especially active in the first half of IOP from November to December in 1992. In this period, the quasi-2-day signal in the current field is coherent between northern (2°N) and southern (2°S) stations, but it has no evident relationship with that in the surface wind field around the stations. The quasi-4-day signal with the period of about 4 days has highest energies in layers above 160 m at the southern station, and is coherent betwee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tations. Besides, the signal at the station of 2°S has a significantly high coherence with that in the wind at the southern station, suggesting that it is a local phenomenon.  相似文献   
23.
亚洲季风年代际振荡及与天文因子的相关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卫捷  汤懋苍  冯松  张莉 《高原气象》1999,18(2):179-184
主要通过滑动t-检验方法和相关统计,分析了近50年来南亚季风、东亚季风以及高原季风的相互关系,并对其与太阳黑子周期长度(SCL)和地球自转速度(Δω)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三种亚洲季风虽然在年际变化上相关不好,但在年代变化上具有很好一致性;亚洲季风的年代际变化与SCL和Δω均相关很好,其中以与Δω关系最好,且Δω的变化超前亚洲季风的变化。对日地因子的短期变化如何影响亚洲季风年代际振荡提出了初  相似文献   
24.
几个方兴未艾的气候学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气候学是大气科学中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文中重点总结了几个有关气候诊断与气候预测问题的研究进展,包括大气环流基本模态、夏季风与ENSO、ENSO预测、季度预测及年代际气候变率  相似文献   
25.
不同年代际背景下南半球环流变化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51~2008年NCEP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夏季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南半球环流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以及在不同年代际背景下南极涛动(AAO)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末,南半球环流发生了年代际变化,东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副高减弱,而马斯克林高压(南印度洋副高)增强,绕南极低压带加深.在此背景下,AAO由负位相转变为正位相,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也随之发生改变.在春季AAO偏强的情况下,1976年之前,长江以南地区和华北地区降水偏多,江淮流域降水偏少;而在1976年之后,从华南沿海一直到江淮流域降水都偏多,华北到东北地区降水偏少.这说明AAO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与年代际背景有关,1976年之后,AAO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增强,影响范围更加偏北.在当前海温预报因子作用减弱的情况下,AAO有可能成为中国夏季降水预测的一个重要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26.
Abstract

The case is made that the hydrological sciences are data limited and that future 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hydrological processes is hampered by the lack of adequate data. The future applications of remote sensing to hydrology should provide new types of data that enable hydrologists to address the previously unsolved questions.  相似文献   
27.
2009年中国东北夏季低温及其与前期海气系统变化的联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依据中国东北地区拥有百年地面观测记录的长春和哈尔滨测站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英国哈得来中心海表温度资料,揭示2009年东北地区发生的迄今已有15年没有出现的夏季低温事件成因.结果表明:发生东北夏季低温时的水平和垂直环流结构均为低值系统,东北冷涡异常活动是其最直接的影响因子;有利的年代际变化背景是,哈尔滨和长春6-8月平均气温年代际尺度(≥9 a)的振荡值1999-2008年约-O.8℃/10 a,显著低于全球变暖东北区域响应的线性增暖值0.2℃/10 a(1961-2000年),与长春和哈尔滨夏季气温呈正相关的前一年冬季太平洋极涡面积指数年代际振荡亦呈显著下降趋势.与1994-2008年东北夏季高温的500 hPa平均环流距平场显著不同,北极涛动呈强的负位相分布,东北亚、阿留申和北大西洋上空为显著负距平区;2009年前一年冬季与明显低温的1972年的前一年冬季北太平洋涛动均呈显著的负位相,春季仍持续,且2009年前一年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SSTA为拉尼娜位相,2009年春季明显减弱;2009年6-7月夏季东北冷涡活动异常强与4-5月500 hPa北太平洋地区超长波扰动转为定常波扰动槽有关;SVD和谐波分析表明,北太平洋涛动的异常位相不仅是东北夏季气温变化的重要前期信号,还是大气中除了天气尺度的混沌分量外可提取的一种行星尺度稳定分量.  相似文献   
28.
冬季蒙古高压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年际尺度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李崇银  王力群  顾薇 《大气科学》2011,35(2):193-200
蒙古高压和北太平洋海区的气压差被认为是造成东亚冬季风及其变化的重要原因,而过去有关的研究以其年代际时间尺度为多,本文的研究揭示了冬季蒙古高压和北太平洋海温异常(SSTA)在年际时间尺度上的相互关系.冬季蒙古高压的活动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之间在年际时间尺度上也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冬季的强(弱)蒙古冷高压活动往往对应...  相似文献   
29.
北太平洋涡旋振荡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观测事实和动力机制两方面,对近年发现的新的气候模态——北太平洋涡旋振荡(NPGO)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NPGO的空间结构表现为北太平洋上海表高度异常(SSHA)的正负中心呈南北偶极子分布,当NPGO位于正位相时,南北涡流都加强,这种加强是由风应力旋度及风生涌流所驱动的。关于NPGO的机制研究发现,NPGO是中纬太...  相似文献   
30.
丁硕毅  温之平  陈文 《大气科学》2016,40(2):243-256
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在1993/1994年出现年代际偏早的转变,利用海温和再分析资料的研究证实西北太平洋增暖和两类海温型的年代际差异可能是导致此种变化的重要成因。进一步的研究揭示出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出现年代际变化的背景下,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与太平洋海温的关系也出现明显的变化:1993/1994年之前的第一年代东太平洋(EP)型海温异常起主导作用,而1993/1994年之后的第二年代两类海温型均影响了季风爆发,但以中太平洋(CP)型海温异常为主。第一年代,东太平洋型增温(EPW)通过抑制西北太平洋-孟加拉湾的对流活动,在菲律宾海、孟加拉湾西部激发出两个距平反气旋,使越赤道气流建立偏晚、孟加拉湾低槽填塞、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进而导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晚,且其影响可从4月维持到5月;而中太平洋型增温(CPW)对季风爆发前期的流场无显著影响。第二年代,CPW通过抑制菲律宾-孟加拉湾东部的对流活动,在菲律宾-孟加拉湾激发出一个距平反气旋,使孟加拉湾低槽填塞、南海地区副高增强,进而阻碍季风爆发,且显著影响仅出现在4月;EPW对4月大气环流场的影响与第一年代较为接近,在菲律宾-孟加拉湾一带产生的风场、对流场异常稍弱于CPW,但其影响无法持续到5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