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44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64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175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14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21.
土壤碳氮是高寒植被响应多年冻土区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营养和能源物质,但对其调查仍以生长季的单次采样为主,缺乏对其他季节的研究,这对于准确把握多年冻土区土壤碳氮含量及储量评估存在明显局限性。为此,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西段疏勒河源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为对象,对0—5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 SOC)、全氮(Total Nitrogen, TN)含量及其比值(C/N)的剖面分布和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SOC、TN剖面分布规律一致,0—10 cm土层均显著高于10—50 cm各层(P<0.05),0—50 cm深度仅秋季逐渐下降,而春夏冬季0—30 cm递减。(2)SOC、TN含量存在季节变化,SOC表现为夏季>冬季>春季>秋季,TN表现为春秋冬季含量一致,夏季略低。(3)C/N季节变化显著,夏季显著最高,秋季显著最低(P<0.05)。(4)土壤含水量和生物量是影响SOC、TN及C/N剖面分布和季节变化的关键因素。(5)夏季土壤碳氮密度均高于全年平均。可见,仅单一节点(生长季为主)调查以表征全年土壤碳氮储量存在高估趋势。  相似文献   
422.
三江源区高寒草地碳流失原因、增汇原理及管理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三江源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汇管理,本文通过分析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碳流失原因,认为过度放牧是引起系统碳流失的主要因素,而气候变化和土壤养分对系统碳汇没有显著影响;适度利用和维系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有利于未退化草地固碳功能的维持。依据这些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天然草地"取半留半"、轻/中度退化草地"保原增多"和黑土滩退化草地"分类治理"的草地碳汇管理原理。实施退化草地恢复和退耕还草等措施可再次固封以前释放到大气中的碳,转变单一依靠天然草地的传统生产方式为"暖牧冷饲"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可提高饲草料利用效率、降低单位畜产品碳排放和实现系统减排。  相似文献   
423.
应用1985~1994 年高原亚寒带湿润草甸区植被生育期土壤水分、气象要素、地上初级生物量等资料,分析了该区域植被生育期耗水量和耗水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了地上初级生物量与耗水量的季节变化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24.
高寒草甸是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的重要植被类型之一,量化该下垫面土壤水分储量及交换过程是评估区域水源涵养功能的关键科学基础。基于2017年8月1日至2018年7月31日的祁连山南麓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水热特征的连续观测数据,对SHAW(simultaneous heat and water)模型进行了参数优化,分析了0~100 cm土壤水分储量及通量的变化特征及环境影响。结果表明:SHAW模型可以相对准确地模拟高寒草甸土壤温、湿的季节变化特征,土壤水分的模拟效果略好于土壤温度的模拟效果。日均0~100 cm土壤水分储量(SWS0-100)为(274.99±19.57,平均值±标准差)mm,5—10月植被生长季的平均SWS0-100较非生长季低21.92 mm。SWS0-100的季节变异主要受控于群落叶面积指数的正效应和蒸散发的负效应,二者通过调控浅层(0~20 cm)和中层(20~60 cm)土壤水分储量间接影响SWS0-100。日均0~100 cm土壤水分通量(SWF0-100)...  相似文献   
425.
DNDC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其在高寒生态系统的应用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放  吴明辉  杨梅学  陈生云 《冰川冻土》2020,42(4):1321-1333
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 反硝化-分解)模型是建立在元素丰度、 耦合、 循环和动力四个概念之上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作为将生物地球化学理论应用于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桥梁, DNDC模型通过计算反硝化和有机质分解来模拟生态系统中碳氮循环过程, 其最终目的是计算目标生态系统中不同库间的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DNDC模型已成为目前国际上最成功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之一。文章阐述了DNDC模型的发展历程、 科学结构、 模型验证及校正, 总结了DNDC模型在生态系统应用中的主要研究进展及不足之处, 并对DNDC模型在高寒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426.
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面积最大的草地类型, 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十分巨大。然而在外界干扰下, 使得本身就很脆弱的高寒草甸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为探究翻耕补播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以疏勒河上游不同季节(4月、 6月、 9月)原生高寒草甸、 退化草甸和翻耕补播草甸土壤为对象, 研究了土壤可培养细菌数量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研究区域可培养细菌数量介于4.3×106 ~ 4.5×107 CFU·g-1之间, 不同季节退化草甸与翻耕补播草甸土壤细菌数量均显著低于原生高寒草甸, 且不同类型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下可培养细菌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 原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下土壤细菌在6月生物量最高, 4月最低; 而退化草甸与翻耕补播草甸土壤细菌生物量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波动; 相关分析表明, 可培养细菌数量与土壤全氮、 植被盖度及土壤含水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发现, 翻耕补播措施并没有恢复该区域微生物数量, 研究结果对于认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退化成因, 判断恢复措施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27.
东北地区是我国湿地的主要分布区,沼泽与沼泽化草甸湿地约占全国该类湿地的48%。东北地区湿地资源丰富,湿地类型多样,发育完整,仅吉林省湿地面积有172.85万hm2。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东北湿地植物彩色图志》(周繇著,ISBN 978-7-5674-1745-8,上、下两册定价1200元)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科学、翔实介绍东北湿地植物资源的大型彩色图志。  相似文献   
428.
土壤中元素迁移是一种开放体系、远离平衡、多种作用耦合的复杂过程,文章用分形方法研究了元素迁移的复杂性特征.选择高寒湖沼景观3个微景观作为试验区,分别是山间沼泽、山地沼泽、湖泊沼泽,系统采集了土壤剖面样品和土壤粒级大样,分析了元素全量和相态.研究了土壤中元素全量和相态分布特征;用元素含量-频数分形方法计算了土壤层元素全量的分维,也计算了土壤粒级元素的相态分维;研究了元素迁移过程元素含量和分维的演化特征.研究表明,高寒湖沼景观土壤中元素地球化学迁移机理是机械分散和化学溶蚀作用,迁移机制具有分形伸展规律.  相似文献   
429.
藏北地区平均海拔4500 m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上的屋脊”,同时也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主体,但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藏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变化明显,部分区域出现退化趋势。2009年我国开始实施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以下简称工程),旨在恢复和保育高原的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而水源涵养是藏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最为重要的服务功能之一,工程实施以来,藏北草地的水源涵养功能如何变化、生态工程的效益如何?本文基于InVEST模型评估了2000–2020年生态工程前后藏北草地水源涵养功能的变化,量化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其中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藏北各类型草地的水源涵养能力虽然差异较大,但工程实施后水源涵养的功能均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产水量比工程实施前增加10.07%,水源涵养服务上升8.86%。其中高寒草甸区的水源涵养变化速率增长最大,由工程前的–1.84 mm yr–1转变为工程后的2.24 mm yr–1;其次是高寒荒漠草原和高寒草原,在工程的影响下水源涵养功能下降的速率明显减缓。(2)气候变化仍是藏北草地水源涵养...  相似文献   
430.
面对强震后的冲击,当前亟待解决当人类群体必需承受各类灾害且不能避免的前提下,通过减轻或消除适应障碍来提升该群体的适应能力的问题。以2021年玛多7.4级地震为例,选取震中烈度为Ⅹ度附近的4个乡镇为调查区域,分析适应障碍特征差异性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强震后农户面临的适应障碍中规范性障碍最严重、认知障碍最轻;(2)不同生计类型的农户中纯农户、非农户和农兼户的适应障碍依次降低,其中三种农户主要面临的分别为自然障碍、制度障碍和规范性障碍;(3)自然资本是适应障碍的正向影响因素;政府提供补贴是影响适应障碍的最关键决定力,即政府提供补贴越多农户的适应障碍越低;将各因子之间进行交互作用后对适应障碍的影响均有非线性提高,获助机会与政府提供技术推广服务交互作用时决定力最高,即两者交互作用越多农户的适应障碍越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