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0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214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73篇
地质学   243篇
海洋学   56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4篇
自然地理   5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41.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及其异构体的好氧微生物降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3种苯二甲酸二甲酯异构体(邻、间和对苯二甲酸二甲酯)主要应用于化学工业,作为增塑剂和生产聚酯的原料。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为惟一碳源,从红树林底泥中驯化、富集、培养、分离得到的微生物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imethylphthalate,DMP)及其异构体对苯二甲酸二甲酯(Terephthalate,DMT)和间苯二甲酸二甲酯(Isophthalate,DMI)具有较强的降解作用。此菌株16SrDNA分子生物学的鉴定为Rhodococcusruber1k。实验得出该菌能够在苯二甲酸二甲酯作为惟一碳源和能源的培养基中生长。浓度为50mg·L-1的DMP、DMI和DMT分别在6、10、11d内可以完全被降解;DMP能够在好氧条件下被该菌快速降解,生成邻苯二甲酸一甲酯(monomethylphthalate,MMP)和邻苯二甲酸(phthalicacid,PA)2种主要中间产物,最终可以完全矿化成CO2和H2O;该菌对DMI和DMT的降解速度则比DMP慢。两者的降解中间产物间苯二甲酸一甲酯(MMI)和对苯二甲酸一甲酯(MMT)却不能被Rhodococcusruber1k继续降解而在培养基中积累。结果表明苯二甲酸二甲基酯的3种异构体能够被红树林底泥中的土著微生物降解。降解速度及降解途径与底物的化学结构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2.
采用病原分离与鉴定、人工感染试验等方法,在对养殖牙鲆病例进行发病情况、病理变化特征检验的基础上,进行病原学检验。结果表明,此病例属于由弧菌属(VibrioPacini1854)细菌引起的败血感染症。经对12株纯培养菌(HQ010712-1—HQ010712-12)进行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表观分类学指征的检验,选择代表菌株(HQ010712-1株)进行16S rRNA基因的测定与系统发育学分析等,判定为弧菌属的一个新种。将HQ010712-1株送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进行了复核鉴定与分类定名,依据分离地定名为秦皇岛弧菌(Vibrioqinhuangdaorasp.nov.);参考菌株为HQ010712-1。  相似文献   
43.
白令海夏季浮游细菌和原生动物生物量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9年7月21日至8月1日在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考察了白令海中部的浮游细菌和原生动物,分析了其丰度、分布、生物量及其生态作用,结果显示,浮游细菌表层生物量为1.5~20.2μg/dm3,平均为浮游植物生物量的30%,100m以上水柱柱总生物量(720~3123mg/m2)平均为浮游植物柱总生物量的67%,因而是白令海夏季与浮游植物处同等量级的优势类群;原生动物表层生物量为1.2~27.4μg/dm3,100m以上水柱柱总生物量为189~1698mg/m2,平均为浮游植物柱总生物量的21%,其中粒径小于5,5~20μm和大于20μm的原生动物分别占其柱总生物量的13%,47%和40%;作为主要类群的异养腰鞭毛虫占原生动物柱总生物量的39%.浮游细菌和原生动物生物量的总体分布趋势从西部向东北和东部递减、从表层向深层衰减,20~25m水层温跃层和表层海流的存在对这一分布特性可能有较大的影响.原生动物受潜在的大、中型浮游动物捕食压力的制约,维持了一个相对较低的生物量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微食物环(microbial food loop)在该海域夏季生态系统营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4.
海洋细菌对赤潮藻生长及其产毒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麻痹性贝类毒素小白鼠生物测定法 ,研究了在可控生态条件下两株海洋细菌S1 0 、P42 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及其产毒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菌株S1 0 在较高浓度下对藻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在较低浓度下抑藻生长作用较弱 ,不同浓度的菌株S1 0 均能有效地抑制藻细胞内麻痹性贝类毒素的产生 ,且在较低浓度下效果较好 ;菌株P42 对该藻的作用恰好与S1 0 相反 ,在较低浓度下明显抑制藻细胞的生长 ,不同浓度的菌株P42 也能有效地抑藻产毒 ,且在较高浓度下作用较明显。实验用的藻株毒力约为 ( 0 .95— 1 2 .1 4)× 1 0 - 6MU/cell,属于低毒藻株 ,该藻株在培养第 1 4天达到毒性最高峰 ,峰值为 1 2 .1 4× 1 0 - 6MU/cell,之后逐渐下降。讨论了海洋细菌在赤潮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5.
海洋细菌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桂坤  张青田 《海洋信息》2003,(4):20-22,27
针对海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需要积极治理、恢复的现象,本文论述了海洋细菌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并由此论述了海洋细菌在生态恢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海洋细菌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和生产者,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已经遭到破坏的海洋生态系统,充分认识和利用海洋细菌是获得稳定、可持续生态系统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6.
越冬亲虾及其环境的细菌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47.
长江口及邻近陆架区沉积物和间隙水中铁及其与细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8.
细菌胞外多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多糖在自然界高等植物、藻类、细菌及动物体内均有存在,分布极广。通常植物和藻类来源的多糖较为普遍,但近些年来,微生物来源的多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尤其是细菌和真菌的胞外多糖,因其易于分离纯化而且产量高等优点在工业生产中颇受人们青睐。  相似文献   
49.
氧化锰矿物的生物成因及其性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中的氧化锰矿物是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的产物,是最具反应活性的一类矿物,决定着环境中许多物质的形态、迁移和转化,在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形成机制和环境效应备受关注。已有的研究表明,环境中氧化锰的形成与微生物作用紧密相关,微生物作用可使自然环境中的Mn(Ⅱ)氧化速率提高105倍。参与Mn(Ⅱ)氧化的微生物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已知的典型锰氧化细菌分布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或厚壁菌门,它们均通过胞外聚合物中的多铜氧化酶来催化氧化Mn(Ⅱ)。细菌氧化Mn(II)成Mn(Ⅳ)是酶催化的两个连续的快速单电子传递过程,Mn(Ⅲ)在溶液中以与酶结合的瞬时中间态出现。生物形成氧化锰的最初形态为层状锰矿物,与δ-MnO2或酸性水钠锰矿很类似,且结晶弱,粒径小,锰氧化度高,结构中的八面体空穴多,因而比化学形成的氧化锰具有更强的吸附、氧化等表面活性。环境中Mn(Ⅱ)微生物氧化及形成的Mn(Ⅲ)中间体与碳、氮、硫等生命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的关系令人关注。  相似文献   
50.
The purpose of the thesis is to analyze the temporal and dimensional distribution of sulfate-reducing bacteria (SRB) groups and quantity in Lake Erhai. In April and September 2005, two sediment cores were collected from Lake Erhai. SRB groups were analyzed by PCR with six-groups primers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16SrDNA sequence. FISH (fluorescence in-situ hybridization) was established with the oligonucleotide probe (SRB385) and utilized to analyze SRB quantity in the sedim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sediments of Lake Erhai four SRB groups were detected except Desulfobacterium and Desulfobacter, meanwhile Desulfovibrio-Desulfomicrobium were detected only in autumn; different SRB groups had different temporal and dimensional distribution, and each group in autumn is distributed more widely than in spring; FISH used to count SRB in the sediments of fresh lake was set up successfully; the analysis of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ediment's depth and SRB quantity had statistical meaning (P〈0.05) . The result showed that SRB quantity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with increasing depth.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randomized block designed analysis of variance, the difference in SRB quantity between spring and autumn also had statistical meaning (P〈0.001), which revealed SRB quantity in autumn was larger than in spring; the result of FISH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ome SRB in the deeper sediments in which no above-mentioned six SRB groups were detected by PCR. SRB groups in the sediments of Lake Erhai were rich, and the quantities of SRB groups in autumn were larger than in spring; possibly there were uncultivable SRB groups in the sediments of Lake Erha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