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5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27篇
海洋学   37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61.
光强度对附着在玻片上的幼鲍饵料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幼鲍初期饵料生物在玻片上附着生物量的消长与光强度的关系进行了试验。光强度超过2500Lux时微生物膜增长较快,膜脱落较早多光强度低于1000Lux时微生物膜净生产量较依;光强度在1500-2000Lux时有利于膜生物量的积累。舟形藻和菱形藻的纯培养在玻片上附着的生物量呈稳定性高速增长并能延迟生物膜脱落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62.
海洋生物膜的形成及其对金属腐蚀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许昆明 《海洋科学》2008,32(9):71-75
为了揭示海洋生物膜形成对金属腐蚀的影响,描述了在不锈钢上形成的海水生物膜,制备了伏安微电极,并测量生物膜中氧化还原化学成分如溶解氧、过氧化氢、锰和硫在不同位置的垂直分布。结果表明,生物膜中存在溶解氧的垂直浓度梯度。在溶解氧浓度小于10μmol/L条件下,生物膜中的某些位置出现过氧化氢和锰离子,在无氧条件下,生物膜中有硫化物出现,这些化学成分表明生物膜中确实有锰氧化还原菌或者硫酸盐还原菌的活动迹象。生物膜在固体表面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浓差电池或者生物极化作用的存在意味着生物膜的形成可能加速金属基体表面的局部腐蚀过程。  相似文献   
63.
溶液离子强度对自然水体生物膜吸附Pb2+和Cd2+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改变支持电解质(NaNO3)浓度的方法来探讨自然水体生物膜对Pb2 、Cd2 的吸附机制,研究了离子强度对生物膜吸附Pb2 、Cd2 的影响以及不同离子强度下生物膜吸附Pb2 、Cd2 的热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当NaNO3浓度在0~0.4 mol·L-1之间,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生物膜对Pb2 和Cd2 的吸附量和最大吸附量迅速降低;当NaNO3的浓度大于0.4 mol·L-1,生物膜对Pb2 和Cd2 的吸附量和最大吸附量变化趋于平缓,说明自然水体生物膜对Pb2 和Cd2 的吸附可能同时包括电性吸附和专性吸附.此外,研究还发现当Cd2 与Pb2 共存时,Pb2 对生物膜吸附Cd2 的能力有较大影响,而Cd2 对生物膜吸附Pb2 的能力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64.
江兴龙 《海洋与湖沼》2012,43(6):1134-1140
采用水体中设置生物膜净水栅对比实验的方法,在12口土池开展生物膜原位修复技术对土池淡水养殖日本鳗鲡的节水减排、养殖效益及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在172d的养殖期间,处理组比对照组节水减排78%(P<0.01);处理组的氨氮、NO2-N、CODMn、溶解性正磷酸盐和浊度分别低于对照组31.7%、49.7%、29.6%、24.2%和26.2%(P<0.01);藻类密度的变化幅度及蓝藻相对密度分别低于对照组58.8%、52.6%(P<0.01);净产量、起捕尾重和生长速度分别高出对照组38%、22.7%和27.1%(P<0.01);饲料系数低于对照组14.2%(P<0.01);处理组每公顷池塘增加养殖利润约77.25万元。池塘生物膜原位修复低碳养殖技术具有成本低、节水减排、增产增收、操作简便与易推广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5.
天然海水中微生物膜对碳钢腐蚀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比碳钢在天然海水和灭菌海水中的腐蚀行为,研究海洋微生物对碳钢材料的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洋微生物可在碳钢表面形成微生物膜,其对碳钢腐蚀速率的影响及作用机理与微生物的种类密切相关.在腐蚀初期,海洋微生物膜对碳钢的腐蚀起到了抑制作用,主要由多种好氧微生物协同作用的结果;在腐蚀后期,随着海洋微生物膜增厚导致厌氧腐蚀的出现从而加速腐蚀,主要是硫酸盐还原菌等厌氧微生物的作用.  相似文献   
66.
微生物膜对海洋无脊椎动物幼体附着变态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般来说,一旦把表面洁净的载玻片等附着基浸入海中,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内,该附着基的表面将迅速形成微生物膜[1].起初,各种有机物会吸附在附着基的表面,进而引起附着基表面的电荷变化.随后,海洋细菌开始在该基质上附着和繁殖,并分泌胞外多糖类等有机物,在附着基的表面上形成细菌黏膜[1-2].由于细菌分解有机物产生CO2、 NH3,附着硅藻、原生动物以及其他微细藻类开始在基质上附着,最终形成微生物膜[1-3].  相似文献   
67.
作为一种以非纹层状组构而区别于叠层石的微生物碳酸盐岩类型,中凝块(mesoclots)是产生凝块石凝块组构关键的微结构。构成这种中凝块的离散性凝块状泥晶,似乎代表了细胞外聚合物质(EPS)复杂的钙化作用,但是,由于常常缺乏直接的微生物证据,造成其所涉及的准确成因和特殊过程还不太清楚。在辽东半岛大连金州湾和本溪田师傅剖面芙蓉统下部的长山组顶部,发育较为典型的凝块石生物丘,组成三级层序的强迫型海退体系域沉积,代表着较为壮观的沉积学现象;在这些凝块石生物丘中,毫米级别大小的暗色离散性凝块状泥晶是其最为基本的沉积组构,而且在这些凝块之中以较高密度保存的丝状蓝细菌鞘化石反映的微生物构成,意味着它们具有明显的光合作用生物膜成因。尽管穿越成岩作用过滤器去解释古代凝块石复杂的形成机理将存在着巨大的挑战,也尽管形成这些凝块石复杂的生物膜钙化作用细节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才能得到更好的了解,但是,辽东半岛芙蓉统长山组的凝块石,尤其是在凝块内较为丰富的钙化蓝细菌鞘化石所表征的直接的微生物活动证据,使其成为一个了解光合作用生物膜建造凝块的典型实例;再者,与凝块共生的三叶虫化石、底栖鲕粒和皮壳粒,以及围绕着这些多样化颗粒特别的放射纤维状方解石结壳,说明这些凝块石可能属于较厚的微生物席内多重状生物膜以及构成这些微生物席和微生物膜的细胞外聚合物质复杂的钙化作用建造物。  相似文献   
68.
中空纤维膜作生物膜载体无泡供氧处理污水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中空纤维膜作生物膜载体及无泡供氧装置,利用具有死端式和漂浮式特点的浸没式接触氧化工艺进行污水处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系统工作压力0.03 MPa、污水中ρ(DO)为5~8 mg/L及HRT=8h的条件下,污水中COD、BOD、SS的去除率分别达70%、90%和75%以上,NH3 -N、P的去除率也在70%以上.系统连续运行3个月,表现了较好的稳定性和抗有机负荷冲击能力.  相似文献   
69.
采用设置生物膜净水栅搭配水生植物浮床对比实验的方法,在6 口草鱼混养池塘开展水质修复效果和养殖效益的研究.结果显示,在7个月的养殖期间,试验组pH值和DO值分别高于对照组3.89%、7.89%(P>0.05),NH3-N、NO2--N、COD、TN、TP 浓度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32.95%、29.73%、23.86%、...  相似文献   
70.
梅冥相 《古地理学报》2021,23(3):461-488
几年来针对巴哈马现代文石鲕粒的持续性研究表明,微生物和细胞外聚合物质(EPS)在鲕粒的形成和发育中起着关键而重要的作用,从而产生了一个重要的认识,即: 鲕粒可以看作是“纹层状的有机沉积构造”并遵循着微生物岩体系的一些形成特征。但是,鲕粒30亿年的发育历史、多样化的产出环境、特征性的矿物构成和各种各样的沉积组构,确实赋予了鲕粒生长和形成机理的复杂性和神秘性,因为鲕粒在何处而且如何形成、以及鲕粒究竟记录着何种生物与非生物过程的许多问题还存在剧烈争论。来自于江苏徐州贾旺剖面苗岭统张夏组上部鲕粒滩相灰岩,由较为典型的方解石放射鲕粒所组成,表现出放射状、放射—同心状和泥晶质的沉积组构,而且在鲕粒核心、鲕粒皮层以及在鲕粒间的不规则团块或凝块的暗色泥晶质构成中高密度地保存着精美的葛万菌(Girvanella)化石,进一步表明了这些暗色泥晶构成代表着较为特征的光合作用生物膜,从而提供了一个苗岭世方解石海中放射鲕粒形成较为直接的微生物证据,以及与光合作用生物膜之间复杂的成因联系,因为葛万菌是相对较为肯定地类比于近代钙化织线菌(Plectonema)的丝状蓝细菌化石,尽管还可类比于现代的伪枝菌(Scytonema)。虽然形成放射状鲕粒皮层的放射纤维状方解石的沉淀作用确实不能解释为直接的微生物沉淀作用的结果,但是,这些放射鲕粒确实表现出光合作用生物膜诱发、滋养并促进了放射纤维状方解石皮层增生作用的重要证据,为拓宽“鲕粒谜”的阐释提供了一个较为重要的典型实例,而且还成为寒武纪苗岭世方解石海与后生动物辐射相耦合的蓝细菌繁荣的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