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85篇
  免费   1148篇
  国内免费   2364篇
测绘学   77篇
大气科学   3167篇
地球物理   375篇
地质学   2062篇
海洋学   1264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275篇
自然地理   354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61篇
  2022年   177篇
  2021年   206篇
  2020年   227篇
  2019年   239篇
  2018年   207篇
  2017年   189篇
  2016年   200篇
  2015年   204篇
  2014年   367篇
  2013年   293篇
  2012年   309篇
  2011年   349篇
  2010年   357篇
  2009年   364篇
  2008年   321篇
  2007年   374篇
  2006年   316篇
  2005年   265篇
  2004年   214篇
  2003年   193篇
  2002年   171篇
  2001年   177篇
  2000年   173篇
  1999年   147篇
  1998年   176篇
  1997年   161篇
  1996年   162篇
  1995年   172篇
  1994年   117篇
  1993年   132篇
  1992年   140篇
  1991年   96篇
  1990年   77篇
  1989年   7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2篇
  1948年   2篇
  1947年   2篇
  1943年   3篇
  1942年   2篇
  1941年   1篇
  1936年   2篇
  1935年   1篇
  1934年   1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长江三角洲北翼J9孔揭示地层和古地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江三角洲北翼地区缺少较长尺度的第四纪海陆变迁及环境演变的深入探讨,深达423m的海安县基岩标J9孔为此提供了较好的研究对象。通过观察该孔松散层岩心,总结其沉积特征,认为岩心可明显地划分为6个特征岩性段。同时,地层古地磁测试结果显示:0~200m为布容正极性世,200~334m为松山负极性世,334m以下为高斯正极性世。综合分析岩心沉积特征并参考古地磁测试结果对地层进行了初步划分,认为:0~39m为全新世地层,39~153m为晚更新世地层,153~200m为中更新世地层,200-334m为早更新世地层,之下为新近纪地层。地层中存在晚更新世晚期特征的硬粘土标志层,指示本地不是冰后期古河谷的发育地。  相似文献   
12.
根据最新调查获得的北黄海盆地海洋重力、海洋与航空磁力和多道地震资料,结合以往周边地区的资料,编制了北黄海空间重力异常图、布格重力异常图、磁力异常图。在重磁基础图件的基础上,通过解析延拓、任意方向导数计算、离散小波变换等处理,结合地震和地质资料,对北黄海北缘断裂带进行了综合分析。确定了北黄海北缘断裂带的存在,并对该断裂带的延伸长度、切割深度和性质进行了分析,指出北黄海北缘断裂带是辽东隆起与北黄海盆地的界线,断裂带两侧具有明显不同的地球物理场特征;而且断裂带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对北黄海盆地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根据1986—1990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8个航次合作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1987年10月赤道中西太平洋165°E(10°N-6°S)次表层水形成溶解氧最大值的原因。1986-1987年E1Nino衰退时期,该海域赤道附近在E1Nino强盛时期下沉的次表层水开始回升,短时期内形成了类似于中、高纬度海域的理化环境,使浮游生物在混合层内聚集生长,最终导致溶解氧含量在次表层出现最大值和过饱和含量。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作为主导因子,分析其与东亚温带气旋的关系。得出:高海温多气旋,低海温少气旋的对应关系较为明显。并进一步对不符合这种主要关系的年份从环流型。下垫面海温等作了分类鉴别分析。  相似文献   
15.
登陆我国热带气旋活动的年代际变化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叶英  董波 《海洋预报》2002,19(2):23-30
本文利用1950-1999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对50年来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月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异常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了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频数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差异,并对比分析了同期的副热带高压等海洋大气环流指数的统计特征。  相似文献   
16.
北黄海盆地中新生代沉积环境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北黄海盆地是晚中生代和早新生代形成于东北亚陆壳之上的一系列NE-SW向裂谷盆地中的一个,以新生界盆地迭置于中生界盆地之上的双层结构为特征,盆地的演化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主要为陆相沉积,其中上侏罗统深湖相沉积机能是盆地内的主要烃源层,对盆地的油气资源远景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热带太平洋海气热交换年变化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林  沙文钰 《海洋学报》1996,18(2):32-40
本文用块体动力学公式计算了热带太平洋潜热、感热通量,并用EOF方法分析了这两类热通量的时空分布以及影响它们的因素.结果指出,热通量的模态1反映了太平洋海气热交换的基本气候特征,中、西太平洋的暖池就是这种气候特征下的具体反映;模态2说明了海气热交换与海流和海陆分布有密切联系;模态3反映了下半年海气热交换的加强,为热带太平洋ITCZ的活动提供了能量.东太平洋,感热通量和海气温差分布型十分相似,而西太平洋,则取决于全风速的量值.潜热通量的时空分布主要取决于全风速的时空分布,和比湿差的分布型相差较大.赤道以北中、西太平洋风速异常是导致气候异常的关键.北半球ITCZ云带是由其海面热通量变化所决定;西太平洋SPCZ云带是由其海表温度和海气温差所决定.  相似文献   
18.
热带洋面上最小OLR轴与最大SST轴关系的气候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尚城  郭炜 《海洋学报》1992,14(1):124-128
热带洋面上的SST(海表面温度)是影响大气环流变化及气候异常的重要参数.众所周知的埃尔尼诺事件即是首先从南美海岸的SST异常增温发现的.自有卫星观测以来,OLR(射出长波辐射)亦已成为反映热带洋面上的大气凝结热源、降水量及对流活动等重要现象的参数,而得到了戛来越多的气象学家的重视和广泛的应用[1].事实上,在热带洋面上OLR所反映的云是海气相互作用的产物.海洋对大气的相互作用首先是通过SST的变化来影响大气的.海洋上的大气受热对流产生的云(反映为低OLR)反过来又会阻挡太阳辐射而影响SST.  相似文献   
19.
广西主要港湾余流特征及其对物质输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西5个主要海湾各有自己的环流特征:铁山湾存在一个反气旋涡,廉州湾存在一个海湾尺度的气旋环流,钦州湾青菜头南端存在一个气旋式环流,防城湾口有一个气旋环流。珍珠湾余流,在深水航道内自湾内指向湾外。冬季,受北风影响,各湾从湾内流向湾外的余流分量加强。由于反气旋或气旋环流存在,形成和环流相应的泥沙输运。  相似文献   
20.
9711号北上台风演变及暴雨过程的位涡诊断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对 971 1号台风登陆北上穿过山东造成山东特大暴雨过程的湿位涡的分析 ,并从湿位涡的角度研究了台风演变及山东特大暴雨的形成机制 ,揭示了冷空气在台风演变及暴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 :倾斜涡度发展是暴雨产生和台风加强的重要机制之一 ,暴雨产生在 θe线陡立密集区内 ;湿位涡在这次暴雨过程中对流层低层具有 MPV1 <0 ,MPV2 >0的特征 ,此次暴雨产生在负的MPV1等值线密集区中 ;对流层上部及平流层下部高位涡的下传使得低层斜压性增大 ,引起低层的对流稳定度减小 ,促使气旋性涡度发展 ,有利于位势不稳定能量的释放 ,使得暴雨增幅 ,导致台风的加强并演变为温带气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