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7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168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369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74篇
海洋学   3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5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41.
本文利用湖北省1977-1986年6、7月份暴雨资料及1979—1986年恩施、宜昌、武汉三个站探空资料,研究了湖北省暴雨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湖北省西部山区及青藏高原大地形的热力作用明显。本文用这种热力作用对湖北省的暴雨分布特征,提出一种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42.
应用500hPa非绝热热流量诊断资料和500hPa、100hPa高度资料,分析了1980、1981年北半球大所热力场及大气环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这两年盛夏,北半球非热热流量距平存在明显差异,在欧亚大陆一带表现出相反发布,前期6月也具有类似特征,相应北半球大气环流存在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43.
江西“暖区”强对流天气的热力和动力条件诊断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许爱华  张瑛  刘献耀 《气象》2001,27(5):30-34
通过对11次区域性“暖区”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物理量合成分析,得出江西产生区域性“暖区”强对流天气背景场的热力条件和动力条件,总结出江西区域性“暖区”强对流天气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44.
文中对 1 998年 1月 1日到 8月 31日共 2 4 3d的南海季风试验再分析资料的地面感热场和潜热场进行 EOF分析 ,由感热的第一特征向量场发现 ,中南半岛地区、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和印度半岛的大部分是感热通量大值区 ,而海洋上是小值区 ,海陆热力差异十分明显 ,这种海陆感热对比是促使季风爆发的大背景。由感热的时间经度演变图可以看出 ,中南半岛所在经度范围内南北连续的感热分布对南海季风的早爆发具有重要作用。由温度平流项的分布可发现 ,中南半岛的加热作用明显早于青藏高原地区 ,使得中南半岛对南海季风的早期爆发有重要作用 ,而青藏高原对于南海季风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印度半岛与中南半岛的海陆分布的差异 ,使得两个地区的温度平流项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5.
封河预报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分析了河冰水力学、封河机理及影响封河的因素,并根据封河机理和影响封河的因素,建立了封河预报数学模型,以黄河内蒙古河段为例,率定封河预报数学模型的函数形式进行检验,证明预报模型精度高且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46.
江西区域强暴雨的热力和动力条件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曹晓岗  王田民  尹洁  戴熙敏 《气象》1996,22(4):37-40
通过对江西19次强暴雨过程的物理量合成分析,得出江西产生强暴雨物理背景场的热力 动力条件,归纳出江西区域强暴雨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47.
李振军  赵思雄 《大气科学》1996,20(6):662-672
本文利用常规探空资料和华东中尺度试验的部分资料,对1983年春季一次快速南下,并在江淮地区产生大范围强对流天气的冷锋进行了三维结构的分析。通过研究发现,这次冷锋过程主要有以下特征: (1) 与冷锋相对应的高空槽前存在一支下沉(DVM)气流;(2)有一强的辐合区出现在对流层中层,锋前上升运动的最大值也出现在对流层中层;(3)比较强的锋生过程主要集中于对流层中下层;(4)存在一支明显的热力直接环流(TDC),即暖湿空气沿冷锋倾斜上升;(5)在冷锋后存在一支较强的下沉气流(DVM),这支DVM对冷锋逆温层(或等温层)的形成可能有重要作用。并将此次东亚春季强冷锋个例与小仓义光(Ogura)等分析的北美春季冷锋(SESAME)个例作了对比,发现此次冷锋个例中,锋区的温度密集区主要在对流层中层,而北美SESAME个例温度密集区主要在对流层低层。这可能是由于东亚高空急流较强,动力强迫而引发锋生所致。  相似文献   
48.
本文采用OSU-AGCM大气环流模式,对青藏高原下垫面热力异常与夏季江淮流域暴雨形成的关系进行了数值试验。模拟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下垫面热力状况的异常对东亚环流形势及云量分布异常的影响是形成1991年夏季江淮流域持续性降水的重要原因之一。青藏高原异常热力强迫还可以引起大范围云量的异常分布和云量异常区类似于二维Rossby波列没大圆路径传播的特征。  相似文献   
49.
辐射传输模式中地表参数对大气长波辐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可丽  钟强 《大气科学》1995,19(5):606-614
本文利用Liou-Ou一维宽带辐射传输模式,对地表热力参数取值部分作了改进,使用模式大气和青藏高原实测资料对下垫面温度与地表空气温度两者不能合二为一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还讨论了下垫面温度的日变化对大气长波辐射通量日变化的影响及地表比辐射率的变化对大气长波辐射通量计算结果的修正作用。  相似文献   
50.
2018年3月17日、27日,国产某型直升机在新疆五家渠地区成功完成2架次自然结冰试飞。利用NCEP/NCAR的1°×1°再分析资料、机测液态水含量资料结合常规气象资料,对2次结冰天气过程的天气环流形势、动力热力特征、液态水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7日在高空冷涡、地面冷锋前的环流形势下,试飞高度层位于冷暖平流交汇处,温度为0~-4℃,比湿值为3~3.5 g/kg,处于强水汽辐合中心,并伴有弱上升运动,Ic积冰指数为20~30,云中液态水含量波动较大,飞机挂架上形成0.5 cm厚度的凇冰。27日在高空槽前和地面冷锋后的环流形势下,试飞高度层在弱冷平流中心附近,温度为0~-2℃,比湿值接近4.5 g/kg,处于弱水汽辐合中心边缘,伴有弱上升运动,Ic积冰指数为30~40,云中液态水含量稳定,飞机挂架上形成1~2 cm厚度的明冰。在气象保障中运用探空、云图、雷达、微波辐射计等资料有效预报了积冰区域及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