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6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103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285篇
地球物理   40篇
地质学   116篇
海洋学   58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8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最新公布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基准年(1990年),附件-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经济转型期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非经济转型期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有逐年增长的趋势.美国和加拿大能源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最为显著,相对于1990年,2005年其增幅分别为19.2%和28.6%;英国和德国能源部门温室气体减排量最为显著,其减幅分别为7.8%和17.4%.在2005年,有超过一半的附件-国家的实际排放量低于其目标排放量,履约进展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6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气候变化已经对全球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外交和国家安全产生极大影响,引起各国政府、公众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气候变化关系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好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63.
北京市两种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的日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北京地区CH4和CO2浓度日变化将近一年的连续监测和数据分析,发现它们日变化从总体上来看具有较强的规律性,CO2的日变化有明显的双峰结构,而CH4则是单峰的结构。化石燃料的燃烧,对CO2日变化峰值出现的时间有着明显的影响,且CH4和CO2的日变化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源汇强度的变化和昼夜气象因素的周期变化,是两种温室气体形成稳定日变化形式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64.
大气环境卫星温室气体和气溶胶协同观测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和大气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也是大气环境卫星遥感的核心探测目标。与传统的单一探测目标卫星相比,实现同平台的大气温室气体和气溶胶协同监测,对于提高温室气体卫星反演精度、改善“自上而下”碳源汇估算、提升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人为/自然源区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各国航天机构积极发展的空间探测手段。本文对欧、日、中、美等具备温室气体和气溶胶协同监测能力的卫星进行系统的介绍,包括卫星平台、传感器、处理算法和质控验证。按照卫星监测任务和传感器用途,将其分为大气综合探测卫星和温室气体监测卫星两大类,并从碳中和行动和大气环境综合治理等需求出发,提出温室气体和气溶胶协同观测星座(GACOC)的概念及其发展方向,包括主被动卫星组网观测、温室气体和气溶胶高精度联合反演算法、人为排放源识别和定量监测等应用。  相似文献   
65.
多年冻土区森林土壤是重要碳库,对于全球CO2、N2O和CH4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冻融循环是多年冻土区的重要特征,但冻融作用对不同林型腐殖土有机质分解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对兴安落叶松林(针叶林)、白桦林(阔叶林)、兴安落叶松和白桦混交林(针阔混交林)三种林型的腐殖层土壤进行了42天的短期室内培养实验,探索冻融作用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冻融导致森林腐殖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增加,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分别增加了314.8%、91.4%和43.2%,但冻融后短期内土壤有机碳分解的温度敏感性(Q10)均明显下降,CO2排放量在25℃时分别下降24.7%、36.4%和29.5%。同时冻融作用也降低了森林土壤吸收CH4的能力,但没有发现对土壤N2O排放产生明显影响。冻融作用短期内降低了森林土壤温室气体全球增温潜势(GWP),其中对CO2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阔叶林腐殖层土壤受...  相似文献   
66.
侯立春  林振山  何亮 《地理科学》2018,38(1):151-160
基于主要温室气体(CO2、CH4和N2O)强迫因子和石笋δ18О观测资料(1~2002 年),分别利用关联性耦合模型和非线性统计-动力学方法,分析温室气体强迫与东亚亚热带季风演变耦合度的时序规律和定量反演模拟温室气体强迫对近2 000 a东亚亚热带季风演变影响的非线性趋势和相对贡献。研究发现:温室气体与季风演变耦合度的高低对应季风的强弱变化,即两者耦合作用越强,东亚亚热带季风越强;反之,两者耦合强度越小,东亚亚热带季风越弱;耦合度峰谷值对应季风极强降水和极端干旱时段。 时序演变规律为:N2O和CO2相互作用与季风演变间耦合效应最强,成为东亚亚热带季风演变的主要驱动力。其次,N2O一次项和CO2非线性项对季风演变起主要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时序演变阶段上有所不同:1~180年,CH4因子对季风演变主要起负反馈调节机制;180~1760年和1760~2002年,对季风演变起主要的驱动和调节机制分别为CO2因子和N2O因子;但1900年后N2O和CO2相互作用与季风演变的耦合驱动效应近百年来明显增强,耦合度在中等-较强(或极强)之间来回波动转换,耦合作用明显增强,在耦合度由较强(或极强)转弱至中等时,东亚亚热带季风也随之减弱。  相似文献   
67.
作为IPCC新一轮气候变化综合评估的组成部分,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进入了正式的精细化阶段,将在2019年形成最终成果,与现有的《IPCC2006指南》合并使用,为“适用于所有缔约方的”《巴黎协定》的实施奠定基础。精细化工作分为提供新方法、更新已有内容、补充/澄清已有内容等三大类,共有107个“精细化点”,涵盖通用方法论、能源活动、工业过程、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废弃物等各个领域和部门。中国共有12名专家参与此次工作。建议中国科研工作者尽快以英文著述的形式发表相关成果,提高中国文献的引用率;鉴于中国已具备根据最新指南要求编制清单的能力,建议未来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尽可能全面转向《IPCC2006指南》及其增补和精细化内容。  相似文献   
68.
《气象科学进展》2018,(5):129-129
IPCC在这份新的评估报告的全名为《IPCC在加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威胁、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努力消除贫困的背景下,关于全球升温高于工业化前水平1.5oC的影响和相关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路径的全球升温1.5oC特别报告》。报告指出,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oC需要社会各方进行快速、深远和前所未有的变革。将全球变暖限制1.5oC对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有明显的益处,同时还可确保社会更加可持续和公平。《到2030年,粮食和农业研究的科学突破》2018年8月美国科学院多个委员会合作出版的这份报告,瞄准粮食和农业这一涉及多领域的主题,在9个章节里阐述相关科学问题,尤其是在最后一章给出了到2030年战略。《新科学家》2018年8月这本科普期刊本期封面报道瞄准了2018年夏季的“热点”,探讨了全球热浪滚滚的原因所在:被称为大西洋搅拌器的海洋环流循环出现了异常,海洋上的改变,带来大气更多极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69.
本文基于一个水平分辨率为50 km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4(Regional Climate Model,version 4.0)的模拟与预估结果,对我国汛期江淮暴雨低涡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统计特征与合成结构进行分析,进一步对两种温室排放情景下未来中国汛期的江淮暴雨低涡特征进行预估。结果表明:RegCM4模式对环境要素及低涡都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低涡的伸展高度、生命期及暴雨位置模拟结果与观测较为接近,但模拟的低涡个数、最大暖区高度以及温、湿要素分布均比实际略偏低,而风速和低涡的强度模拟则偏强;在未来两种温室排放情景预估方面, RCP4.5(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简称RCP)典型浓度排放情景下,暴雨低涡数量比例减少,强度减弱,但低涡发展高度仍以850 hPa为主,生命期多为2 d以内,低涡雨区分布及最大暖区高度均与历史时段相近;RCP8.5情景下,暴雨低涡比例明显大于RCP4.5情景,低涡发展高度以700 hPa为主,生命期达3 d的增多,强度增强,最大暖区厚度范围显著伸展。两种情景下均有低涡中温度锋区减弱,而湿度锋区增强,但RCP8.5情景减弱与增强更显著,显示更高的温室气体排放将导致未来出现更强的暴雨低涡,造成伴随暴雨的低涡灾害性天气的增加,因此应进一步深化对低涡暴雨灾害性天气发展趋势的研究。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