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5篇
  免费   643篇
  国内免费   863篇
测绘学   71篇
大气科学   782篇
地球物理   191篇
地质学   607篇
海洋学   188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46篇
自然地理   166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119篇
  2020年   141篇
  2019年   131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123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183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164篇
  2011年   155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42篇
  2008年   137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104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132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84篇
  1993年   69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78篇
  1990年   65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50年   2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9年   1篇
  193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81.
82.
中国黄、渤海常见大型海藻的脂肪酸组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对中国黄、渤海沿岸的17种红藻、12种褐藻、7种绿藻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海和渤海的绝大多数红都富含二十碳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碳四烯酸,AA),一般都占总脂肪酸的40%以上;仙菜目的松节藻、细枝软骨藻,隐丝藻目的亮管藻、海萝、海膜、蜈蚣藻中的EPA含量均超过40%,其中海萝达到58%;杉藻目扁江蓠中EPA含量很低,但花生四烯酸含量达到58%。裸藻中16:0、18:1(n-9)、20:4(n-6)和20:5(n-3)含量占绝对优势,十八碳高度不饱和脂肪酸(PUFAs)和二十碳PUFAs是主要的脂肪酸。在每种褐藻中还含有一定量的14:0、18:2(n-6)和18:4(n-3)。褐藻中的十八碳PUFAs含量比红藻高,而二十碳PUFAs比红藻低。绿藻中的主要脂肪酸是16:0、十六碳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16:4(n-3)和16:3(n-3)、18:1以及C18PUFAs(主要包括18:2(n-6),18:3(n-3)和18:4(n-3),绿藻的C16、C18PUFAs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83.
马寨璞  井爱芹 《海洋科学》2006,30(10):25-29
以相关性为基础,详细研究了估值类数据同化方法中背景场的确定问题,并以渤海3月份到7月份的温度场为例,具体说明了如何确定背景场:当要素场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可以进行分离变量时,背景场的确定可以通过单独确立水平相关性与垂直相关性完成。研究表明:(1)当没有温跃层时,温度在垂向上的相关是沿着整个深度的;(2)当有温跃层时,温度在垂向上的相关应该限定在上准等温层的下界;(3)在温度的垂向分布方面,其相关性与温跃层有着对应关系,对比相关性与温跃层可以看出,垂向相关性与温跃层位置的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84.
EI Ni^~no发生年份的灰色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I Ni^~no事件是以海表温度(SST)异常增温为特征的。因此,识别EI Ni^~no事件的主要指标应是赤道东太平洋的SST。本文分析了1965-1986年赤道东太平洋的SST,取第年11月到次年1月SST的平均值,运用灰色预测理论,对下一次EI Ni^~no现象的发生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85.
对氯甲烷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进展进行述评。介绍了氯甲烷在海洋环境中的来源、分布、去除、海-气通量、大气氯甲烷的源、汇估算及海水中氯甲烷的分析方法等方面,并提出在国内海域进行氯甲烷研究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86.
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浅地层剖面仪测量技术在世界各大陆架海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专家们取得了大量实际资料,并发表了多篇调査报告和研究成果(赵松龄,1991;秦蕴珊、赵松龄,1991;赵松龄、于洪军,1993),为查明世界各大陆架海的形成过程、地层结构、环境变迁、海面变化、岸线变迁、河道跟踪、以及地貌类型的划分等提供了新的信息,推动了世界大陆架地质学的发展。在应用浅地层剖面仪测量技术所取得的多种成果中,最为突出的研究,莫过于在世界上的若干大陆架区发现了古河道及其沉积,通过古河道的追踪又可以了解大陆架环境的变迁和海面变化的过程。所以,这项大陆架勘察技术问世以来,一直是大陆架地质勘察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 我国大约在70年代初期开始研制浅地层剖面仪,并制成了第一批产品,进人80年代以来,又逐渐引进了国外的新产品用于中国大陆架的勘察。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利用这种勘察仪器,在南黄海和渤海海域已经获得了数千公里的测量记录。浅地层剖面仪测量资料中大量信息的提取是运用这项技术的关键。本文根据作者所获得的测量资料,对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浅地层结构及古环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7.
渤、黄、东海夏季环流的三维斜压模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拉格朗日时均观点描述环流,建立起潮流与准定常流共同占优势系统中的陆浅海环流模型,并诊断计算了夏季渤、黄、东海的三维环流图。模拟结果较好地再现了渤、黄、东海主要流系的特征。对照冬季结果,对渤、黄、东海环流的季节变化做了阐述。从环流垂向分量的分布图上,可发现渐闽近海、长江口外存在较明显的上升流区。另外,对夏季渤、黄、东海的热盐环流和潮致余流分别进行了模拟,发现它们均能在黄海构成一逆时针向的五流系统,这对形成和维持夏季黄海冷水团的存在有重要作用。热盐环流的模拟结果表明,黄海冷水团环流含有“热成流”的成分;通过Lagrange余流的计算发现环绕黄河冷水团的环流还含有“潮成流”的成分。  相似文献   
88.
本文就山东省海积型硅砂资源的开发应用现状及今后进一步的开发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9.
纵贯我国东部的郯庐断裂带,切割穿越不同的构造单元,有着长期复杂的演化历史。对地质构造、地层发育、岩浆活动、矿产及地震活动均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其中山东沂沐断带、渤海郯庐断带和下辽河断带都是郯庐断裂带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郯庐断带的性质及演化历史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关于郯庐断裂的性质众说纷云,  相似文献   
90.
渤海环流与输运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渤海的风和温度层结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因而其环流与输运亦有明显的季节信号,以季节平均的海面气象条件和开边界的潮波系统驱动三维斜压水动力模型-HAMSOM,模拟了渤海冬、夏了的总环流,渤海环流冬强夏弱,表层风漂流常被下层逆风流所补偿,深度平均环流,即水柱内的输运,流型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冬季在渤海中部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辽东湾项有一个顺时针流涡,阻碍了湾顶水与外海水的交换;夏季则为一个大的贴岸的顺时针流环,内嵌许多局地涡旋,这些与渤黄东海海洋水文图集中给出的多年观测的环流基本相同,同时也被水文要素分布及耐盐浮游动物的出现所佐证。风的季节变化决定了渤海大部分海区、特别是海峡附近环流的季节变化,但辽东湾东岸众多的岬角涡旋却不随季节变化,因为它们是由潮波系统与岬角岸型变化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