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124篇
海洋学   104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2 毫秒
21.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抗拔(浮)桩——部分粘结预应力抗拔(浮)桩。该新型桩有效改善了抗拔桩的桩身结构,能充分发挥抗拔桩的承载力,改变了混凝土受拉时的受力性状,克服了普通抗拔桩容易产生裂缝的弊病。结合有关地下结构浮力方面的研究成果及现场实际的部分粘结预应力抗拔桩荷载试验结果,对抗拔(浮)桩进行了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22.
Ship floating condition in regular waves is calculated. New equations controlling any ship's floating condition are proposed by use of the vector operation. This form is a nonlinear optimization problem which can be solved using the penalty function method with constant coefficients. And the solving process is accelerated by dichotomy. During the solving process, the ship's displacement and buoyant centre have been calculat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hip surface according to the waterline. The ship surface is described using an accumulative chord length theory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displacement, the buoyancy center and the waterline. The draught forming the waterline at each station can be found out by calculating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ship surface and the wave surface. The results of an example indicate that this method is exact and efficient. It can calculate the ship floating condition in regular waves as well as simplify the calculation and improve the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and the precision of results.  相似文献   
23.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对含天然杂质黄铁矿的电子结构和Mulliken布居进行计算,讨论了Cu、Ni、Cu、Au、Pb和Zn等6种天然杂质对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黄铁矿中杂质取代产生了主要由其d轨道贡献的杂质能级,使其整体态密度向低能方向移动;当黄铁矿中含有Co、Cu、Zn、Au杂质时,Fe原子电荷升高,有利于捕收剂(阴离子)的吸附。另外,根据前线轨道计算,除Pb外,其余5种杂质都使得黄药分子与黄铁矿之间的│ΔE│值降低,增强了黄铁矿与黄药分子相互作用,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24.
张明义  寇海磊  白晓宇 《岩土力学》2014,35(4):1069-1076
抗浮锚杆作为一种竖向锚固技术在我国许多地区广泛应用,锚杆作为抗浮结构的核心其性能受到极大关注。但因钢材易腐蚀,传统金属锚杆的耐久性受到质疑,特别是地铁等地下工程存在杂散电流,限制了金属抗浮锚杆的应用。玻璃纤维增强聚合物(GFRP)抗浮锚杆是一种由树脂基体和玻璃纤维复合而成的新材料,与金属锚杆相比,它具有耐腐蚀、抗拉强度高、自重轻等优良特性。通过植入式裸光纤传感测试技术对GFRP抗浮锚杆的界面应力分布、荷载传递规律及破坏机制进行了研究,论证了GFRP抗浮锚杆使用的适宜性。试验表明,GFRP抗浮锚杆破坏以杆体基体材料剪切破坏为主,?28 mm锚杆极限抗拔力为250 kN,能够满足工程需要;杆体轴力沿深度方向逐渐递减,并且超过一定长度后杆体不再受力。结果显示,中风化岩地区,当锚固段长度为3.956.95 m时,轴力影响深度范围约为3.7 m,说明GFRP抗浮锚杆同样存在临界锚固深度问题。锚杆界面剪应力呈不均匀分布,剪应力峰值随荷载的增加逐渐向下转移,同时0值点也向杆体深部转移。研究成果可为GFRP抗浮锚杆应用于工程实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5.
26.
浮床无土栽培植物控制池塘富营养化水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浮床无土栽培技术,在池塘水面种植景观植物--陆生植物美人蕉(Cana generalis  相似文献   
27.
为对黔北宽阔–浮焉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有利区进行预测,在前人研究成果调研基础上,利用26条露头剖面资料、QSD1钻井资料、样品分析测试资料,结合地震、电磁资料,对研究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面埋深、页岩的岩类学特征及沉积相、分布、总有机碳含量(TOC)、有机质成熟度(Ro)、脆性矿物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预测了页岩气有利区。研究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面埋深多为0~1 500 m,最大埋藏深度为1 926 m;主要由泥岩、粉砂质泥岩组成,夹薄层泥质粉砂岩、偶见泥灰岩,为泥质深水陆棚微相沉积;地层厚度普遍超过30 m,东北部地层厚度大,最大厚度超过90 m,西南部地层厚度小,最大厚度不足50 m;TOC分布具有中部低(<2.0%)、东北部和西南部高(>3.5%)的特征;Ro为1.20%~3.17%、平均值多大于2.50%,主要为过成熟烃源岩;脆性矿物含量多在50%以上,具有中部低(<60%)、东北部和西南部高(>70%)的特征。综合上述页岩气有利区预测指标,分3类预测了有利区的分布,浮焉–小雅向斜中部Ⅰ类有利区是下步页岩气勘探的首选靶区。  相似文献   
28.
针对围岩地层中盾尾管片易发生大上浮的问题,基于自主研发的浆液浮力测试系统,得到浆液浮力的非线性变化规律,并基于等效连续梁理论建立能综合考虑浆液时变性、浆液上浮力的非线性分布特征、施工步累加效应的精细化盾尾管片纵向上浮模型,最后结合广州某地综合管廊盾构施工上浮实测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浆液所受压差与所处地层渗透性的增大,浆液浮力消散速度呈现增大趋势,盾尾管片上浮量呈现减小趋势;盾构在强风化含砾砂岩地层中掘进时,上浮特征曲线满足先增大后减小,最后趋于稳定的规律,并且在20 kPa压差作用下,最大上浮量达151.74 mm,该位置距离盾尾39.2 m,最后在距离盾尾70 m附近上浮达到稳定,此时上浮量为145.2 mm;建立的盾尾管片纵向上浮模型进一步地揭示了浆液固结规律对其上浮特征的影响机制,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该研究成果可用于盾尾管片上浮变形预测,为相似工程提供设计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9.
何世鸣 《探矿工程》2015,42(2):74-78
根据目前国内外预应力抗拔抗浮桩、部分粘结预应力抗拔抗浮桩的优缺点以及使用的局限性——长螺旋钻机对于桩径>800 mm或桩长>30 m的桩力不从心,研究了应力分散型预应力抗拔桩及钢筋钢绞线笼系列技术,用于一个直径1 m、桩长60 m的抗拔桩工程,采用旋挖成孔,可实现在工程桩上进行大吨位试桩,受力合理,节省资金和工期,实践证明该系列技术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0.
提高生态浮床系统脱氮除磷效率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浮床系统处理技术因具有投资少、易操作、无二次污染兼具良好景观性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污染水体的治理。生态浮床系统是一个复合生态工程系统,其对污染的去除机理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填料、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和微生物共同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概述生态浮床系统的发展状况、脱氮除磷机理、限制因素及存在问题;重点概述以细菌固定化技术和曝气等方式的外在法和以改进生态浮床系统构造形式、筛选优势浮床植物等方式的内在法,来提高生态浮床系统脱氮除磷效率;展望了生态浮床污水处理系统未来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