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8篇
  免费   676篇
  国内免费   874篇
测绘学   423篇
大气科学   1185篇
地球物理   429篇
地质学   1010篇
海洋学   384篇
天文学   213篇
综合类   159篇
自然地理   225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142篇
  2021年   160篇
  2020年   112篇
  2019年   127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130篇
  2014年   201篇
  2013年   165篇
  2012年   181篇
  2011年   176篇
  2010年   187篇
  2009年   186篇
  2008年   187篇
  2007年   136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124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82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4篇
  1965年   6篇
  1946年   2篇
  1943年   4篇
  1940年   1篇
  193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全球地壳厚度等值线图(图6)显示了地壳厚度的双峰标度。海洋盆地的地壳厚度为6~7km(不包括4~5km的水层),而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39.7km。在海洋一大陆边缘的典型地壳厚度是30km,并向大陆内部逐渐增厚到40~45km。厚度超过50km的地壳局限在几个地区,包括中国西部的青  相似文献   
102.
中国西北盆山地区地壳结构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训 《新疆地质》2004,22(4):343-350
根据新疆及其它相关地学断面所获资料,论述了中国西北盆山构造地区的地壳结构,已有资料表明,在中国西北盆山地区,山脉和盆地具有明显不同的地壳结构,它们的地壳厚度不同,表现为山区地壳厚,具有明显的山根:盆地区地壳厚度小,同时地壳分层和各层的组分也有所差异,这些地壳本身结构性的差异,以及它们所受到的应力状态和热状态的不同,就是小区各种构造活动产生的根源,最后从区内地质构造形成过程讨论了区内地壳不同结构形成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03.
北京市春夏季大气气溶胶的单颗粒分析表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集了北京市2000年春夏季大气气溶胶样品5个,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技术分析大气气溶胶单颗粒约2500个。研究结果表明,沙尘期间,矿物尘是最主要的颗粒物种类,非沙尘期间,北京市大气气溶胶中主要检出矿物尘和含硫颗粒物。夏季随着颗粒物污染的加重,含硫颗粒物的数目百分数增加。是北京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的重要特征。重点讨论了Ca-S颗粒、K-S颗粒和Ca-K-S颗粒三类典型含硫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和粒径分布特征。数目可观的Ca-K-S颗粒以及其他硫酸盐颗粒的生成与相对湿度和云量等气象条件相关,这些颗粒物可能是云中过程的产物。减少SO2排放,减少含硫颗粒物,对于控制北京市的大气颗粒物浓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4.
苏鲁造山带区域地壳山根结构特征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徐纪人  赵志新 《岩石学报》2004,20(1):149-156
本利用苏鲁大别造山带及其邻区的三维P波速度资料,详细对比研究了苏鲁与大别超高压变质带莫霍面深度和深部P波速度结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尽管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都具有上地壳明显高速且上凸;中地壳增厚;下地壳埋藏较深且下凹等共同的P波速度结构特征,与大别地区相比较,苏鲁超高压变质带还存在着独特的区域性特征。从地貌上看,苏鲁地区山脉已经基本消失。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地壳厚度为32~33公里,深于其周围地区2~3公里,但是莫霍面下凹程度远不如大别地区,造山带地壳山根已逐步趋向消失。苏鲁地区上地壳P波速度高于大别,比其周围地区约快1~1.2km/s,有可能显示了该区有更多高速、高密度的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到上地壳与地表的岩石物性效果。大别造山带山脉依然存在,莫霍面下凹更明显,沿NWW向串状残留地壳山根最深为37~38公里,深于其周围地区3~4公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区域构造运动的作用,苏鲁大别造山带中的不同地段,在其造山、演化过程中也存在着差别。苏鲁的造山运动起始虽略晚于大别,但结束的更快,比大别更早进入了造山运动的后期。分析促使苏鲁造山运动进程加速的主要构造原因可能有两点,郯庐断裂带的左旋走滑运动以及通过中国华北区域的大范围NW-SE向扩张应力场的影响。大区域构造背景加速了苏鲁造山带地表高山侵蚀过程的同时,随着山根浮力的不断减弱,地壳深部山根逐渐趋向消失。地壳速度结构特征有可能反映了苏鲁造山带的地壳山根随着地表山脉的侵蚀而减弱,趋向消失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5.
利用距离为118°-140°的PKIKP和PKiKP波形检验了地球内核最上部 100 km的结构。在赤道地带发现的内核最上部低速层的证据主要位于西经20°至东经 140°。在纬度方向,从南纬35°印度洋下面至北纬60°亚洲的下面可以监测到这一异常。用波形模拟方法可以推断该低速层的最大厚度为40 km,此时波速突变约3%。我们认为,该层可能为新近固结的地核区域,在该区域同时存在活跃的外核成分对流和内核新晶体增长。  相似文献   
106.
垫层对CFG桩复合地基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CFG桩复合地基垫层进行分析 ,探讨了垫层厚度和模量对桩土应力比、桩侧摩阻力、沉降变形、承载力的影响 ,并得出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07.
关于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的地质理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回顾了岩石圈均衡理论的发展及岩石圈区域均衡和挠曲理论在岩石圈动力学研究中起的作用,阐述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的概念和特征。强调Te的研究是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紧密结合,即通过岩石圈挠曲理论和区域均衡原理,对地形和重力资料进行谱分析计算,来获取岩石圈的物理性质信息。计算的Te(和相应的挠曲刚度)是岩石圈等效的强度,与爆破地震、地震层析成像和大地电磁测深等方法观测到的岩石圈和地壳厚度不同,它们之间只有通过岩石圈的屈服刚度包络面(YSE)才能比较。大洋和大陆岩石圈YSE的理论计算,表明Te值显著小于地震学的地壳和岩石圈厚度。尤其对于大陆岩石圈,地壳厚度、热年龄和应变率均可显著影响岩石圈的强度。本文还以滇西为实例介绍了对相干值曲线计算的新认识和当前岩石圈Te研究的最新趋势。  相似文献   
108.
闫峻  陈江峰 《地质论评》2005,51(1):16-26
本文综合运用不同时代幔源包体平衡温压对比、玄武岩地球化学性质对岩石圈厚度的反演以及不同时代岩石圈地幔地球化学性质的对比的方法,把华北地块东部岩石圈的减薄时间限定在晚中生代至新生代之间。减薄的机制可能是华北东部地区晚白垩世以来大陆岩石圈的拉张作用。由于机械性拉薄和热、机械和化学侵蚀作用,岩石圈厚度最终减薄到70km以下。但古老的岩石圈地幔并没有完全因减薄而消失,残留部分受到了来自软流圈物质的强烈改造,使其Sr、Nd同位素组成类似于软流圈,但Os同位素没有受到明显的改变。改造后的岩石圈地幔成为华北地块东部新生代岩石圈地幔的主体。在时空上,岩石圈的减薄具有不均一的性质。  相似文献   
109.
精密水准测量对国家的基础建设、国防军事、震害防御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高整个国家范围内高精度水准网的观测精度和观测效率显得十分紧迫。根据单位近五年来牵头承担的“中国综合地球物理场观测——鄂尔多斯项目及大华北地区项目”区域精密水准测量的实施过程,将数字水准仪与光学水准仪在实际作业中的优劣势进行了对比分析,进而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作业。  相似文献   
110.
王建其  柳小明 《岩矿测试》2016,35(2):145-151
以28个不同类型岩石标样作外标,用玻璃熔片法制样,采用经验系数法进行基体校正,建立了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测定不同类型岩石中硅铝钙镁等10种主量元素的分析方法。该方法被用于参与GeoPT分析测试能力验证,15年来分析了23个不同类型的岩石验证样品。经验证该方法对SiO_2、Al_2O_3、K_2O和CaO具有非常好的分析效果(所有测定结果的|Z|2);对于MgO、MnO、TiO_2和Na_2O四个元素,尽管各有一个样品的分析结果的|Z|2,这主要是样品与标样的基体差异较大造成了低含量样品测定结果超差,但依然可获得好的分析效果;当TFe_2O_31.0%,P_2O_5含量在0.08%~0.80%区间时,分析结果的|Z|2,满足分析期望。总体上所建立的XRF分析方法稳定,可满足应用地球化学实验室测试不同类型岩石中10种主量元素的分析期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