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14篇
  免费   799篇
  国内免费   1345篇
测绘学   80篇
大气科学   6132篇
地球物理   97篇
地质学   119篇
海洋学   151篇
天文学   63篇
综合类   145篇
自然地理   271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127篇
  2020年   132篇
  2019年   162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260篇
  2013年   246篇
  2012年   275篇
  2011年   301篇
  2010年   349篇
  2009年   309篇
  2008年   355篇
  2007年   341篇
  2006年   369篇
  2005年   382篇
  2004年   378篇
  2003年   394篇
  2002年   339篇
  2001年   299篇
  2000年   192篇
  1999年   135篇
  1998年   138篇
  1997年   145篇
  1996年   127篇
  1995年   111篇
  1994年   101篇
  1993年   103篇
  1992年   90篇
  1991年   117篇
  1990年   91篇
  1989年   6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2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2篇
  1941年   4篇
  1938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7篇
  193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991.
秦皇岛地区雾天气气候特征及预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交通线路的快速发展,雾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越来越大,浓雾天气常常引发交通事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危害性极大.应用秦皇岛1957-2006年"气表-1"资料,统计分析秦皇岛内陆、沿海地区雾天气时空分布特征,返查1981-2000年历史天气图,得出本地区出现雾的主要天气类型,筛选出影响雾的主要天气要素,建立MOS预报方程,为雾预报及临近预警信号的发布、解除提供有利依据,达到监测、预报之目的.  相似文献   
992.
樊利强  王迎春  陈明轩 《气象》2009,35(11):9-16
利用多普勒雷达变分分析系统(VDRAS),对2006年8月1日傍晚北京城区出现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伴有冰雹、大风及强降水)的三维风场、温度场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初始对流生成于北京西北部山区的河北省境内,系统过山移进北京城区时,受局地的动力及热力条件作用,迅速组织并强烈发展,形成带状的MCS即飑线;(2)在飑线生成之前,北京城区及东南部边界层低层存在较强的东风气流,并迅速扩展向西北方向延伸,与过山的西北偏北气流形成强的边界层辐合线.该近地面辐合线是飑线生成的主要触发机制,而边界层低层东风的加强和减弱以及北进和南退对辐合线的维持、飑线的生成、发展和减弱都起着重要的作用;(3)在边界层辐合线的作用下,不断有新生对流系统发展;(4)对流系统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呈明显的带状分布特征,是一次典型的飑线过程,并伴有明显的阵风锋.  相似文献   
993.
西北干旱区夏半年深厚的混合层与干旱气候形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更好地理解西北干旱区大气混合层(ML)厚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当地干旱气候形成的影响,我们利用张掖和民勤站夏季及相关月的实测探空资料及T-log P图解法,首先计算了该两地逐日ML厚度,然后分析并讨论了它的时空间变化特征、与干湿天气气候的关系,以及夏半年的深厚ML,对加剧当地干旱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1)河西中东部ML厚度的年变化及地区差异明显.冬季最浅薄,夏半年深厚(特别是5、6月),4月及10月分别是ML急剧增厚及变薄的过渡期;同时,更靠近西北干旱区中心的河西西部及北部的ML更深厚.(2)夏季干(湿)天气通过加强(减弱)地气间的感热交换和干对流,而明显影响当地的ML厚度.平均而言,以高温日最深厚,千日次之,小雨日再次之,而中强雨日最浅薄.千年夏季的ML厚度平均比湿年的对应值增厚300 m左右.夏季典型千日的ML厚度比雨日厚3000 m,典型干日的ML厚度昼宿变化不大.(3)反过来夏半年深厚的ML也通过增加雨滴蒸发损耗,减少了干旱区的降水,加剧了当地干旱的程度,因此夏半年深厚的ML也是形成干旱气候背景的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994.
地处海拔4050米,阿尼玛沁雪山脚下的果洛州甘德县气象局,成立于1959年4月,属国家气候观测一般站,1986年成立国家一级牧业气象观测站;承担着气象服务、生态环境监测、人工影响天气、雷电防护检测等工作。现有职工9人,均有大专以上学历,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8名,中共党员4名。  相似文献   
995.
自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开展灾害性天气早期警报工作以来,其中期天气预报的水平在稳步提升。最重要的体现应该是近两年对一些天气尺度灾害性天气事件提前几天的成功预报,包括:  相似文献   
996.
地球上的大部分天气现象是和成云致雨过程相联系的。云和降水过程是全球水分循环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云降水物理主要研究云和降水过程中的宏观结构特征和微观物理机制,研究大气中云滴、雨滴、冰晶、雪晶、冰雹等的生消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997.
1会议概况 应亚洲大洋洲地球科学协会(AOGS: Asia Oceania Geosciences Society)Society)邀请,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周海光参加了由AOGS主办的AOGS 2009科学大会(AOGS 6th Annual Meeting)。  相似文献   
998.
北京市气象局早在90年代开始开展交通气象服务,重点高速公路(八达岭高速、机场高速路等)在2005年开始建立道面气象监测站。结合北京市灾害天气预警项目陆续建设,到2008年初北京交通气象监测网到达18个,主要在环线和主要高速路北京段,观测内容除常规的温压湿风降水量外,  相似文献   
999.
北京地区一次罕见的雷暴大风过程特征分析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19  
分析了2006年6月24日北京地区一次罕见的瞬时极大风速超过32 m.s-1的雷暴大风事件。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表明,此次强雷暴大风与镶嵌在飑线回波带中的弓形回波相关。后侧入流急流促使飑线回波带南段快速移动并与其前面的新生单体合并加强形成弓形回波。深厚的中气旋、低层径向速度辐合和高层辐散等在构成弓形回波的强对流单体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根据雷达回波特征演变推断,这次雷暴大风直接由构成弓形回波的一个强对流单体内的下击暴流导致。使用微波辐射计和风廓线仪的观测资料揭示了上述强风暴发生的环境条件,即高的对流有效位能值、中等强度的风垂直切变,以及风切变的分布特征为飑线等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下沉对流有效位能和对流层低层环境大气温度直减率明显增加并接近干绝热,这对即将到来的下击暴流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中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5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于2008年10月8~11日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会议由中国气象学会秘书处、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主办,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吉林省气象局承办。来自财政部、科技部、农业部、中国气象局,各省、市气象局,有关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的近5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与吉林省副省长王守臣出席纪念大会并致辞,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主持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