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104篇
测绘学   105篇
大气科学   88篇
地球物理   71篇
地质学   137篇
海洋学   39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高应力深部洞室模型试验分区破裂现象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经典的芬纳公式为手段,以观察到分区破裂现象的模型试验为背景,通过对简化后的圆形巷道围岩应变场和能量场的分析,发现极限平衡区边界存在径向应变的不连续性和弹性变形能的聚集性。认为与开挖洞室呈同心圆的环状断裂的形成,是极限平衡区在边界上由于应变场的不协调而导致的与弹性区的断裂分离。而分区破裂的产生,则是这种断裂分离形成后极限平衡区向深处发展的结果。解释了分区破裂产生时洞周围岩应变和位移随距离洞室增加呈波浪形变化的非单调性规律,给出了分区破裂形成后各破裂区半径的表达式,关系式表明各破裂区之间存在等比关系,比值与地应力状态及围岩力学参数有关。将分区破裂模型试验的参数代入该式,可得,n =1.1左右,与实验完成后剖开模型的各破裂区分布特征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72.
抽水井表皮层溶质运移控制方程受到异参同效的影响,存在参数估计的多解性问题。提出一个新的抽水井表皮层溶质运移方程(新瞬态Robin边界条件),并以径向收敛示踪试验为例构建其溶质运移模型。当抽水井为完整井时,通过拉普拉斯变换和有限傅立叶余弦变换得到模型的解析解;当抽水井为非完整井时,应用有限元法构建数值解。结果表明,表皮层溶质运移控制方程导致所估计的表皮层宽度(w)和形成层垂向弥散度(αz)是在0.5 m≤w≤1.0 m和0.08 m≤αz≤0.10 m范围内的任意组合,偏离实际值。反之,当表皮层佩克莱数(w和表皮层径向弥散度的比值)小于1时,新瞬态Robin边界条件能够准确反映表皮层的影响,消除w与αz的多解性。参数估计值(w=0.31 m、αz=0.17 m)唯一,接近实际值。新模型已成功用于野外试验。  相似文献   
73.
径向基函数算法中插值参数对DEM精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多重对数径向基函数插值算法中的插值参数为研究对象,选取了5种不同地貌类型的离散点数据,使用中误差度量指标,研究光滑因子、搜索点数、搜索方向对DEM插值精度的影响,给出插值参数的"最优"取值区间,消除插值参数选择的随意性,更好地指导DEM建模的运用。  相似文献   
74.
一、引言石油物探测量的任务是:依据物探观测系统设计,将物探测线的物理点采用一定的测量方法放样到实地,为物探野外施工、资料处理及解释提供符合要求的测量成果和图件。随着RTK作业在石油物探测量中的普及应用,测点密度日益提高,施测范围越来越大,作业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山区、林地等复杂的地形地貌大大抑制了RTK电台的作业半径;大量的中继电台也加大了数据延迟;施测效率一再下降。适合恶劣环境与复杂地形的施测方法的探寻与研究日趋必要。  相似文献   
75.
为了研究江苏地区下击暴流的结构特征,利用常规天气资料、雷达探测资料、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等,选取2007—2018年江苏地区19个典型下击暴流过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江苏下击暴流的分布呈北多南少,以湿下击暴流为主,7月是下击暴流的高发月份,孤立风暴型下击暴流具有弱的天气尺度强迫和上干下湿的结构,风暴移速较慢,飑线镶嵌型下击暴流具有很强的天气尺度强迫特征,风暴移速较快。下击暴流影响期间地面温度变化剧烈,温度降低伴随有明显风速增大过程。统计显示,产生下击暴流风暴的环境温度平均垂直递减率为6.8℃/km,能够保证负浮力的维持,干冷空气被中层辐合气流夹卷进入风暴内进一步加强了下沉气流,使得下击暴流得以维持和加强。下击暴流的初生阶段,强反射率因子核心和中层径向辐合出现在下击暴流发生前20—30 min,成熟阶段,强反射率因子核心高度有明显降低,低层呈辐散结构。   相似文献   
76.
GPS测量所提供的高程为相对于WGS-84椭球的GPS大地高,而我国使用的是正常高。大地高等于正常高与高程异常之和,要使GPS高程在工程实际中得到应用,必须先求出高程异常,进而获得正常高。结合GPS测量和水准测量资料,用神经网络方法和二次多项式曲面拟合方法拟合高程异常,对拟合精度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了有实用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77.
JOPENS系统是为地震台网中心开发的数据处理软件系统,为使地震台站记录到的实时数据流能接入JOPENS系统处理,必须为数采开发对应的接口程序,用来接收地震台站数采的实时数据流.介绍了JOPENS的流服务与珠海泰德公司生产的TDE-324系列数采实时数据流接口的设计思想与实现过程,并对接口程序进行了故障处理能力试验检测...  相似文献   
78.
集对分析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晶  王文圣  李跃清 《水文》2011,31(2):11-14
将集对分析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结合,提出了集对分析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模型思路是将研究对象t-1时和t时的影响因子集构造为集对并计算联系度,由联系度的同一度、差异度、对立度及研究对象t-1时的值为输入,研究对象t时的值为输出,构建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以年径流预测为例研究表明,模型结构清晰、步骤明确、预测精度较高,为集对分析应用于水文预测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9.
塔里木河下游胡杨径向生长量对生态输水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塔里木河下游的胡杨径向生长量为研究对象,借鉴树木年轮水文学的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从数理统计学的角度分析了胡杨径向生长量对生态输水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 ①距离河道300 m范围内,生态输水前后及输水期间各年份之间,胡杨的径向生长量在0.001的水平上差异极显著,胡杨对生态输水的响应非常积极; ②距离河道300 m范围外,胡杨的径向生长量在0.05的水平上差异不显著,胡杨对生态输水的响应不积极; ③线性的生态输水只是缓解了河道附近植被的衰退,改善了局部生态环境,却无法从根本上缓解整个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的恶化,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态环境呈现出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80.
利用地面自动站资料、探空资料、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以及ERA5逐时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5月15日发生在黔北的一次下击暴流事件成因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过程发生在500hPa槽前、西南低涡南侧、中低空急流北侧和地面锋前热低压内的大范围上升区内,地面辐合线是重要的触发机制。(2)大气为上干下湿不稳定状态,中等到强的垂直风切变维持,环境温度垂直递减率较大,低层有冷空气入侵,下沉气流接地时与周围大气形成10℃以上的温差,导致气流强烈辐散最终产生大风。(3)过程由多单体风暴引发,具有弓形回波、三体散射长钉、回波悬垂等结构特征,回波核强度在65dBz以上,大风出现时强回波核迅速降落。(4)大风发生前,风暴前侧有一支由前向后的斜升气流与后侧入流气流形成中层径向辐合(MARC),大风出现时,低层有小尺度辐散区域,随后辐散尺度扩大,风速切变减小,大风强度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