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65篇
大气科学   439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22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81.
82.
83.
1998年华南暴雨试验期暴雨过程概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常规的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及 T106 格点场,对 1998 年5~6 月华南暴雨试验期间的 7 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7 次暴雨过程对广东的影响较福建强烈,7 次暴雨过程均与冷空气南下有关,属于锋面降水系统。  相似文献   
84.
2014年2月19—27日,北京出现了重度污染及以上水平的霾天气,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北京该段持续污染过程为研究对象,基于同期气象数据与PM2.5 观测数据,利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了PM2.5浓度与气象因子间的相关性,探究区域周边城市PM2.5 污染变化特征及其与地面天气形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PM2.5 浓度与风速、相对湿度分别呈显著的负相关、正相关,与气压呈负相关,与气温无显著相关关系。同时,比较该时段北京市与周边区域7个城市的PM2.5 浓度变化趋势及后向轨迹分析,发现北京市与周边城市在相似的气象背景条件下,污染过程具有区域性特征。华北地区处于地面高压均压场控制时,地面风速小,逆温层明显,大气层结稳定,区域扩散条件差,弱偏南气流主导时间长,受局地源积累和区域输送的影响,污染物浓度累积上升,可形成持续霾天气。  相似文献   
85.
俞燎霓  胡波  黄新晴  黄娟 《气象科技》2017,45(2):324-330
利用1958—2012年33个浙江沿海气象站资料,统计分析浙江沿海大雾时空分布特征和生、消特点,以及沿海大雾与地面风向风力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年均出现大雾10天以上的有28个站,整个沿海地区分布比较均匀;1971—2012年浙江沿海年平均有51.7天6个以上的基准站出现大雾,且有较明显的年际特征;沿海大雾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月际变化,以春季和初夏出现次数最多;沿海大雾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23:00至次日06:00是大雾生成的主要时段,而大雾消散时间主要集中在06:00—10:00。沿海大雾大部分在南风条件下发生,一般风力小于12m/s。文中还分析了2005—2011年出现沿海大雾时的天气形势,发现浙江处在入海变性冷高压西部、地面低压倒槽东部、静止锋或冷锋前部、弱高压底部、鞍形场,日本海高压西南部等6种天气形势下容易出现沿海大雾。  相似文献   
86.
对2005年6月2日至3日出现在黄海海域的大气波导的产生、维持、消亡进行了分析,认为此次大气波导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海表水温低于气温,且近地面层受低压前部及南部的影响,湿度大,高空受低压槽后部的影响空气干燥,导致湿度突降层出现而产生了大气波导,此后由于低空没有明显的天气形势影响,低空湿度依然很大,高空仍由低压槽后部控制,使大气波导得以维持,当高空受低压槽槽线控制时大气波导逐渐消亡。  相似文献   
87.
青岛沿海一次降雪过程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2005年2月17日至18日青岛降雪过程的雷达资料进行了分析。多普勒雷达资料很好地揭示了青岛沿海成为本次过程区域降水中心的原因,除了有利的水汽输送,更重要的是青岛沿海出现了一个维持约半小时的中尺度气旋。在对雷达资料的风廓线资料分析时,发现系统中存在标注ND字符的异常原因。  相似文献   
88.
海洋雾霾天气由于其特殊的发生环境,很难用常规站网方法来监测和预报。本文尝试在MM5模式下,用GOES9卫星的可见光云图和地面探空站资料,对2005年3月9日黄海区域的一次海雾进行研究。首先判定海雾类型,通过对云图的处理和多幅多次不同时刻可见光云图和地面能见度观测值的比较,确定雾区对应的可见光反照率为0.13,然后将此值应用到黄海2005年5月31日的海雾过程中去。结果证明:可见光云图上确定的雾区与沿海地面站实际能见度观测能很好的吻合起来。  相似文献   
89.
利用NCEP/NCAR的25°×25°格点再分析资料以及南宁站气温、露点、能见度、气压等常规观测资料与河池、北海站探空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和典型个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2005—2013年广西“回南天”过程的天气形势和气象要素特征。结果发现:①不同影响程度“回南天”发生前均受到较长时间的冷空气影响;②“回南天”发生时,地面有暖低压或倒槽发展,中高纬度没有明显的冷空气南下,850 hPa和925 hPa上南风强盛,锋区逆温接近近地层,温度骤升,气压剧降,湿度加大,当日14:00露点温度高于当日最低气温;③“回南天”结束方式有两种:冷性结束和暖性结束;④“回南天”预报依据:如果广西冬春季在较长时间的冷空气影响之后,925 hPa温度和湿度突增,同时预测到未来1~2天,14:00露点温度将高于当天最低温度。  相似文献   
90.
河南省冰雹时空分布及天气形势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河南省121个气象台站1971—2010年共40a的冰雹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冰雹日的年际、月际和日变化特征,以及降雹的落区和范围等空间分布特征等,结果表明:河南省冰雹的年际变化较不稳定,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冰雹日出现较多,到21世纪初又出现一个小高峰,2006年之后则保持较低值;每年4—8月为河南省冰雹多发期,而冰雹在一天之内绝大部分发生在午后到傍晚,这是由形成冰雹的热力条件决定的。40a间冰雹主要发生在河南省中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山区,而在东部和东南部的平原地区冰雹发生次数较少。通过对1999—2010年45个冰雹日天气形势的分析发现,河南省易产生冰雹的4种主要天气形势分别为西北气流型、东北冷涡型、华北冷涡型和低槽型,西北气流型造成的冰雹日为最多,低槽型冰雹日最少,不同天气形势背景下的降雹落区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