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商丘雾变化的气候特征及天气分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商丘市8个站1961~2004年雾资料,分析了大雾天气的分布和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商丘市雾的地理分布是西部睢县至宁陵一带为多雾区,南部柘城至夏邑一带为少雾区。宁陵出现大雾最多,睢县次之,柘城雾日最少。年际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月际变化呈“V”型特征,秋冬季雾最多,夏季最少。雾的日变化一般在下半夜到清晨日出前后形成,05:00~06:00最易生成大雾,雾消时间一般在06:00~12:00,日出后07:00~08:00雾最容易消散。最长连雾日一般出现在11至次年1月,而1月出现最长连雾日的次数最多。雾的持续时间3 h以下的短雾最多,12~24 h的最少,没有超过24 h的长雾,连雾时间最长为23.3 h。年最多雾日,宁陵最多为120 d,柘城最少只有32 d,其余各站在40~77 d之间。商丘市雾发生时的地面天气形势主要有大陆高压型、冷锋前暖区型、均压场型和(低压)倒槽型。  相似文献   

2.
利用1959—2012年湘潭3个观测站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普查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湘潭市大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将大雾发生的天气形势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全市大雾年平均日数为18.9天,辖区内湘乡最多(25.7天),韶山最少(11.8天)。所辖3站的大雾日数整体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变化速率在1.13天/10a~2.42天/10a,1977—2002年为大雾多发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前每年代以4~6天的趋势递增,进入21世纪后年大雾日数呈下降趋势。湘潭连续大雾天气过程最长持续时间为12 d,80%的连续大雾为2 d。低空有下沉逆温、地面有辐射逆温,是连续大雾产生的重要条件。形成大雾的500 h Pa形势场特征主要有NW型(槽后西北气流型),SW—NW型(低槽过境型),W型(持续平直气流型),SW型(槽前西南气流型),NW—W型(由脊转槽型)等5种;地面形势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地面上受小高压控制或处于均匀场中,另一种为地面高压底后部、低压倒槽中或弱冷锋前。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2007年吉林省的大雾资料,从天气特征、气象要素和天气形势等方面对全省大雾天气进行了分析总结,发现:大雾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分布特征;从气象要素来看,地面和850hPa风速都很小,并且在地面到850hPa之间有逆温存在,大雾出现当日相对湿度较大,前日多出现降水或多为多云天气;大雾出现前一日高空大多数有冷槽或冷平流,在地面气压场上主要是由弱的气压场控制大雾出现区域,根据地面气压场系统不同又分为高压类、弱低压类和平流雾类三种类型,其中高压类占四分之三。  相似文献   

4.
福建近44年雾日趋势变化特征及可能影响因素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滨  施能  李玲 《应用气象学报》2007,18(4):497-505
应用1961—2004年福建省50个气象站逐月大雾及浓雾日数资料, 分析了全省大雾日数及浓雾日数的年、季分布特点、长期变化趋势、年代际变化特征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全省年、季雾日数分布均表现为中部及三明西部的多雾区, 沿海及南部地区的少雾区, 而多雾区中浓雾所占的比率达30%以上; 全省年、季大雾日数大部分地区表现为明显的减少趋势, 仅在龙岩西部呈增加趋势, 而浓雾的减少趋势不如大雾; 年、季雾日数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年、季雾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左右转为明显偏少期, 之前则为明显的偏多期。文中还重点分析了6个代表站大雾与浓雾的趋势与月际分布特征。进一步研究指出, 年雾日数与年平均气温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 而与年平均相对湿度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 同时与森林覆盖率的变化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以1990~2002年共13年冬春季(11月至次年4月)发生在沿海地区(北海、钦州、合浦、防城和防港五区县)的大范围大雾个例为基础进行研究分析,得出沿海出现大范围大雾的四种天气形势,分别为锋面北退型,暖低控制型、锋前槽前型、槽后冷高型和副高边缘型,总结出这五种天气形势的特征,并分析了出现大范围大雾前地面各要素的特征,得出大范围大雾出现前24h地面场的有利条件。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建立广西沿海地区大范围大雾预报系统,该系统读取欧洲中心,日本和T 213的数值预报产品,自动判断是否符合沿海大范围大雾出现的天气形势特征,当符合沿海大范围大雾出现的天气形势时,进一步判断是否具备大范围大雾出现的有利条件,综合判断沿海地区是否会出现大范围大雾天气,并将结果自动输出。  相似文献   

6.
招远地区大雾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采用1961—2010年招远气象站大监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所选大雾的气候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利用统计方法统计出历年各月、季、年际和年代大雾的平均日数等特征量,并进行大雾的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招远地区大雾年际间差异很大,20世纪70—80年代为大雾多发年代,90年代开始呈缓慢增加趋势,年日数呈振荡增加趋势,季节分布特别明显,以冬季最多,春季最少,出现最多月份为12月和1月,生成主要是在夜间至清晨,消散多在上午到中午。  相似文献   

7.
应用江门地区6个气象站的雷雨大风历史观测资料,对江门市雷雨大风天气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门地区雷雨大风天气具有南部多于北部,沿海多于陆地的明显的地域性特征;雷雨大风年均日数为6.4 d,具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雷雨大风月变化具有单峰型特征,且主要集中在汛期(4—9月);一天中任何时段都有可能出现雷雨大风天气,主峰值在13:00—15:00之间;发生7—8级的雷雨大风最多,占总数的88.9%,且多出现在6—7月;风力达到11级以上的雷雨大风只出现过6次,占总数的1.3%,且均出现在9月份。  相似文献   

8.
第24届冬奥会海坨山赛区近两年冬季地面风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北京市海坨山赛区4个自动气象站2014、2015年冬半年地面风场资料,分析第24届冬奥会海坨山赛区冬季地面风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各站冬季地面风场具有明显的风向取向以及风速值分布区间特征,其中海拔较高的A1492站风向呈明显的西西南至西北4个方位取向,10.0 m·s~(-1)以上风速的发生频率约为49.1%,月平均风速均10.0 m·s~(-1);(2)各站月平均风速最大值均出现在1月,A1489、A1490和A1491站风速最小值均出现在11月,A1492站最小值出现在3月;(3)各站日逐小时平均风速呈典型的日变化特征,08:00—16:00风速逐渐增大、16:00—18:00缓慢减小。  相似文献   

9.
利用1971—2015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11个国家区域自动站能见度≤1km大雾天气地面观测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对大雾时空分布、日变化、持续时间等气候特征及气象要素的特点,进行分析判断,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市大雾西北部最少,东南部最多,有很大的波动性和明显的季节性。21世纪70年代呈下降趋势,80年代呈上升趋势,近2a出现猛增趋势。出现大雾高峰期07—10时,持续时间主要在0~4h。适宜的气温、微弱的风力、潮湿的空气和一定厚度的逆温层,有利于形成大雾天气。  相似文献   

10.
泰安大雾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计分析1971—2008年泰安大雾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泰安大雾多出现在夜间,持续时间以6~12h为多。泰安平均大雾日数秋冬季多,春夏季少,雾日主要集中在10月到翌年2月;大雾的年际变化较大,最多年份出现在1982年,为28.4天,最少年份出现在1995年,只有5.2天;1980年代大雾日数最多,1990年代大雾日明显减少,进入21世纪后大雾日又开始增多。大雾区域分布存在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当气温为–6~6℃、相对湿度在95%以上、风速为0~2m.s–1时,出现大雾的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1—2009年10月份济南6个大监站大雾实况资料、高空和地面资料以及T213相对湿度产品,从高空环流形势、地面气压场、水汽条件和层结稳定条件等方面分析了济南市10月份大雾时空分布特征和产生大雾的天气形势。结果表明:10月份,济南大雾以辐射雾为主,最近几年大雾呈"减—增—减"的变化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位于鲁西北的济阳、商河出雾的几率最大;从时间分布来看,夜间到早晨前后容易出雾,早晨是高发时段,中午之前消散;出现大雾天气时,地面风速较小,风向不固定,气压场一般较弱,地面弱风场和稳定的层结是大雾产生和维持的条件;近地面逆温层的强度与大雾的持续时间呈正相关;近地面相对湿度大于80%和地面温度露点差小于3℃是大雾形成的必要条件;当T213预报1000hPa未来12小时内相对湿度大于90%,地面温度露点差小于等于2℃时,容易出现大雾。  相似文献   

12.
以1990-2002年共13年冬春季(11月至次年4月)发生在沿海地区(北海、钦州、合浦、防城和防港五区县)的大范围大雾个例为基础进行研究分析,得出沿海出现大范围大雾的四种天气形势,分别为锋面北退型,暖低控制型、锋前槽前型、槽后冷高型和副高边缘型,总结出这五种天气形势的特征,并分析了出现大范围大雾前地面各要素的特征,得出大范围大雾出现前24h地面场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
梅婵娟  张灿 《山东气象》2016,36(3):28-35
利用威海市6个基本气象站40a(1971—201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对威海沿海地区雾的时空分布特征、气候变化特征和雾过程持续时间等进行了统计分析,探讨了影响沿海雾生成的相关因子,其中还针对典型个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威海地区雾呈现沿海大于内陆,东部大于西部地区的分布特点;其年代际变化特征表现并不一致,成山头和荣成的年雾日数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而威海,石岛和文登年雾日数也呈现增长趋势,但变化相对缓慢,只有乳山的年雾日数40a来呈现减小的趋势;除了文登和乳山,其他各站雾日数变化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基本上呈春、夏季多、秋、冬季少的分布特点,各站大雾的日变化特征并不一致,其中乳山站日变化特征最为明显,其次是威海站,总体表现为夜间到早晨为大雾多发期,中午为大雾的低发期的特点,而成山头站除了夏季,日变化特征并不明显;各地雾过程出现的雾持续时间各不相同,威海的雾主要以<4h的短时雾为主,成山头雾持续性较长,而乳山站的雾基本在02—08时之间;从风向、风速上来看,大雾主要发生在偏南风的流场下,成山头雾主要出现在3~4级风的情况下,而威海站雾则主要在3级风以下;大雾发生时海温不能高于25℃,且海温在10~25℃之间,海温越接近气温时,大雾更易发生;大雾主要发生在高空脊和西北气流影响下,夏季在弱低槽,弱低涡和副高边缘时大雾也可能发生,地面形势主要为均压场和低压前部型,同时大雾前和大雾期间大气层结稳定,地面湿度大,温度露点差大雾时在0~1℃之间,轻雾时在1~5℃之间。  相似文献   

14.
太原地区灰霾天气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2008~2012年太原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高空探测资料和大气污染物观测资料,对主要天气形势、典型气象要素以及空气污染状况下灰霾天气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太原地区灰霾出现频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半年灰霾出现天数占全年的65.7%;一天中08:00(北京时间,下同)至13:00发生灰霾的频率较高。2)霾日静风频率较高,主导风向为偏东南风;重度灰霾天气出现时相对湿度较高。3)霾日的大气稳定度主要表现为稳定类;霾日平均混合层高度比非霾日低约100 m;08:00逆温出现次数高于20:00,霾时平均逆温强度和厚度高于非霾时。4)高压类型天气形势对灰霾的产生有重要影响,低压天气形势下较少出现灰霾天气。5)可吸入颗粒物、SO2和NO2浓度在非霾日比霾日分别下降32.6%、48.6%、21.7%;随着灰霾等级的增加,SO2和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有显著的增加。6)灰霾天气下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明显减弱,日照时数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大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发生的环流形势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15  
根据1971~2005年35年来714站大雾资料,统计了我国大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环流形势.结果表明:年平均大雾最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重庆、云南南部、湖南和江南东部;雾日有明显的季节和月际变化,春、夏季雾的范围较小,秋、冬季雾的范围较大,内陆雾主要为(秋)冬季正态分布型,东北的雾夏季偏多,沿海雾春、夏季较多.雾通常开始于晚上20时(北京时间,下同)至次日早晨8时(以6~7时为最多),结束于8~12时,持续时间大多在1~10 h,持续3h的雾出现的频数最高.近35年雾日的线性趋势表明:江南、华南的雾日变化不明显,其余大部分地区的雾日都呈递减趋势,不同能见度的雾日在1985年前后基本上都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并且能见度越低的雾日变化越明显.主要考虑地面天气形势我国大范围大雾发生的环流形势可分为均压型和锋前型两大类型.  相似文献   

16.
福州市灰霾气象要素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宏  冯宏芳  隋平  余永江 《气象科技》2009,37(6):670-675
利用1988-2007年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图5、00 hPa高空图资料,分析了福州市灰霾的时间分布,冬、夏半年霾日气象要素场和稳定度因子特征。结果表明:福州市灰霾年变化呈明显上升趋势;月分布呈单峰型,高发期在12、1月;冬半年14:00,夏半年08:00灰霾发生几率最高。冬半年灰霾多出现在冷空气减弱后,地面气压持续下降,温度不断上升,风速弱,湿度大,充分回暖后的天气下,对应地面天气形势有变性高压后部和底部、锋前暖区、地面倒槽;少数出现在冷空气入侵,地面气压上升,温度下降,湿度较小的天气下,对应地面天气形势为大陆冷高压。夏半年灰霾多出现在高温、干燥、大气层结稳定的清晨,对应500 hPa天气形势为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边缘、地面弱倒槽,以及少量台风外围控制下干热的下沉气流里。  相似文献   

17.
琼州海峡沿岸雾统计特征及天气学预报指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海口站1961~2006年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琼州海峡沿岸雾的气候统计特征。结果表明:琼州海峡沿岸雾目的年际变化呈现了显著的减少趋势。20世纪70年代初期和90年代初期为雾日减少的两个气候突变期。雾日减少与气候变暖密切相关,夜间最低温度升高是引起海峡雾日减少的主要原因。琼州海峡沿岸雾多出现在冬春季节,一天中出现雾的峰值时间为06:00~07:00,消散峰值时间为08:OO~09:00。利用1987~2006年NCEP再分析资料,总结了产生琼州海峡沿岸雾的3种天气形势,根据雾的类型提出了相应的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8.
李强  吉莉  徐前进  何遂 《气象科技》2019,47(5):859-865
采用重庆市34个地面观测站1981—2017年的降水观测资料,以及2005—2017年逐时雨量资料,分析了重庆地区暴雨的空间分布及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开州、酉阳、北碚为重庆的暴雨中心,开州年均暴雨日数最多达6.2d。荣昌、渝北、梁平、开州、彭水、酉阳等地大暴雨出现频率较高,南川、万盛大暴雨相对较少。暴雨平均雨量大值区分布在主城区、西部、东北部,西南部暴雨平均雨量较低。重庆地区的暴雨在不同时段主要影响区域不同。铜梁、合川、北碚等站点的暴雨夜间降雨量占比75%以上。代表站夜间平均降雨强度大于白天,大足、沙坪坝、涪陵降雨主要集中在22:00至次日04:00,酉阳03:00—06:00降雨强度较大。小时降雨量≥20mm暴雨日出现频率较高的时段在00:00—06:00和13:00—18:00。  相似文献   

19.
福州市大雾天气环流分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1981~2005年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结合Lamb-Jenkinson(L—J)环流分型方法和传统天气形势分型方法,分析了福州大雾发生时的天气形势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传统分型方法和L—J分型方法对大雾发生时的主要天气形势分型具有基本一致的气压场分布,即大雾发生时海平面气压为均压场分布;并且L-J分型方法可得到较传统分型方法更细致和全面的结果,可为福州大雾的客观预报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利用南宁市所管辖8个站1965~2002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南宁市大雾天气的分布情况和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宁市大雾的平均季节分布为冬季最多,夏季最少。各月大雾总日数出现频率呈双峰型,多项式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雾日数的年际变化呈逐渐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