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87篇
  免费   2302篇
  国内免费   3196篇
测绘学   1749篇
大气科学   1588篇
地球物理   1304篇
地质学   8628篇
海洋学   1895篇
天文学   39篇
综合类   858篇
自然地理   924篇
  2024年   91篇
  2023年   377篇
  2022年   413篇
  2021年   435篇
  2020年   406篇
  2019年   563篇
  2018年   448篇
  2017年   354篇
  2016年   296篇
  2015年   419篇
  2014年   617篇
  2013年   505篇
  2012年   622篇
  2011年   615篇
  2010年   518篇
  2009年   617篇
  2008年   682篇
  2007年   663篇
  2006年   617篇
  2005年   613篇
  2004年   474篇
  2003年   629篇
  2002年   714篇
  2001年   740篇
  2000年   426篇
  1999年   445篇
  1998年   416篇
  1997年   431篇
  1996年   412篇
  1995年   425篇
  1994年   425篇
  1993年   314篇
  1992年   295篇
  1991年   227篇
  1990年   231篇
  1989年   230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9篇
  1949年   5篇
  1948年   9篇
  1946年   11篇
  1945年   5篇
  1943年   6篇
  1942年   5篇
  1941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地球排气作用杜乐天(核工业总公司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13)关键词地球排气作用,气体地球动力学地球排气作用早在本世纪初就由В.И·维尔纳茨基提出,后经V·M·戈尔德施密特、罗比、维诺格拉多夫等人发展。在前苏联曾召开过几次全国性“地球排气作用与大...  相似文献   
992.
993.
东太平洋海盆沉积物间隙水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东太平洋海盆沉积物间隙水中元素的变化趋势及组合特征。结果表明,经过成岩改造的间隙水化学组成相对于海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K、Sr、B趋于亏损,Ca、Mg、Li则表现出亏损和富集两种不同的变化趋势:Si、Ba、Rb富集,Mn、Fe、Zn、Pb、Cu、Ni、Co则高度富集。R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间隙水中金属元素可分成K、Sr、Mg、Li、Ca和Mn、Fe、Rb、Co,Zn、Cu、Ni、Pb两组。影响间隙水元素组成变化的主要因素有火山物质的海解作用,硅质生物组分和岩成碎屑组分的成岩作用及有机物的分解作用等。  相似文献   
994.
合浦盆地——中国南方扭性盆地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严俊君  张家骅 《地球科学》1994,19(2):194-200
位于广西南部的合浦盆地是中、新生代发育的小型沉积盆地,从该区的区域构造特征及大量地震资料揭示的盆地结构构造特征分析认为,合浦盆地的形成和发展始终受到区域性力偶的控制,表现出明显的张扭作用特征,后期(第三纪)受到压扭作用的强烈改造,合浦盆地这一发育特征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南方众多沉积盆地的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995.
996.
997.
频率测深的地形影响及其校正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含源麦克斯韦方程出发,按照二维地形条件下的线源非齐次赫姆霍兹方程确定其边界条件,用边界元法计算了起伏地形条件下线源的频测影响曲线,并将其转换为二维地形点源赤道偶极装置频测曲线。总结了地形对频测曲线影响的规律,提出了地形校正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8.
北京密云麻粒岩相区变质作用演化及PTt轨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北京密云麻粒岩相区在早前寒武纪时期主要经历了两期变质作用。每期变质作用又可划分为三个连续的变质阶段,峰期阶段的P-T条件均达到了麻粒岩相.第一期变质作用约结束于2500Ma,具有与造山带相似的顺时针PTt轨迹,峰期阶段T为800~900℃,P=0.98~1.02GPa,这种轨迹主要与早期平卧褶皱和推覆构造使地壳大幅度增厚有密切关系。第二期变质作用约发生在1800Ma,PTt轨迹为具近等压加热(IBH)特点的顺时针轨迹,峰期阶段T为760~810℃,P为0.96~1.04GPa,这种轨迹与大陆地壳的拉伸作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99.
滇西澜沧变质带变质作用和变形作用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赵靖  钟大赉 《岩石学报》1994,10(1):27-40
滇西澜沧变质带经历了两期变质变形事件,其时代分别为519Ma和280~190Ma。早期变质变形事件(M1D1)可由销长石和石榴石变斑晶的包裹体痕迹确定,形成近E-W向的变形构造格局。晚期变质变形作用(M2D2)以形成蓝片岩相矿物组合,如以蓝门石(青铝门石)+多硅白云母+绿泥石+石英等为特征,并形成近N-S向的变形构造格局.钠质问石以青铝闪石和蓝闪石为主,白云母多为3T+2M;型多硅白云母,其bo均值在9.040A以上;蓝片岩相变质作用的P、T条件估计分别为0.6~0.7GPa和300℃。晚期变质变形事件经历了二个主要阶段(M2aD2a和M2bD2b),分别伴随透入性面理(S2)和褶劈理(S3)的形成,蓝门石的40Ar-39Ar定年分别为279Ma和214Ma;M2cD2c期局部受到热的扰动,以及出现大量的膝折带或宽缓褶皱。上述变质变形演化历史代表了澜沧变质带的隆升及剥蚀过程。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