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32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89篇
地质学   129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6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0 毫秒
71.
系统分析了甘肃南部兰州一天水一武都地区2000~2006年期间的流动重力测量资料,研究了该地区重力场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重力场,变化与该区活动断裂构造密切相关;重力场有规律的变化与区域应力-应变场的微动态活动有关;相邻两期重力的动态变化对测区内发生的2003年11月岷县5.2级、2004年9月岷县5.0级地震及测区近邻2006年6月武都、文县间5.0级地震均有较好反映.  相似文献   
72.
兰州马衔山北缘断裂地震潜势评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衔山北缘断裂为晚第四纪活动的左旋逆走滑断裂,是对兰州市影响最大的控震断裂,自东向西可分为内官营段、马衔山段、七道梁段和雾宿山段4条次级断层段.其中雾宿山段为1125年兰州7级地震的发震断层段,其特征地震平均复发间隔为2 250~3 590年,最晚离逝时间为882年,在未来关注的200年内再次发生强震的可能性较小;马衔山段特征地震平均复发间隔约为3 120年,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中等破坏性地震,其潜在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七道梁段和内官营段未获得古地震复发间隔等参数,但历史上均发生过中等破坏性地震,未来仍存在中等破坏性地震发生的可能,其地震复发间隔可近似地参考马衔山断裂带上相应震级地震的平均值.  相似文献   
73.
金城关断层是兰州盆地北部边界的一条重要断层.野外地质调查和钻探资料证实,金城关断层断错在前寒武系变质岩和第三纪砂岩之间及早更新世砾岩之间,其活动时代为第四纪早期.沙井驿-白塔段和五一山段明确有断层存在,而青白石段和南坡坪段不存在断层,金城关断层的实际断层长度只有25km.  相似文献   
74.
2009年5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施雅风迎来了其九十华诞,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在兰州召开了施雅风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  相似文献   
75.
兰州兴隆山北缘断裂新活动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兴隆山北缘断裂是兰州盆地南侧边界断裂,也是兰州地区最重要的活动断裂之一,全长约54 km,呈东段NW走向西段近EW走向的弧形断裂.在加里东和燕山运动期,兰州地区在近NE-SW向主压应力下,断裂主要表现为由南西向北东的逆冲活动性质.新生代以来(喜马拉雅运动期),主压应力方向改变为NNE-SSW方向,断裂活动性质也随之发生改变,东段新活动表现为逆左旋运动,西段表现为正左旋运动.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应为晚更新世早~中期,可能与兰州黄河Ⅲ级阶地的形成年代相对应.  相似文献   
76.
选择黄土高原造林的主要模式,即梯田、水平沟、鱼鳞坑和台地等,并按照阴阳坡向,栽植树种等的不同,采用中子水分仪每10 d测定土壤水分一次,对各种造林模式下土壤水分进行了长期的监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春季植物萌发之前,无植物生长影响的情况下,土壤水分含量阴坡高于阳坡,南山与北山同坡向相比,南山的水分条件要好于北山;4月中旬以后,受植物生长消耗的影响,北山的水分含量大于南山,南山的水分波动则大于北山;鱼鳞坑、水平沟都具有一定的集水保水作用,但这种集水的作用与降水量的大小有关,水平沟由于面积较大,表面覆膜集水效果更好;阴坡梯田由外向内随着距离的增加,水分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梯田内侧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77.
黄土高原西部植物耗水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兰州地区8种常见植物的盆栽试验,比较了其耗水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充分供水条件下,8种植物在试验期间内都能正常生长,植物耗水量从大到小排序为:柽柳>柠条>芨芨草>侧柏>甘蒙锦鸡儿>紫穗槐>红砂>珍珠;在集雨条件下,植物耗水排序为:芨芨草>珍珠>柠条、侧柏、甘蒙锦鸡儿、>红砂、紫穗槐>柽柳,但柽柳和紫穗槐在集雨条件下生长出现干枝,生长不好。在雨养条件下,除红砂、甘蒙锦鸡儿、珍珠受到干旱胁迫不明显外,其余植物不同程度上有枯叶出现。紫穗槐死亡,柽柳接近死亡,其他植物耗水排序为:珍珠、芨芨草>侧柏、甘蒙锦鸡儿、柠条>红砂。  相似文献   
78.
兰州南北两山绿化区植物与植被类型初查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武利玉  苏世平  王蕙 《中国沙漠》2006,26(4):564-568
通过对兰州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区进行植物、植被类型调查,结果表明:该项目区内植物资源相对丰富,有植物185种,分属于56科;区内植物生长状况良好,植物群落趋向多元化,且稳定性增加;按照植物群落学—生态学原则,并参考中国植被分类系统,将工程区内植被类型划分为9种类型,即 2种天然植被类型和7种人工植被类型。根据当前所造林分多为结构单一的纯林的现状,认为今后在南北两山进行植树造林应考虑营造混交林,以提高林分稳定性和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并积极采用人工措施促进森林更新。  相似文献   
79.
黄土高原西部土壤蒸发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兰州南北两山绿化区内的土壤蒸发状况,进行比较系统的试验研究。试验采用扰动土土柱内储存水分和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对不覆盖/覆玉米秸秆/覆卵石三种处理的土壤蒸发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覆盖可有效地抑制土壤蒸发;不覆盖处理的土壤蒸发与土壤水分呈正相关,土壤水分越大,土壤表层保持湿润时间越长,蒸发量越大。在33 d的试验观测期内,三种处理的蒸发动态不同,覆盖处理的土壤蒸发过程没有集中的蒸发高峰期,而不覆盖处理的土壤蒸发过程主要集中在前10 d。土壤累计蒸发量与蒸发时间的回归分析说明,同一时间内各处理的累计蒸发量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0.
兰州-民和盆地下白垩统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主要从岩石地层和层序地层两方面对兰州-民和盆地早白垩纪地层近几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述。根据岩石组合和岩性旋回建立了4个组,并根据对层序界面的研究识别划分出1个层序、3个小层序组、13个小层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