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45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81.
长江三峡地区泥盆纪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区泥盆纪地层仅发育中泥盆世晚期云台观组,晚泥盆世早期黄家磴组和晚期写经寺组,在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沉积特征总结的基础上,根据对准层序组的研究,分别了云台观组近顶部,黄家磴组中部和近顶部,写经寺组中段的顶部识别出四Ⅱ型界面,据此,将长江三峡地区泥盆纪地层划分为一个I型层序(SQ1)和三个Ⅱ型层序(SQ2,SQ3和SQ4),其中SQ1,SQ3,SQ4由TST和HST组成,海侵面与层序界面重合,SQ2  相似文献   
82.
三峡井水湾旧石器遗址的自然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井水湾旧石器遗址埋藏于三峡地区长江右岸第2级基座阶地内。遗址出土丰富的石制品并伴生动物化石,石器工业是以砾石和大石片加工的大型砍砸器和刮削器为特征的我国南方砾石工业。光释光年代测定显示古人类生活在约77~80kaBP前,属旧石器时代中期。孢粉分析显示该遗址使用者生活在温暖湿润的针叶、阔叶混交林一草原植被条件下,背山面河的地理环境和沿长江两岸的水资源和动植物资源为古人类提供了制作工具、生产和生活的相对稳定的自然环境。这一研究对进一步探讨古人类于晚更新世早期在三峡地区的适应生存方式以及恢复长江河谷地貌的演化和地层划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3.
以秭归归州流体井观测资料为对象,结合当地水文地质概况,利用典型震例,研究井台流体正常动态变化规律、震前异常与蓄水效应特征,探讨三峡库区蓄水对秭归归州水井观测环境的影响,及秭归归州水井水温异常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84.
85.
三峡库首区重复重力资料的小波分解与构造活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三峡库首区1989年8月以来的重力观测资料进行了小波分解。对分解结果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结合三峡库首区的构造活动特征对分解结果进行了解释:三峡地区的重力变化主要集中在一阶小波分解细节中,说明三峡地区的重力场变化主要是由浅层物质密度变化引起的。对1997年8月10日测网右侧附近发生的Ms3.7地震与重力小波分解结果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6.
陈知  陈波 《地层学杂志》2022,(2):109-117
本文系统地统计并评估了扬子板块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纪海相碳酸盐岩的Ce/Ce^(*)比值,并依据能够反映原始海水信息的Ce/Ce^(*)数据探讨了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纪浅海海水的氧化还原性质。数据表明,埃迪卡拉纪早期陡山沱组底部盖帽碳酸盐岩没有明显的Ce异常,结合Fe组分特征,盖帽碳酸盐岩沉积期间水体主要处于铁化环境,并有间歇性的硫化,晚期有向锰化带转变的趋势。埃迪卡拉纪中期,600—590 Ma海水可能具有弱氧化特征,590—580 Ma海水氧化还原条件波动较大,575—570 Ma(Shuram/DOUNCE开始阶段)Ce负异常显著,海水处于氧化环境。埃迪卡拉纪晚期,灯影组Ce负异常明显,表明该时期水体为氧化环境,可能促进了这一时期宏体多细胞动物的繁盛。海相碳酸盐岩的Ce/Ce^(*)比值是判别古海水氧化还原状态的重要指标,目前埃迪卡拉纪可靠的碳酸盐岩Ce/Ce^(*)数据还不够丰富,更多此类研究工作有待开展。  相似文献   
87.
长江三峡地区新生代以来地壳应力场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白垩-第三纪红层中构造变形实际观测及水系统计资料,计算了三峡地区新生代和新构造期分区及区域应力场的主应力方向。结果表明:方压应力为北东东向,主张应力为北北西向,现代构造应力场与新生代以来应力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8.
熊廷南  周小刚  邓北胜 《气象》1997,23(5):34-36
利用长江三峡地区6个站1961-1994年10月-1月的逐日降水量确定该地区发生区域履强降水的雨日,结合同期的历史天气图分析该地区产生生强降水的原因,影响系统和环流形势特征,归纳出长江三峡地区产生区域性强降水的两槽一脊型环流型,并进行逐日反查,概括出两槽一脊环流型产生区域性强降水的前期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89.
对1998~2001年三峡历史降水个例气象资料进行了采集和处理,介绍了历史降水个例的生成以及原始气象报文资料的格式转换和再加工并形成个例资料的过程。  相似文献   
90.
扬子海盆中部晚奥陶世五峰期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稀土元素和稳定同位素变化分析以及生物的丰度、分异度变化、分异度变化、生态位更替的讨论,认为三峡地区(扬子海盆中部)晚奥陶世五峰期海平面由上升到下降,其中经历了5次海平面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