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89篇
  免费   954篇
  国内免费   899篇
测绘学   1302篇
大气科学   1307篇
地球物理   664篇
地质学   1920篇
海洋学   685篇
天文学   41篇
综合类   911篇
自然地理   812篇
  2024年   69篇
  2023年   240篇
  2022年   221篇
  2021年   247篇
  2020年   206篇
  2019年   227篇
  2018年   192篇
  2017年   190篇
  2016年   185篇
  2015年   234篇
  2014年   388篇
  2013年   329篇
  2012年   346篇
  2011年   470篇
  2010年   331篇
  2009年   366篇
  2008年   419篇
  2007年   371篇
  2006年   468篇
  2005年   273篇
  2004年   342篇
  2003年   345篇
  2002年   219篇
  2001年   246篇
  2000年   111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90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66年   1篇
  1954年   3篇
  1944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91.
采用GPS进行高层建筑物实时动态观测被认为是有效的方法,如何处理海量GPS振动观测数据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根据GPS振动观测数据特点,将小波分析技术应用于GPS振动观测数据处理,研究了不同小波基、分解尺度、阈值选择对观测数据去噪的影响,获得了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992.
极化合成孔径雷达数据蕴含了丰富的地物极化散射信息,已广泛应用于海上舰船目标检测研究。针对极化相干矩阵无法直接用于分析特定散射体物理特性的缺陷,利用Yamaguchi极化分解改进了极化Notch滤波器。将基于模型的极化分解方法引入Notch滤波器,利用表面散射、二次散射、体散射和螺旋体散射等散射机制的能量构造散射矢量代替极化相干散射矢量,并加入功率能量因子,构造新的极化SAR图像Notch滤波器。Radarsat-2全极化SAR图像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算法有效增强了舰船目标与海杂波背景间的对比度,检测性能优越。  相似文献   
993.
GNSS时间序列分析对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领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梳理和总结了大地测量时间序列特别是GNSS位置时间序列的研究现状和进展。重点介绍了GNSS时间序列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并同时指出了GNSS时间序列分析中存在的不足和下一步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94.
武汉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运用"互联网+"信息链、时空管理等技术,构建了住房保障全业务信息链管理体系,确立了"一次定位,增量更新"的业务指标方法 ;并依据基于GIS的时空协同数据组织模式,构建了基于信息链多方联动的住房保障管理系统,实现了住房保障管理工作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高效率和高透明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995.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要求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民主化水平。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推进的重要抓手,在提升城市信息化建设水平时也为各地"多规合一"平台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梳理"多规合一"现阶段关键问题基础上,基于南京市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基础数据支撑,明确了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多规合一"平台建设的意义、内涵、目标定位以及与智慧城市其他信息平台间的关系,进而制定平台具体任务及建设思路,最终提出"多规合一"平台建设的总体架构。通过对"多规合一"平台建设理念与架构的深度剖析,提出一套集多规数据融合、业务协同、辅助决策于一体的"多规合一"平台解决思路,并以南京为案例展开具体应用实践,以期为各地"多规合一"规划编制与"多规合一"平台建设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996.
针对线性光谱混合分解在端元选取中的不足,该文提出了结合影像分割的线性光谱混合分解不透水面估算模型。选取植被、高反射率、低反射率、土壤4种端元,利用线性光谱混合分解和结合影像分割的线性光谱混合分解两种模型,以2010年的TM5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对哈尔滨市主城区的不透水面进行估算,并对两种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线性光谱混合分解和结合影像分割的线性光谱混合分解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9.84%和14.76%,说明结合影像分割的线性光谱混合分解模型比线性光谱混合分解方法的估算精度高。  相似文献   
997.
谈大数据时代的“云控制”摄影测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祖勋  陶鹏杰 《测绘学报》2017,46(10):1238-1248
在当今大数据时代,影像数据采集方式的多样化、高效化、便捷化产生的摄影测量影像大数据需要高效、自动与智能的处理。然而,作为传统摄影测量几何定位主要控制数据的外业控制点,其获取的复杂性与低效性仍然是制约摄影测量处理效率的关键因素。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了"云控制"摄影测量的概念,以带有地理空间信息的数据作为几何控制替代外业控制点,通过自动匹配(或配准)获取大量密集的控制信息;并介绍了基于影像、矢量和LiDAR点云的3种"云控制"摄影测量技术;最后对"云控制"摄影测量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并对其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8.
应用内蒙古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及卫星云图、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15年7月29日河套地区一次雷暴天气,同时对比分析2004年6月7日、7月23日呼和浩特市及2015年8月7日20时山东半岛发生的3次强对流天气,结果表明:高空前倾槽结构为此次强对流天气提供了有利的环流条件;700、850h Pa切变线的交汇及高空急流出口辐散抽吸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形成和维持;此类风暴云团均呈三角形,尖角指向中高层入流方向一侧,云团边界清晰,对流中心均位于尖角附近;新一代天气雷达回波较强且呈三角形分布,顶角≤50o,入流一侧边界清晰,回波中心接近迎风顶角,回波强度≥55d Bz,具有涡管特征。  相似文献   
999.
A heavy rainstorm named Beijing “7.21” heavy rainstorm hit Beijing on 21 to 22 July 2012, which is recorded as the most severe rainstorm since 1951. The daily precipitation amount in many stations in Beijing has broken the history record. Based on the NCAR/NCEP reanalysis data and precipitation observation,the large-scale conditions which caused the “7.21” heavy rainstorm a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empha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 and an equatorial convergence zone, Asian summer monsoon as well as the tropical cyclone over the ocean from the Philippines to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 great deal of southerly warm and wet moisture carried by northward migrating Asian summer monsoon provided plenty of moisture supplying for the “7.21” heavy rainstorm. When the warm and wet moisture met with the strong cold temperature advection induced by cold troughs or vortexes, an obviously unstable stratification formed, thus leading to the occurrence of heavy precipitation. Without this kind of intense moisture transport, the rainstorm only relying on the role of the cold air from mid- and higher- latitudes could not reach the record-breaking intensity. Further research suggested that the northward movement of an Asian monsoonal warm and wet moisture transport conveyor (MWWTC) wa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active phase of a 30-60 day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During this time, the monsoon surge triggered and maintained the northward movement of the MWWTC. In addition, compared with another heavy rainstorm named “63.8” heavy rainstorm, which occurred over the Huaihe River Basin in the mid-August 1963 and seriously affected North China, a similar MWWTC was also observed. It was just the intense interaction of the MWWTC with strong cold air from the north that caused this severe rain storm.  相似文献   
1000.
张东凌  卢姁  张铭 《大气科学》2017,41(5):975-987
本文对印度洋冬季风异常海气环流耦合主要模态做了分析和讨论,得到以下结果:第一模态海面和低空大气环流的异常主要发生在东印度洋海域上空,而上层大洋环流的异常则主要反映了印度洋冬季风环流的异常,并主要体现在西向赤道暖流和东向赤道逆流上。第二模态的大气环流相应异常主要发生在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赤道印度洋上空,而上层大洋环流异常除与第一模态类似外,还包括索马里暖流的明显异常。第一、二模态分别是印度洋冬季风的偏东、偏西模态,也是其主、次模态;均有约4年的年际变化,还分别有约18、22年的年代际变化;该主、次模态分别在1976年及1976、1986年有突变发生;这样印度洋冬季风有约4年的年际变化,并在1976年出现明显突变。该主、次模态的年代际变化周期也是冬季北太平洋海气联合复EOF分解第二、第一模态的年代际变化周期,这反映两大洋之间有密切联系,这是因冬季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是南亚、东亚冬季风的共同源头,对两大洋的大气环流异常都有明显影响。南亚冬季风偏强时印度洋的Hadley环流和赤道辐合带上的对流均偏强,反之亦然;且该冬季风的主、次模态都如此;这也反映了南亚冬季风大气环流异常与冬季热带大气环流异常之间的耦合关系。当该主、次模态发生正、负异常变化时,近表层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分别呈现横贯大洋的南北向跷跷板变化以及大洋东、西向的跷跷板变化;但前者是主要的。印度洋冬季风对印度洋偶极子起着抑制作用,这是该偶极子在冬季最弱的原因。在热带印度洋,大气低空垂直运动下沉、上升区域都分别大致位于该大洋近表层的下沉、上升运动区域之上,这构成了海气相互作用的负反馈机制,并有助于南亚冬季风、Hadley环流、赤道辐合带以及印度洋中冬季风环流的维持和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