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4篇
  免费   319篇
  国内免费   361篇
测绘学   162篇
大气科学   199篇
地球物理   337篇
地质学   948篇
海洋学   268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128篇
自然地理   85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51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陈斯伦  朱维科 《水文》2013,33(1):94-96
阐述了武江“2006·07”洪水的成因、规模、灾害以及对这场洪水的查测、资料整理和分析研究等情况,并就这些成果的价值在学术上、实际应用上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992.
作为亚洲季风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东亚冬季风的变化对北半球甚至全球的天气气候都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回顾了近些年国内外关于东亚冬季风变化特征, 主要包括其时间和空间演变及其与ENSO、AO之间相互作用等研究的主要进展。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 东亚冬季风系统是一个贯穿于整个大气对流层的深厚型环流系统, 其异常表现为东亚区域整层环流系统的异常;东亚冬季风具有2a, 5~7a的年际变化和10a以上的年代际变化, 有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及爆发与撤退日期的突变性;强弱冬季风年的异常环流形势在对流层各层以及高纬度、中纬度和低纬度地区都有所表现;在年际尺度上, ENSO、AO与东亚冬季风有一定的相关性, 但是在年代际上, 东亚冬季风同两者之间有着更显著的联系, 通过大气动力和热力过程, 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共同影响我国、东亚甚至于全球天气气候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3.
余震活动机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曲均浩  蒋海昆 《中国地震》2012,28(2):109-120
从介质和应力的不均匀性、力学加载、流体侵入及应力腐蚀、速率-状态依从等几方面对余震活动机理研究进行综述.已有的研究表明,介质和应力的不均匀性是余震产生的基本前提.瞬时蠕变和余滑观点能够从力学的角度解释震后极短时间内余震的快速衰减,而应力松弛过程更有利于解释长时期的余震活动特征.流体侵入及应力腐蚀在一定条件下控制着余震的演化过程.受主震应力扰动影响的断层间的相互作用,始终存在于余震的活动过程之中.各类模型和理论解释都在努力寻求与G-R关系和修改的大森公式这两个统计地震学基本关系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94.
随着旅游地学研究的深入和地质公园建设的不断完善,作为地质公园建设核心的地质遗迹保护工作越来越显得重要和迫切。本文是作者几年来从事壶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的总结,主要目的是在对地质遗迹保护进行系统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对公园地质遗迹保护的现状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制定出科学的对策与措施,实现公园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95.
通过对历史地震资料的收集与考证以及历史地震传言调查,得到如下认识:(1)1329年在福建闽江口曾发生过1次震级约为51/2级地震,震中位置为:北纬26.1o,东经119.7o。(2)1517年5月10日福州市附近曾发生过1次43/4级震群地震,其等震线呈北东向,震中位置为:北纬26.0o,东经119.2o。  相似文献   
996.
黑河下游额济纳三角洲河道渗漏对地下水补给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区河道渗漏是河道径流转化为地下水的一种主要方式. 河道渗漏系数是确定河流与地下水之间转化量的重要参数, 也是建立地下水模型的关键. 从河道渗漏运动的研究方法、 河道渗漏时空动态变化、 河道渗漏特征规律与机理以及河道渗漏模拟研究等方面入手, 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河道渗漏研究方面的进展情况以及发展趋势. 同时对黑河下游额济纳三角洲地区的河道渗漏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分析当前研究的不足. 针对黑河流域下游额济纳三角洲水系与河道特点, 提出如下建议: 从河道渗漏的时空动态变化分析入手, 开展典型渗漏观测试验、 进行河水位、 流量、 河床含水量、 地下水位的连续观测和同位素示踪试验, 测定河道渗漏与地下水运动参数; 建立河道渗漏模拟模型, 模拟和预测不同情景下河道渗漏过程. 为该地区的河道渗漏补给地下水的定量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利用规划和维护绿洲稳定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7.
西北地区特色作物对气候变化响应及应对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总结了白兰瓜、 大樱桃、 酿酒葡萄、 苹果、 桃、 当归、 党参、 黄芪、 甘草、 枸杞等10种特色作物的生长发育、 种植区域、 气象灾害、 生物量、 产量与品质等对现代气候暖干化的响应特征. 结果表明: 气候暖干化使多年生特色作物萌芽或返青提早, 生长发育速度提前加快; 瓜果类作物全生育期缩短, 根类作物全生育期延长; 使种植区的高度提高150 m左右, 向更高纬度扩展, 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对旱作农业区的特色作物气候产量下降, 对灌溉农业区的影响较少, 有利于喜温凉特色作物气候产量增加, 对较耐旱的影响较轻, 对不够耐旱受到较大的影响.有利于提高瓜果类作物的品质, 尤其含糖量提高. 提出了建立特色作物种植基地或示范区, 实现农工商产业系列服务, 创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管理新模式适应气候变化; 制定精细化综合农业自然资源区划, 合理调整种植结构; 根据未来气候预测和不同气候年型调整作物种植比例;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 评估、 预警与防御工作等4个方面的措施应对气候暖干化.  相似文献   
998.
从3个科学理念简论沉积学中的 “白云岩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碳酸盐岩的重要类型,白云岩的成因机理和时空分布规律,一直是沉积学重要的研究主题之一。沉积学家已经建立了众多的白云石化模式,并用来解释各种白云岩的成因。然而,白云石在地表条件下的形成过程和机理,一直没有得到实验室条件下的模拟和证实,所以白云岩的成因就成为沉积学的难题,即沉积学中的 “白云岩问题”。白云岩形成的作用被简称为白云石化作用,同时作为碳酸盐岩成岩作用机制的类型之一,代表了科学理念的第1个变化;立足于前寒武纪白云岩原生沉积组构的精美保存,从早先的 “原生白云石沉淀”的假设到后期的 “拟晶白云石化作用”模式的提出,代表了科学理念的第2个重要变化;微生物作用有助于白云石沉淀而出现的 “微生物白云石化作用”的模式,似乎代表了沉积学家对沉积学中的 “白云岩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之中的第3个重要的科学理念进步。追逐上述科学理念的变化和进步,将会更加深入了解科学家们对 “白云岩问题”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999.
对Kirchhoff型偏移理论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以及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和评述,并对加权函数、偏移孔径、子波拉伸、振幅畸变、垂向与横向分辨率等问题进行了相对详尽的讨论。还对若干有待于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笔者在近几年内所取得的一些与Kirchhoff型偏移理论有关的新认识和新结果进行了介绍。为了充分地顾及反射地震成像和光学成像之间的渊源关系,采用了一种新的讨论方式,即首先对Kirchhoff绕射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概略的回顾,然后再通过类比的方式引入Kirchhoff型偏移成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程。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在Kirchhoff型偏移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已经形成。尽管如此,仍有一些遗留的或新出现的理论问题有待于解决,例如加权等时面分布叠加偏移的输出场分析和模型空间中的最优偏移孔径等等。由于Kirchhoff型偏移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加权绕射叠加而不是加权等时面分布,也由于GPU/CPU协同计算技术的出现已经使得加权绕射叠加的计算量问题不再形成瓶颈,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Kirchhoff型偏移在理论和实践上将达到统一,即将在实现上从加权等时面分布回归到加权绕射叠加。与此同时,在今后一个时期内的研究重点将会与Green函数的数学表述、局部相关反射信号(locally coherent events)的表示和处理、广义加权绕射叠加以及在模型空间中定义的最优偏移孔径等问题有关。  相似文献   
1000.
国外弹性城市研究述评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蔡建明  郭华  汪德根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0):1245-1255
城市如何在重重挑战与危机中, 因应各种变化, 保持自身发展活力, 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梳理了国外弹性理论研究的4 个领域, 即生态弹性、工程弹性、经济弹性和社会弹性, 并归纳总结了它们各自的基本概念、内涵及代表性研究学者;在此基础上, 系统评述了国外相应的弹性城市研究的4 个领域的内涵与研究重点, 包括城市生态弹性、城市工程弹性、城市经济弹性和城市社会弹性;同时根据已有研究的发展脉络, 前瞻了未来弹性城市研究3 个趋势方向, 即社会平等的议题如何渗入到弹性城市的理念之中, 技术革新如何增强城市弹性, 跨学科、多领域的介入如何共同协作建设弹性城市。鉴于中国各地区自然社会经济差异较大, 不同地区的发展历史、发展阶段、社会文化背景不同, 因此弹性城市理论的应用更应考虑到中国特色, 使弹性理论本身更为“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