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54篇
  免费   5794篇
  国内免费   7692篇
测绘学   8697篇
大气科学   6413篇
地球物理   7537篇
地质学   13068篇
海洋学   4468篇
天文学   1431篇
综合类   3199篇
自然地理   4827篇
  2024年   133篇
  2023年   421篇
  2022年   1245篇
  2021年   1502篇
  2020年   1662篇
  2019年   1666篇
  2018年   1512篇
  2017年   1941篇
  2016年   1903篇
  2015年   2081篇
  2014年   2274篇
  2013年   2660篇
  2012年   2460篇
  2011年   2437篇
  2010年   1928篇
  2009年   2214篇
  2008年   2248篇
  2007年   2506篇
  2006年   2334篇
  2005年   2015篇
  2004年   1830篇
  2003年   1513篇
  2002年   1334篇
  2001年   1152篇
  2000年   1021篇
  1999年   917篇
  1998年   799篇
  1997年   676篇
  1996年   601篇
  1995年   568篇
  1994年   492篇
  1993年   421篇
  1992年   261篇
  1991年   228篇
  1990年   149篇
  1989年   123篇
  1988年   110篇
  1987年   68篇
  1986年   44篇
  1985年   39篇
  1984年   26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11篇
  1977年   14篇
  1976年   6篇
  1971年   5篇
  1954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91.
从声波在岩体中传播产生衰减的基本原理出发,建立了声波衰减振子的线列阵模型。该模型是将传播声波路径的岩体分为若干个振子,从波动概念出发,以振动原理作依据建立波动方程.为探讨岩体声波衰减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把振动和波动直观地联系起来.单一方向上有限点的声波测试技术有可能被多方向的声测技术所代替.该模型的建立,使模态分析和参数识别方法应用到岩体声波测试技术中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92.
强震观测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取得强震观测资料的建筑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法建立结构的动力反应分析模型,利用SAP2000程序分析了结构的地震反应,并同实际记录到的结构地震反应进行了对比分析,讨论了结构模型参数估计和一些不确定因素对模型精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3.
Measurements from the Baltic Sea and a wind-over-wave coupled model are used to study the wave impact on the sea drag. The study has been carried out for different wave conditions, namely a pure wind-sea, following-swell/ mixed sea and cross-swell/ mixed sea. Measurements reveal the fact that the sea drag is dependent on the sea-state. In stationary conditions and in the absence of severe cross-swell, swell reduces drag compared to wind-sea at the same wind speed. The cross-swell enhances the drag as compared to the following-swell case and the magnitude of the drag coefficient i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he angle of swell propagation to the wind. It is shown that the agreement between the model results and measurements is good for pure wind-sea and stationary mixed-sea cases. Discrepancies occur at light winds, where most of the data represent pure swell conditions. During these pure swell conditions the data are characterized by a large variation of the drag coefficient. The variation is caused by mesoscale variability in the stress co-spectra, wind-cross-swell effects and nonstationarity in the wave and wind fields not represented in the model.  相似文献   
994.
A global 3-D Lagrangian chemistry-transport model STOCHEM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tropospheric distributions of four components of the secondary atmospheric aerosol: nitrate, sulphate, ammonium and organic compounds. The model describes the detailed chemistry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acid precursors from the oxidation of SO2, DMS, NOx, NH3 and terpenes and their uptake into the aerosol. Model results are compared in some detail with the available surface observations. Comparisons are made between the global budgets and burdens found in other modelling studies. The global distributions of the total mass of secondary aerosols have been estimated for the pre-industrial, present day and 2030 emissions and large changes have been estimated in the mass fractions of the different secondary aerosol components.  相似文献   
995.
青藏高原气温分布的空间插值方法比较   总被引:66,自引:9,他引:66  
李新  程国栋  卢玲 《高原气象》2003,22(6):565-573
使用反距离平方、趋势面、Kriging插值、Cokriging插值和综合方法对青藏高原1961-1990年30年平均1月气温进行空间插值比较研究,其中后两种方法能够把影响青藏高原气温分布的关键因素——高程置于插值算法之中。反距离平方和趋势面插值的结果都与实际情况相差较远;普通Kriging插值能够反映出青藏高原气温分布的一定的空间结构,但结果依然不好;由于考虑了高度变量,Cokriging插值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性能改进,但因为台站海拔高度偏低,插值结果依然不理想。前4种方法效果不好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青藏高原上气象台站稀少且高原西北地区无气象台站。综合方法把气温分解为结构化分量和随机分量,使用直减率把气温订正到同一海拔高度后,再对它们做Kriging插值分析,其结果较为正确地反映了青藏高原气温空间分布的特征,误差远小于其它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本身的空间分布是影响插值精度的重要因素,合理的采样设计是必要的前提;对于台站稀少的地区,必须把随机插值方法和确定性方法结合起来估计气候变量的空间分布。同时给出了青藏高原1月的气温空间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996.
月降水量的神经网络混合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8,他引:3  
金龙  罗莹  王业宏  李永华 《高原气象》2003,22(6):618-623
以均生函数表征预报量自身周期变化,结合500hPa月平均高度场和月平均海温场预报因子,采用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一种新的短期气候预报模型。分别以广西桂北、桂中和桂南6月降水量作为预报对象进行预报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新的预报方法比均生函数回归预报模型及高度场、海温场预报因子的回归预报模型,具有更好的物理基础和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997.
1950~1990年中国地磁剩余场冠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中国1950、1960、1970、1980年和1990年地磁三分量绝对测量资料,使用球冠谐和分析方法,分别计算1950~1990年各个年代中国地磁剩余场冠谐模型. 球冠极点位于36°N和104°E,球冠半角为30°,冠谐模型的截断阶数为8. 地磁剩余场冠谐模型的均方偏差分别为:对于X分量,1950年为93.1 nT,1960年为128.9 nT,1970年为107.2 nT,1980年为107.6 nT,1990年为95.2 nT;对于Y分量,1950~1990年依次为74.8 nT,98.1 nT,89.2 nT,89.9 nT和84.0 nT;对于Z分量,分别为122.2 nT(1950年),135.0 nT(1960年),137.7 nT(1970年),110.1 nT(1980年)和107.5 nT(1990年). 根据中国地磁剩余场冠谐模型和全球地磁场DGRF模型,得到中国地磁场的冠谐模型,并对冠谐模型的边界效应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998.
对下扬子与华南边界结合带东延问题的地球物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江山-绍兴、铅山-宜春等断裂带作为华南与扬子块体之间的边界结合带,这种认识目前已基本为大家所接受.但是,这条边界结合带向东延伸入海之后的位置与去向一直是多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黄、东海研究区的地球物理数据(空间重力数据、布格重力数据和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利用方向导数等处理方法,对研究区的地球物理数据进行处理,并对研究区的地球物理场进行了分析,划分出不同的区块.结合研究区的磁力与地质资料,利用各种成图、成像技术,形成一系列分析图件.在此基础上对华南与扬子块体之间的边界结合带进行了追踪.研究结果认为:该结合带的位置有可能比传统认识中自长江口至大黑山群岛的位置更向南一些,在杭州湾-长崎、对马海峡一线,并呈现向北略微凸出的弓形.边界结合带在深度上属于深大断裂带,一直可以追索到上地幔的顶部.与中朝与扬子块体之间的边界结合带相比较,本条结合带的踪迹不是十分清晰.表明加里东运动之后,该结合带的运动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999.
对不同的小波变换算法和小波基函数进行了研究,得到了适用于地震资料处理的最佳小波基函数,并用Visual C 语言开发了基于Windows操作平台下的地震资料小波剖面制作系统。利用小波剖面制作系统和最佳小波基函数对煤田实际地震资料进行了处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000.
介绍一种IP传输方案。该方案通过地震数据IP传输及存储单元(ITU)、IP流多串口服务器完成,能实现单个台站与多个台网中心的Internet传输、单个台站与多个台网中心的专线传输、地震台网中心之间的Internet连接、远程数据下载及参数设置等多种传输方式,该传输方案具备实时性、可压缩性、多路服务、安全性、数据在线保存、传输费用低、操作简单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