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7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59篇
测绘学   524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82篇
地质学   136篇
海洋学   63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75篇
自然地理   22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陈驰蕊  何峰  汤放华 《热带地理》2022,42(4):579-591
以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为案例地,以“留守”农户和“返乡”农户为研究对象,基于情感地理视角,通过深度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探究了精准扶贫政策影响下农户情感重构及其重构机制。结果表明:1)脱贫村农户情感重构主要包括归属感、幸福感、风险厌恶感、相对剥夺感和失落感5个维度的重构,这些维度相互影响、相互制约。2)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使得脱贫村农户地方归属感上升,幸福感增强,风险厌恶感下降。然而,扶贫力度的不均衡导致农户间的相对剥夺感增强,传统文化的消解和社会关系的重构等使得农户产生失落感。3)在脱贫村农户情感重构过程中,农户认知是核心力量,政府行动起主导作用,企业行动发挥辅助作用。政府和企业行动通过重构乡村地域系统的物质空间、经济空间和社会空间刺激乡村地域主体即农户认知转变,继而引发情感的重构。  相似文献   
102.
特色保护类村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中国乡村聚落空间面临剧烈分化和重组,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有利于乡村转型发展。论文基于系统理论,梳理了特色村落农村居民点空间系统形成机制,提出“遵循有序性—延续精神性—落脚物质性”的重构框架,并以贵州省江口县坝梅村为例,选用规模指数、基因分析及空间分析等方法解译了村域居民点系统内、外部特征,提出重构模式。研究表明:① 行为主体、文化基因及民居建筑构成坝梅村居民点内部系统,并分别呈“多元主体行为诱发空间变化、文化基因丰富但延续较差、用地结构与功能多样化”的特征;② 坝梅村居民点系统外部特征体现在外部环境对居民点起约束和导向作用,表现为距离点状、线状基础设施及河流越近,村域居民点数量、规模越大;③ 基于特征认知和重构框架,按照“分区—分类”方法,划分了核心区、重点区、提升区和保育区4种治理区以及完好型、受损型、缺失型、失真型4类民居提升类型,并提出了自组织和他组织2种模式下的居民点空间重构策略,为推动特色村落空间治理与转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3.
辛宇  林耿  林元城 《地理科学进展》2022,41(7):1300-1311
随着数字技术逐渐深入到乡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乡村社会关系及空间意义发生重构。信息化冲击下的乡村空间转变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其社会文化空间意义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构在内生逻辑上重塑乡村话语权力和主体身份。论文通过探讨数字技术与乡村发展的多维关系及其对乡村产生的多重效应,关注数字技术带来的自由与异化、数字经济引发的话语与权力流变及乡村女性主体地位和身份的重构,解释了数字技术作为非人类行动者的主体性及其建构下的乡村日常经济生活和社会关系,拟为乡村性的分析框架提供有益的补充,为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新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04.
针对室内雕塑传统建模效率低的问题,探讨并实现了点云三维自动重建的方法。通过对点云数据预处理,包括异常点剔除、数据精简等,减少了异常点对建模的影响,使用泊松曲面重建技术进行雕塑点云三维重构。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得表面能够很好的拟合。  相似文献   
105.
从挖掘边坡变形特性出发,提出一种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和遗传小波神经网络(GA-WNN)法的新型边坡变形预测模型。该模型首先对边坡变形序列进行EMD分解,有效分离出不同尺度特征的子序列;其次基于相空间重构挖掘各子序列的特性,以避免预测模型输入维数选取的随意性;然后采用遗传算法优化小波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进而对各子序列建立预测模型;最后叠加各子序列预测值得到边坡预测结果。经过了算例计算,并与SVM和GA-WNN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强的非线性拟合和自适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较优的局部预测值和较好的全局预测精度,均方根误差为0.68 mm;在边坡变形预测中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06.
从自然场景中识别出交通标志是智能交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颜色和形态学的交通标志识别方法.该方法在HSV彩色空间进行颜色阈值分割,并采用形态学重构提取目标区域.再通过标记法检测目标区域形状,检测出交通标志.最后,利用SIFT算法进行模板匹配,识别出交通标志.实验证明,该方法在识别正确率和运行效率上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7.
地形图等高线是4D产品的基本要素,等高线的采集精度直接决定着4D产品的质量.根据作业实践,提出等高线立体采集的方法与采集时常见问题及其对策.本文对类似的4D产品的等高线采集与编辑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8.
地下通道(包括隧道、巷道等)是一类重要的构筑物,重构其3维几何模型对于构建数字化操作平台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给定一个初始3维几何模型的条件下,利用地下通道影像上的线特征,通过人工交互方式获取相机的外方位元素及确定通道最终3维几何模型的参数,然后利用单视几何原理,通过反投影像点坐标即可计算得到详细准确的地下通道3维模型.实验表明该方法简捷有效,可以在实践中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09.
数字高程模型(DEM)既是二维地理空间上具有连续变化特征的地理现象的模型化表达和过程模拟,又是空间起伏连续变化现象的数字化表示和分析工具的集合。道路工程是DEM应用最早的领域。在道路勘测设计中,通过高精度DEM,可以进行平面、纵断面的交互定线,横断面的自动生成、土方计算与调配、道路的多方案比选,并通过设计表面模型和DEM叠加,实现道路景观模型及动画演示,从而对设计质量进行评价,并对拟建道路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状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0.
等高线高程自动标注算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学工  黄晶晶 《测绘科学》2007,32(4):101-102,51
随着数字测图时代的来临,传统纸质图上的等高线逐渐被数字化形式的等高线图(层)所取代,数字等高线的生成与处理已成为了GIS中的一个研究的热点,然而数字等高线高程自动标注算法的人性化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依据人们的读图习惯进行了标注的位置和密度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等高线高程自动算法。实验证明,该算法的结果已基本满足人们的读图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