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33篇
  免费   2009篇
  国内免费   3646篇
测绘学   90篇
大气科学   48篇
地球物理   508篇
地质学   12910篇
海洋学   94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18篇
自然地理   371篇
  2024年   74篇
  2023年   317篇
  2022年   400篇
  2021年   464篇
  2020年   436篇
  2019年   466篇
  2018年   393篇
  2017年   336篇
  2016年   401篇
  2015年   454篇
  2014年   696篇
  2013年   448篇
  2012年   625篇
  2011年   571篇
  2010年   458篇
  2009年   451篇
  2008年   400篇
  2007年   422篇
  2006年   549篇
  2005年   473篇
  2004年   452篇
  2003年   484篇
  2002年   407篇
  2001年   445篇
  2000年   399篇
  1999年   347篇
  1998年   458篇
  1997年   455篇
  1996年   426篇
  1995年   406篇
  1994年   361篇
  1993年   371篇
  1992年   433篇
  1991年   312篇
  1990年   252篇
  1989年   231篇
  1988年   50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9篇
  1976年   4篇
  1974年   4篇
  197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从桐柏─大别山成矿带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入手,分析与金成矿有关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等控矿因素的地球物理场及地球化学特征;建立区域金矿找矿模型。  相似文献   
12.
13.
北秦岭侵入岩带中的中酸性侵入岩主要形成于晋宁旋回的中晚期阶段。主要岩石类型包括辉石闪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证明,这些岩石主要形成于B型俯冲和碰撞造山的构造环境中,而钾长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的伸展阶段。据此,该侵入岩带揭示了北秦岭褶皱带在晋宁旋回中晚期阶段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XL矿泉水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及特殊组分,是一处优质矿泉水。根据地面调查、钻探资料对矿泉水的出露条件、地热异常分布进行分析,认为矿泉水的出露受北西向断裂控制,地热异常集中分布于断裂端点。根据水质监测资料对矿泉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指出矿泉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大气降雨渗入地下后沿断裂带进行深循环,截取大地传导热流而被加热,被加热后的地下水与围岩发生化学作用,使得围岩中的一些组分及微量元素溶解于水中而富集,从而形成了矿泉水的特殊组分。文中还依据矿泉水中的一些组分含量对热储层的温度进行推算。  相似文献   
15.
四川石棉大水沟独立碲矿床堪称世界首例,其矿体两侧的围岩蚀变较窄,且蚀变带与矿脉及未蚀变岩呈清楚而截然的接触关系。主要围岩蚀变为白云石化、白(绢)云母化、云英岩化及电气石化等。这些蚀变作用分别发生于177.7~165.1Ma和91.71~80.19Ma。蚀变作用过程中SiO2大量析出,Al2O3、TiO2、CaO、MgO、K2O、H2O、CO2、Fe2O3、MnO则有不同程度地带入。与此同时,REE在此过程中包集体迁出,Te、Bi、AS等元素的含量则决定于蚀变作用及其强度,而与原岩无关。  相似文献   
16.
17.
18.
本文阐述了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地球化学中的应用,提出建立区域环境地球化学空间信息系统的方法、功能及组成,并以红枫湖区域环境地球化学空间信息系统为例,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应用显微光度术、显微傅立叶红外光谱(Micro-FT.IR)和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等原位微分析技术并结合均一温度测量对胜利油气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三段中有机包裹体进行了研究。区分出两类有机包裹体,即原生有机包裹体和次生有机包裹体。结果表明两类有机包裹体特征不同,二者物质组成、有机质成分及化学结构、热演化程度等差别也较大。结合地质分析表明原生有机包裹体是沙三段烃源岩生成烃类运移产物,具“自生自储”特点,而次生有机包裹体是沙四段烃源岩生成的烃类二次运移的产物。沙三段是沙河街组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主要层位,因而是寻找油气资源的主要目标层。研究表明,有机包裹体是研究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演化等成藏系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油气勘探中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