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5篇
  免费   579篇
  国内免费   792篇
测绘学   420篇
大气科学   325篇
地球物理   514篇
地质学   1420篇
海洋学   415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190篇
自然地理   314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156篇
  2021年   182篇
  2020年   127篇
  2019年   173篇
  2018年   141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168篇
  2014年   153篇
  2013年   193篇
  2012年   201篇
  2011年   238篇
  2010年   220篇
  2009年   186篇
  2008年   213篇
  2007年   178篇
  2006年   194篇
  2005年   137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91.
易桂喜  闻学泽 《地震地质》2007,29(2):254-271
为了分析将地震活动性参数用于判定断裂带现今活动习性、进而评估长期地震危险性的可行性,文中介绍了沿断裂带进行b值扫描与填图的方法,以及进行断裂带分段的多参数值(—b、E、n和—a/—b)组合分析的资料处理、计算及分析步骤;提出了为进行多参数计算的、断裂带分段的参考判据,进而概括了根据计算的参数值、结合强震历史背景、现今地震分布综合分析断裂带现今活动习性空间差异的方法与思路。以5条地震活动水平和监测能力各异的断裂带为试验对象,基于归纳的方法综合分析了各断裂带现今活动习性的空间差异及潜在的地震危险段。文中还就断裂的震后调整运动与低b值的关系以及精定位的地震资料在参数计算中的合理使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主要认识为:以b值为主的若干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分布可有效地用于断裂带现今活动习性及潜在强震危险段落的判定。沿断裂带b值扫描与填图以及断裂带分段多参数值组合分析两种方法,可分别应用于地震监测能力强和一般的地区;若在监测能力强的地区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可获得更可靠的结果。晚期余震活跃或者大震后调整运动的断裂段也可表现出较低b或—b值的特点  相似文献   
992.
在近些年的野外调查中,我们在安宁河、则木河2断裂带的过渡段(礼州至西昌之间)及其附近的3个场地发现了未知年代的地表破裂。通过分析这些地表破裂的特征以及在本区历史地震重破坏区中的位置,我们认为位于杨福山村以北与大坪子村以西2个场地的破裂应是1536年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遗迹。这不仅反映了1536年大地震破裂带的南段沿安宁河与则木河断裂带的过渡段产生,而且反映了该破裂带的南端很可能到达了或者很接近于西昌。位于西昌略北李金堡村以东的破裂应属于1850年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遗迹,它进一步证明了1850年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西北端可能到达西昌以北至少数千米处。因而,由文中的证据可推断西昌附近的主干活动断裂在1536年和1850年大地震时均发生了破裂  相似文献   
993.
针对罕遇地震中弹塑性杆件塑性变形而耗能的现象,探讨了在双薄壁高墩连续刚构桥中设置弹塑性连接梁的减震方案。分别计算了是否设置弹塑性连接梁的两个桥式,比较了在大震作用下墩柱的弯矩、剪力、位移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若设置连接梁,墩柱弯矩幅值在强震中下降幅度较大,剪力有所增加而位移幅值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4.
黑龙江省2006年秋季酸雨成因及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黑龙江省7个酸雨观测站酸雨观测资料(4个站时间序列1991~2006年,3个站时间序列2005~2006年),分析了黑龙江省2006年秋季酸雨发生频率、强度和降水电导率,并讨论了酸雨成因及其影响。黑龙江省2006年秋季酸雨发生频率以龙风山最高,加格达齐和虎林次之,哈尔滨、佳木斯、嫩江和漠河最低;秋季酸雨强度以龙凤山最强,其次是虎林和漠河,哈尔滨、佳木斯、嫩江和加格达齐较低。黑龙江省2006年秋季酸雨发生频率哈尔滨和龙凤山高于历史同期,佳木斯和嫩江低于历史同期。总体上大气环境较好,污染程度略轻。  相似文献   
995.
简要介绍了2006年11月9—11日在北京召开的地球系统科学联盟(ESSP)全球环境变化科学大会的基本内容,着重论述了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海平面上升、城市疾病灾害、非洲的灾害以及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等当前灾害研究热点领域的最新进展。从大会与灾害相关分会场的讨论内容可以看出,未来国际灾害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包括:理解和研究气候变化,以及气候与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强对决定沿海系统脆弱性因素的评估,开展避免和减轻海平面上升影响的适应性研究;推进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途径和机制的深入研究;区域食物安全和饥荒依然是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非洲发展的重要议题;增强国际社会开展灾害风险评估、灾害预警、应急和恢复等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探讨利用灾害制图、GIS和GPS等技术,对灾害多发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的灾害影响与损失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996.
川东北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根据控制高分辨率层序的构造和天文因素将川东北前陆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划分为2个超长期、5个长期、18个中期及数十个短期旋回层序,并分析了须家河组超长期层序的岩相古地理特征与演化.在SLSC1超长期旋回时期,米仓山-大巴山构造山系尚处于低幅稳定隆升状态,而龙门山构造山系的逆冲推覆作用较为活跃,川东北前陆盆地属于受龙门山逆冲推覆作用远端效应影响的前陆斜坡,沿米仓山-大巴山前缘地带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而盆地西南部主要发育浅湖沉积.在SLSC2超长期旋回时期,龙门山逆冲推覆进一步增强,同时,米仓山-大巴山开始进入逆冲推覆前的强烈构造隆升阶段,川东北前陆盆地有较大幅度的持续拗陷沉降,在继承SLSC1古地理演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沿龙门山和米仓山-大巴山两逆冲推覆带前缘广泛发育的、以巨厚块状砾岩为特征的大型冲积扇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997.
地磁场能量在地球内部的分布及其长期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国际参考地磁场模型(IGRF)分析了地磁场能量在地球内部的分布及其长期变化.结果表明,从1900年到2005年,地核以外地磁场总能量由6.818×1018J减少到6.594×1018J,减小了3.3%,地表以外地磁场总能量由8.658×101J减小到.63×101J,减小了11.4%.分析地球内部不同圈层地磁场能量的变化表明,地壳(A层)、上地幔(B层)、转换带(C层)、下地幔D′层的地磁场总能量在减小,但是下地幔"层的地磁场总能量却在快速增加.磁能密度随时间的变化更清楚地显示出磁能增加和减小的分界面在r=3840km处.上述结果表明,地核和地表以外地磁场总能量在趋势性减小的同时,也在进行重新分配.进一步分析表明,下地幔D"层磁能快速增长,主要是由高阶磁多极子的增强引起的.在地磁场倒转前,偶极矩减小而多极性相对增强在能量分布上的表现就是磁能向下地幔底部(特别是D"层)集中.  相似文献   
998.
通过对碧塔海自然保护区在1999年旅游淡旺季的两次环境监测,分析结果表明: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展对保护区内地而水中细菌总数、大肠菌群、BOD5以及地下水水质中细菌总数、硝酸盐氮指标有较大影响,其中大肠菌群在第二次监测中均已接近国家Ⅱ类水标准。保护区内环境噪声、空气质量及地面上、地下水水质其他指标没有明显变化。部分指标如SO2、NOx、TSP等还在第一次基础上有所改善。同时本文建议在今后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时应建立长期的环境监测点;建立综合系统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考核指标体系,以及进一步深化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中的社区参与和资金引进机制。  相似文献   
999.
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高含硫气藏H2S成因研究   总被引:88,自引:7,他引:81  
四川盆地东北部宣汉-开县地区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气藏埋深3000-4500m,地温在100℃左右,天然气中H2S含量为12%-17%。这些H2S为飞仙关组气藏附近的硬石膏经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SR)而成。与TSR有关的硬石膏,H2S,S^0和FeS2的δ^24S分别为+30.4‰, 12.9‰, 19.1‰和+19.4‰,交代硬石膏的方解石的δ^13C为-7.26‰,δ^18O为-6.41‰,其内所含两相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09-151℃。这些高含硫气藏的天然气和储层沥青的热演化程度比其他地区飞仙关组气藏的更高。该区飞仙关组最大埋藏温度超过180℃,但由于后期构造抬升,大于104℃地温的埋藏时间小于20Ma,故气藏H2S含量低于20%。  相似文献   
1000.
广东沿海陆地地质灾害区划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研究中使用了主要地质灾害(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基下沉、地裂缝、水土流失、港口淤积等)大量的野外调查和文献资料的实际数据,根据综合分析并运用“灾害密度”和“灾害强度”2种指标,将广东沿海陆地划分出9个地质灾害一级区及其所属的32个二级分区,其中包括10个重灾区、10个中灾区和12个弱灾区。首次编制了基于数据库和GIS的1:50万广东沿海陆地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与区划图,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的理论研究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基础信息和实际数据。分区的结果揭示了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地质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