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11篇
  免费   1283篇
  国内免费   1897篇
测绘学   774篇
大气科学   991篇
地球物理   786篇
地质学   3398篇
海洋学   905篇
天文学   55篇
综合类   370篇
自然地理   812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130篇
  2022年   290篇
  2021年   337篇
  2020年   286篇
  2019年   354篇
  2018年   336篇
  2017年   289篇
  2016年   319篇
  2015年   311篇
  2014年   343篇
  2013年   422篇
  2012年   485篇
  2011年   445篇
  2010年   448篇
  2009年   405篇
  2008年   438篇
  2007年   418篇
  2006年   364篇
  2005年   300篇
  2004年   223篇
  2003年   167篇
  2002年   192篇
  2001年   218篇
  2000年   136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8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1.
Now GIS is turning into a good tool in handling geographical, economical, and population data, so we can obtain more and more information from these data. On the other hand, in some cases, for a calamity, such as hurricane, earthquake, flood, drought etc., or a decision-making, such as setting up a broadcasting transmitter, building a chemical plant etc., we have to evaluate the total population in the region influenced by a calamity or a project. In this paper, a method is put forward to evaluate the population in such special region. Through exploring the correlation of geographical parameter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people in the same region by means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unit population database (1km× 1km) is established. In this way, estimating the number of people in a special region is capable by adding up the population in every grid involved in this region boundary. The geographical parameters are obtained from topographic database and DEM database on the scale of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对Cd标准溶液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的实验方法。仪器的质量分馏校正采用Standard-Sample Bracketing法。实验结果用δ114/110Cd来表达。在此研究基础上,以SPEX Cd标准溶液为参考标准,对国外4种Cd标准溶液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实验测定的精度在0.07‰~0.13‰(δ114/110Cd),与目前文献报道的结果具有相似的精度。以最新SPEX Cd标准样品(δ114/110Cd=0)为基准,计算的δ114/110CdJMC、δ114/110CdSPEX-1、δ114/110CdBAM1012和δ114/110CdM櫣nster的值分别为0.55‰、0.56‰、-0.65‰和5.14‰,说明不同批次SPEX标准溶液的Cd同位素组成是明显不同的,最新的SPEX Cd标准溶液与SPEX-1 Cd的δ114/110Cd值存在着0.56‰的差别。将以SPEX Cd为参考标准的δ114/110CdBAM1012和δ114/110CdM櫣nster转化为以SPEX-1或JMC为参考标准后,得到的结果与文献报道的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一致。  相似文献   
13.
崇义—大余—上犹矿集区是世界著名的黑钨矿床集中区,本文选择钨锡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柯树岭和漂塘矿床)和锡钨石英脉型(仙鹅塘矿床)3个矿床石英中的白云母开展40Ar/39Ar年代学研究,测得坪年龄分别是:钨锡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是 158.9 ± 1.4 Ma(漂塘)、158.8 ± 1.2 Ma(柯树岭);钨锡石英脉型的是231.4 ± 2.4 Ma(仙鹅塘),在反等时线图上,其对应的截距年龄分别是158.8 ± 1.6 Ma、158.7 ± 1.9Ma和232.5 ± 2.4 Ma。由此表明,在崇余犹矿集区内存在两个不同成矿时期,即以黑钨矿为主的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矿床形成于中侏罗世,集中于160~150Ma之间,与南岭地区钨锡矿床的主成矿期是一致的;而以锡石为主的,并含有大量白钨矿的石英脉型矿床可形成于印支期  相似文献   
14.
CO2地质埋存渗漏风险及补救对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前,将CO2埋存于地下深部地质构造(如油气藏、煤层、地下含水层及岩溶盐腔)的减排方案能有效地减缓温室效应而备受关注。无论什么储集体,我们都希望CO2在地下埋存的时间越长越好。然而,对于一项具体工程的实施,必然存在一些客观和主观因素造成CO2渗漏,比如废弃井的不完善或不合理处理、地层断裂系统和水动力系统以及地震所造成的渗漏等等。存在渗漏就可能会对周围人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因此,进行CO2地质埋存的风险评估是相当有必要的,是我们能长期有效安全地进行该项减排方案必不可少的基础和保证。本文即想从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评估、管理和监测体系的角度并以加拿大Weyburn油田为例,深入分析CO2地质埋存中可能存在的渗漏风险和途径,建立CO2渗漏风险评估机制,并针对具体的渗漏可能性提出相应的补救对策,为全球范围内,尤其对我国刚刚开展CO2地质埋存研究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The concentrations of twenty four chemical elements in the surface layer of natural desert soils and the cultivated farmland soils were measured at a desert-oasis ecotone in the middle of Heihe river basin, north-west China. Background values were estimated for (a) major elements (Si 335.3 g kg− 1, Al 49.4 g kg− 1, Fe 19.1 g kg− 1, Ca 29.4 g kg− 1, Mg 8.9 g kg− 1, K 20.1 g kg− 1, Na 17.5 g kg− 1 and P 0.338 g kg− 1), (b) heavy metals and non-metals (Cr 55.8 mg kg− 1, Mn 404.8 mg kg− 1, Ni 17.7 mg kg− 1, Cu 5.1 mg kg− 1, Zn 33.7 mg kg− 1, Pb 15.5 mg kg− 1 and As 5.2 mg kg− 1) and (c) other trace elements (Ti 2.0 mg kg− 1, V 55.3 mg kg− 1, Co 5.7 mg kg− 1, Rb 82.4 mg kg− 1, Sr 232.9 mg kg− 1, Y 14.7 mg kg− 1, Zr 194.9 mg kg− 1, Nb 7.8 mg kg− 1 and Ba 720.6 mg kg− 1). After natural desert soil was cultivated for agricultural us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element concentrations occurred under tillage, irrigation and fertilisation management. Compared to natural soil, the for the levels of Si, K, Na, Sr, Zr and Ba decreased, and no changes were observed for Rb, while the values of the other 17 elements increase in agricultural soil from 1.2 to 3.5 times. However, their absolute concentrations are still low, suggesting that the arable soil in this region remains comparatively a clean soil. The increased silt, clay and organic carbon content, under long-term irrigation, enriched the fine-grained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 of fertilisers and manure contributed to the accumulation of most elements in arable soil. The accumulation of elements in agricultural soil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cultivation years and extent of soi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6.
对华南前寒武系变质岩浆杂岩稀有气体He、Ne、Ar和Xe的系统研究表明:扬子克拉通基底为含高3He的下地壳"原始岩石层",(3He/4He)×10-6比值为2.8~4.6;而华夏板块基底变质岩浆杂岩则是在缺乏3He、低(3He/4He)×10-8比值(3.15~17.7)的构造环境下形成的大陆中-上地壳变质岩浆杂岩层,反映出两者基底性质迥然不同。华南中-新生代爆破岩筒He同位素组成相反,相对稳定的扬子克拉通(3He/4He)×10-8比值仅0.18~4.22,而郯庐-四会-吴川断裂以东,中-新生代活动地块(太平洋构造域)(3He/4He)×10-8比值高达3.7~20.5。He同位素表明郯庐-四会-吴川断裂带为切割深至地幔的边界深大断裂,是扬子克拉通与华夏板块间的边界且控制了燕山期火山-侵入岩浆向西扩展。Ar同位素组成表明华南大陆中-新生代地幔形成接近"均一"的地幔组份。136Xe/130Xe-129Xe/130Xe相关组份表明它们具有地幔柱岩石同位素组成特征。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利用青藏高原72个气象台站的冬季逐日冻结深度资料, 采用动力学Q指数和小波分析方法, 研究了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的时空变化特征. 结果发现: 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各站点相互间的动力学Q指数在高原大部分地区都比较小, 仅在高原南部部分站点值较大, 表明在高原上总体来说季节性冻土的动力学结构是一致的. 各站季节性冻土1980年代前后的Q指数在高原主体也都比较小, 只是在高原东南部和柴达木盆地的部分地区Q指数较大, 表明在高原大部分地区季节性冻土变化的动力学结构特征没有发生突变. 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一次均值突变, 突变以前的冬季平均冻结深度在93 cm左右, 突变以后的冬季平均冻结深度下降了10 cm左右. 高原季节性冻土冬季平均深度有准4 a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18.
根据工区内现有的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应用以多级次基准面旋回为参照面的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对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大布苏地区的泉四段—姚家组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层序地层研究,共识别出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相当于三级层序),9个中期基准面旋回(相当于四级层序),建立了研究区的层序划分方案,在连井剖面的层序地层对比基础上,建立了该区的地层格架,并对层序构成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储集层在层序格架内的分布规律,揭示出浊积砂体和三角洲前缘相的分流河道形成于基准面上升期,三角洲前缘相的河口坝、远砂坝和席状砂沉积形成于基准面下降期,指出浊积砂体和三角洲前缘相的远砂坝、席状砂沉积是研究区形成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储集体。  相似文献   
19.
中祁连东段什川杂岩基的岩石化学特征及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祁连造山带被托菜南山-了高山构造带及宗务隆山-贵得构造带分为北祁连、中祁连及南祁连构造带。什川岩基位于中祁连构造带东部,由闪长岩、斜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组成;对二长花岗岩进行U-Pb单颗粒锆石微区LA-ICP-MS同位素测定,获得444.6Ma及414.3Ma两组加权平均年龄,前者代表岩石的形成年龄,后者代表构造热事件年龄。二长花岗岩主量元素W(SiO_2)=68.66%~80.77%,w(K_2O)/w(Na_2O)>1和A/CNK介于0.95~1.21间,总体为钾质钙碱性过铝质花岗岩。岩石富集LILE元素(K、Th、Rb、Ba等),亏损HFSE元素(Ta、Nb、Y等);稀土元素总量较高(∑REE多介于109.05×10~(-6)~322.66×10~(-6)),轻重稀土强烈分馏(∑LREE/∑HREE介于7.92~31.68),稀土元素分配模式为轻稀土富集型,具中等-强Eu负异常(δEu=0.26~0.58)。岩石矿物组合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共同表明,什川岩基为中上地壳泥砂质岩石部分熔融而成,形成温度较低,为加厚地壳拆沉熔融成因。这为祁连造山带构造演化及其深部动力学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潮湿环境下古代土遗址的原位保护加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古遗址的保护是文物保护工作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而土质文物是文物保护中最难保护的文物,所以古代土遗址的保护已在国际上被列为专门的保护项目,而处于潮湿环境下的古代土遗址保护的课题在文化遗产实物和遗迹就地保存和展示领域就更为迫切。浙江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最重要的史前文化, 塘山遗址位于良渚文化遗址的西北部,选择了PS(硅酸钾)、WD-10(十二烷基三甲氧基硅烷)、WD-S(低聚甲氧基硅烷)、RTV(聚有机硅氧烷+硅酸乙酯)4种保护材料对塘山遗址进行了保护加固实验研究。室内实验和现场实验(2个月,6个月,9个月)的结果都表明,RTV和WD-10防水性优于WD-S,WD-10和WD-S材料仅能作为防水材料,PS材料仅能作为加固材料使用,而RTV则具有较好的加固和防水效果,且加样量越大,强度提高越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