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0篇
大气科学   43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6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利用1980-2011年地震资料及夏季降水资料,对1980-2011年夏季中国最大雨区与最强拍涡位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最大雨区与最强拍涡的位置相差在4个经纬度以内者占75%,因此,最大雨区的落点是可以通过计算拍涡位置来预报的。最大雨区面积与拍涡强度成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3,通过了0.1显著性水平检验。拍涡强度受两次地震出现时间的影响,若两次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较短,表明其振动位相相近,共振和拍的作用会较强烈,使拍涡变得较强;随着时间间隔的增长,共振作用会越弱,多雨区面积也会越小。  相似文献   
32.
利用青藏高原中部聂荣地区草地下垫面2014年7~8月近地层气象要素梯度观测及湍流观测数据,分析讨论了该地区观测期间的基本气象要素特征、能量平衡特征以及能量输送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向下、向上短波辐射和净辐射日变化规律一致,向下、向上长波辐射日变化平缓。反照率呈"U"型分布,早晚大,中午小,聂荣夏季地表平均反照率为0.20。(2)在夏季白天,聂荣地区净辐射大部分以潜热的形式加热大气。考虑了土壤浅层热储存和垂直运动引起的平流输送后,能量闭合率由0.65提高到0.80,闭合率有显著的提高。(3)在不稳定层结下,动量总体输送系数CD平均值为4.7×10~(-3)和热量总体输送系数CH平均值为3.5×10~(-3);在稳定层结下,CD平均值为3.4×10~(-3),CH平均值为1.8×10~(-3);C_D和C_H在近中性层结下的平均值分别为4.30×10~(-3)和2.39 10~(-3)。  相似文献   
33.
大规模风电场建成后对风能资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磊  高晓清  陈伯龙  汪宁渤 《高原气象》2012,31(4):1139-1144
考虑了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成后风电机群对近地面层风速的影响,采用Frandsen研究了大规模风电场内部风速损失时所使用的方法,在内边界层已经充分发展成新边界层的区域内,对轮毂高度65m处风速Uh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风电场建成后研究区内,风速Uh与未建场时的65m风速U0相比变小,存在风速损失,该风速损失随着U0的增大而减小,与风电机的推力系数CT性质有关;大规模风电场建成后,Uh在3~20m.s-1范围内的平均风功率密度与未建场时U0在此范围内的平均风功率密度相比损失约为58.45%,这与建场地区建场前65m处风速值大小以及各风速值出现的概率有关。  相似文献   
34.
青藏高原温泉群对高原平均温度场的贡献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江灏  汤懋苍  高晓清 《高原气象》2003,22(6):640-642
用线性回归法消除青藏高原地面气温场中的背景场后,发现雅鲁藏布江和川西高原是两块高温区,它与高原温泉密集区相合。根据地面能量平衡方程估算的地热通量与羊八井地区实测地热释放参数估算的结果均支持温泉群的地热释放可维持全年l~2℃的附加增温。  相似文献   
35.
利用地磁场MAGSAT(1980)模型计算了软流圈-岩石圈边界(ALB)上的焦耳热场,分析了它的形态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其环境意义。发现ALB上焦耳热高值中心的分布与全球地热带和火山的分布有较好的一致性,焦耳热的水平尺度与地热涡的水平尺度、我国大陆上多雨带的间距及降水量和气温的高相关带的间距相当。低纬地带ALB上焦耳热中心的分布与全球平均年最大降水量中心的分布特征有很好的对应。另外,ALB上全球最大焦耳热中心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南部的热点上。最后,讨论了地磁与气候的可能联系。  相似文献   
36.
银河旋臂、地核环流与地球大冰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球在其约46亿年的生命史中,多次出现大冰期,关于其形成原因是地球科学家研究的热门课题。促使地球系统演化的力源主要来自哪一圈层?气体具有最大的激活能,但大气圈仅占地球总质量的10-6,它不可能是主要圈层。固态的激活能最低,下地幔和地内核亦不大可能在地球系统演化中扮演主要角色。地球外核是液态,具有较高的激活能,它约占现代地球系统总质量的30%,故可认为它是地球系统演化的主要活动圈层。作为旋转地球上的流体,外核环流存在着两种极端流型:一是“地转流型”,其速度场是二维场,垂直运动很弱(以下简称为G型);二是“强对流型”,当Elssaser数≥1时,流场的二维几乎完全被Lorenz力所破坏,对流充满整个地核(以下简称C型)。文章在事实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地球大冰期形成的如下假说:当地球背景磁场与银河旋臂磁场极性符号相同时,外磁场将激发地球外核环流转为C型,引起地壳和地幔强烈的垂直运动(强造山运动),致使大气热机效率亦大为提高,高纬地区强降温,这是大冰期形成的根本原因。这一假说的逆表述,即当地球背景磁场与银河旋臂磁场极性相反时,地核环流将转向G型,地壳表面将主要是“夷平作用”,致使大气热机效率亦降低,行星风系减弱,高纬?  相似文献   
37.
地震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现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本文根据地球流体力学的长波理论,研究了强震地热涡的长波运动特性;分析了西太平洋M_s≥7.8级强震与我国月降水场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与强震相伴的地热涡尺度超过850 km时,它会向西退行,从而影响我国月季降水场的相应演变.利用上述结果。对2007年我国汛期降水分布进行了预报,实况证明此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38.
黑河流域水体化学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7  
刘蔚  王涛  高晓清  苏永红 《中国沙漠》2004,24(6):755-762
通过对干旱地区内陆河流域黑河的降水、地表水、地下水样的水体进行化学分析, 得出以下初步的结论: 大气降水的共同特征是矿化度低, 但离子含量和化学组成在流域上、中、下游不近相同; 地表水体化学特征分异规律为高山冰雪寒冷带、高山草甸带、山地森林灌丛带、山地草原带、荒漠草原带; 地下水体化学特征分异规律为山区裂隙水及山前砾石带重碳酸盐带, 山前冲、洪积、湖积平原硫酸盐带, 荒漠区及积盐洼地氯化物带。  相似文献   
39.
SCL与中国东部气候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据宇地磁耦合原理,利用太阳黑子周期长度(SCL)的变化及其与地磁场(文中主要考虑地热)的关系,模拟计算并重建了中国东部历史时期的气温序列变化,除了个别时段外,模拟曲线与修正后的竺可桢曲线十分相似;分析了2500a来中国东部气候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该曲线能较好地再现2500a来中国东部气候的冷暖变化.对竺氏曲线中有争议的几个冷暖时段,如公元150—350年的温暖期、1050—1150年的小气候适宜期等,模拟结果与后来研究者分析的结果相合.中唐至五代的气候冷暖交替变化不稳定.该曲线也能清晰地反映出小冰期中国东部气候各个时段的变化以及现代气候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0.
朱德琴  高晓清  陈文 《中国沙漠》2006,26(3):466-472
利用2000年5月26日至6月15日“敦煌试验”加强观测期的资料,对SSiB在中国西北典型干旱区荒漠戈壁下垫面上的使用性能进行了检验,并进行了植被覆盖变化的敏感性试验。模拟结果表明:在没有降水的情况下,SSiB在中国西北典型干旱区荒漠戈壁下垫面上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同时通过敏感性试验发现,模式对一些植被参数,如反照率、叶面积指数、粗糙度长度等相当敏感,因此要准确模拟陆面过程,必须保证这些参数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