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1.
基于3S的榆林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生态效应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遥感数据, 运用3S 技术及多种生态经济学方法测算不同土地利用/覆盖情景下的生 态服务价值, 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构造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指数和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度等 指标定量测评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生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1)榆林市1987、1999 和2002 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分别为237.58 亿元、173.43 亿元和283.69 亿元, 并存在区域差异。整个研 究期间(1987~2002 年), 南、北六县耕地生态服务价值比重不断缩减, 林地、草地生态服务价值比 重不断增加, 但北六县以林地增加为最, 南六县以草地增加为最, 且在1999 年后增速加剧。(2)除 土地利用变化外, 气候波动对榆林市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更不容忽视。(3)除榆阳、神木、米脂 外, 其余空间尺度的各区域在后一阶段( 1999~2002 年) 的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高于前一阶 段(1987~1999 年); 在前一阶段, 北六县土地类型间流转导致生态价值变化较南六县强烈; 而后一 阶段正好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22.
23.
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岩溶系统发展演化过程,并对其中分水岭消失现象进行了探讨。岩溶系统发育模拟中,假设裂隙段为光滑平板裂隙,裂隙中的水流处于平流状态,可以应用立方率描述水流在裂隙中的流动规律;碳酸盐岩裂隙的溶蚀过程可以通过溶蚀动力学的经验公式表示,即每个时间步长内,水流都处于稳定流状态。研究结果表明,岩溶系统溶蚀具有差异性,岩溶最为发育的部位位于潜水面附近,而且垂向的裂隙段比水平向的裂隙段发育更为强烈,深部岩溶系统发育缓慢,其裂隙张开度扩展率与潜水面附近的相差8200多倍。差异性溶蚀还造成潜水面附近形成优先水流通道,至分水岭从系统消失时,其强烈的汇水作用使几乎90%的流出量从此优先水流通道排出。分水岭消失时间受河间地块的范围和降雨量的影响,当河间地块的宽度增大至原来的5倍时,分水岭的存在时间几乎延长至原来的10倍,河间地块的范围愈大,分水岭越难以消失;降雨量增加对分水岭消失时间的影响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24.
海表层二氧化碳分压之时间序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总结了海表层二氧化碳分压(pCO2)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重点综述了时间序列研究在确定pCO2控制过程、揭示pCO2年际差异、监测气候事件对pCO2的影响及估算海—气二氧化碳(CO2)通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海表层pCO2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分为2类,一类是基于船舶调查,另一类是基于浮标的CO2自动测定.时间序列研究除了能够定性地记录和追踪一些特殊和偶然的物理和生物过程对pCO2的影响外,还能够定量地给出各种过程对pCO2变化的贡献,这对揭示海洋pCO2的控制机理有着重要意义.年际尺度的时间序列观测表明:人类活动已经造成了海表层pCO2的增加,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对海表层pCO2和海—气CO2通量有明显影响.另外,时间序列研究能够提高海—气CO2通量估算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5.
薛亮 《地理学报》2006,61(9):995-995
~~科学出版社2006年4-7月出版的地理学书目~~  相似文献   
26.
基于榆林市遥感影像、12个站点的气象数据及DEM,采用植被NPP模型和能量固定法获取1987年、1999年和2002年榆林市植被NPP价值量空间分布,并参照野外实地调查和测定样点进行订正,分析其时空差异及原因。研究表明:1)全市1987年植被NPP总价值是45.5亿元,1999年降至31.7亿元,2002年增至53.8亿元。各年份风沙草滩区植被NPP价值量低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坡度大的区域植被NPP价值量低于坡度小的区域。2)植被NPP的变化受降水量和辐射干燥度年际变化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的共同影响,榆林市降水和辐射干燥度年际变化显著,故植被NPP年际波动大。3)植树造林有效提高了北部风沙草滩区的植被NPP总价值;退耕还林还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NPP总价值的增加,但其保土等生态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7.
裂隙岩溶含水系统溢流泉演化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王云  于青春  薛亮  马浩 《中国岩溶》2010,29(4):378-384
本文利用非连续裂隙网络介质模型,耦合水动力条件和碳酸盐溶蚀动力条件,建立岩溶含水系统演化的数学模型,并用数值法进行模拟分析。在已建数值模型基础上,构造了两组实例模型(降水入渗补给的裂隙岩溶含水系统和河流补给的裂隙岩溶含水系统)来研究裂隙岩溶系统中溢流泉早期演化过程。模拟发现,裂隙岩溶含水系统演化过程中,裂隙不断被溶蚀拓宽,致使系统中潜水位不断下降,许多小泉被疏干;同时不同裂隙之间存在溶蚀差异,在潜水位及优势通道附近的裂隙溶蚀速度快,而其它位置则相对慢得多,差异溶蚀促使系统形成优势溶管,优势溶管逐渐袭夺水流,形成大泉。另外对比两模型发现,降水入渗为主要补给源的裂隙岩溶含水系统,泉管道从汇向源发育;而河流入渗为主要补给源的裂隙岩溶含水系统,泉管道则由源向汇发育。   相似文献   
28.
正从青海省西宁市向西800公里左右,即可到达柴达木盆地腹地。在这片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的盆地中,有一种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景观星罗棋布,这就是盐湖。青海省盐湖管理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柴达木盆地中分布着各种大小不同的地表卤水湖、半干涸盐湖和干涸盐湖共计33个,盐类沉积面积约3.2万平方公里,其中钾盐、钠盐、镁盐、锂、锶、芒硝等资源储量在全国数一数二。  相似文献   
29.
王昀琛  薛亮 《中国沙漠》2016,36(5):1481-1488
以西安市1998-2013年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构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权重,依据协调度模型定量评价二者关系,最后运用GM(1,1)模型预测未来趋势,以期为二者关系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1)二者间存在复杂时变非线性的动态耦合关系,即1997-2005年为发展初期,土地利用类型为勉强协调类土地利用滞后型,关系并不稳定且协调水平低;2006-2011年为发展中期,类型转换为初级、中级协调类土地利用滞后型,关系开始趋于稳定;自2012年后基本稳定在良好协调类生态环境滞后型,呈V型轨迹并向有序、稳定的协调关系发展。(2)1997-2012年二者评价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影响协调发展度的主要因素从生态环境逐渐演变为土地利用。因此,平衡二者发展速度,调控土地利用方式,对协调发展关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0.
马忠明  杜少平  薛亮 《中国沙漠》2013,33(5):1433-1439
为探明砂田土壤水、热状况乃至西瓜生长发育随覆砂年限的变化趋势,为提高中、老砂田的生产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选取了5~40年砂田为研究对象,对其砂层含土量、砂层厚度、土壤水热效应及西瓜生长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铺砂年限每增加一年,砂层含土量平均增加0.6%左右,砂层厚度减少0.12 cm左右;西瓜生育期内,10、15、20、30、40年砂田较5年砂田0~20 cm土层积温分别降低了47.68、117.28、122.49、206.56、320.06 ℃;1 m土层内土壤贮水量分别下降了11.74、33.15、39.31、51.99、57.3 mm,表现出新砂田与中砂田较老砂田的增温、保墒效果均随着土层的加深递减,且该趋势在西瓜生育前期较强,中后期逐渐减弱。西瓜生育期随着铺砂年限的延长而延长,土壤水、热状况及西瓜产量、品质、水分利用效率均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而逐渐降低,以30年砂田为对照,5、10、15、20年砂田西瓜产量分别增加了170.91%、85.06%、58.76%、46.83%;西瓜含糖量分别提高了1.7%、1.6%、1.3%和0.8%;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83.48%、35.18%、35.35%和31.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