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5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以晚清藏南地区地图编制的历史状况为纽带,重现当时的地图绘制者在藏南地区地图编制中存放的意图;梳理多种藏南地图的表达方式,探索晚清时期中国版图之中印边界在地图中表达的状况,以及对当时中国地图上藏南地名标注的影响,从历史的角度认清地图对于国家领土主权宣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对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的岩浆作用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和地球化学分析,在辉绿岩中获得138.7±1.0Ma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在流纹岩中获得了110.4±0.4Ma的谐和年龄,表明区内岩浆作用具有2期成因。地球化学研究认为,辉绿岩是地幔熔融的产物,花岗闪长岩为岩石圈地幔熔融的产物,而流纹岩显示2类不同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低Sr流纹岩为古老岩石圈地幔熔体经历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高Sr流纹岩具有埃达克岩的特征,为增厚下地壳熔融的产物。综合已有的研究,早白垩世岩浆作用在缝合带两侧均有展布,其中早期岩浆岩为班公湖-怒江洋双向俯冲的产物,末期岩浆岩是碰撞后俯冲洋壳前缘断离形成的。早白垩世班公湖-怒江洋经历了双向俯冲到大洋闭合的演化过程,并在早白垩世末期发生了俯冲洋壳的断离事件。同时,高Sr流纹岩的发现表明,早白垩世末期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地壳增厚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狮泉河地震台PET型重力仪2018~2020年的观测数据为依据,通过剔除观测环境干扰、观测系统干扰,对观测质量检验、自由空气和布格重力、M2波潮汐因子、R值检验进行了分析,得出M2波潮汐因子异常对周边300 km内M≥5级,300~350 km范围内M≥5.5级地震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藏高原农业界限温度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军  胡军  索朗欧珠 《地理学报》2005,60(2):289-298
根据西藏1971~2000年≥0℃、10℃界限温度资料,建立了小网格推算模式,应用GIS推算出500m×500m网格点上的农业界限温度值,分析了界限温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趋势变化、年代际变化和气候异常。结果表明:界限温度持续日数及积温总的分布趋势自东南向西北减小,并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纬度的增大而减小。过去30年,西藏大部分站点≥0℃表现为初日提早、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延长、积温增加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各站点≥0℃积温偏少,持续日数较短;主要农区≥10℃积温呈逐年代增加趋势,90年代热量最充足。前20年西藏各站点≥0℃的积温未出现过异常偏高年,90年代后期大部分站点发生了异常偏高年。  相似文献   
15.
利用西藏日喀则、那曲1993年7月至1994年4月近地面层梯度观测资料,采用近地面层相似理论方法,计算了观测期间地面粗糙度、平均曳力系数、平均动量通量、平均感热通量和平均湍流系数,讨论了它们与稳定度的关系,给出了日变化个例。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藏南柯月铅锌多金属矿床主要矿物的标型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在详细野外及室内工作基础上对柯月铅锌多金属矿床进行了矿物电子探针和S-Pb同位素测定。柯月铅锌多金属矿床硫化物种类较多,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硫化物伴随的Cu、Ag含量较高。闪锌矿具有层控矿床特征,方铅矿及黄铁矿的标型特征表明其与沉积改造作用相关,同时也受到了岩浆及火山作用的影响。S同位素δ34SCDT为4.9‰~11.2‰,与日当组地层S源范围相近,Pb同位素显示206Pb/204Pb比值为18.53~19.78,平均为19.589;207Pb/204Pb比值为15.674~15.939,平均为15.848;208Pb/204Pb比值为38.618~40.559,平均为40.155,与附近扎西康矿床的Pb同位素呈线性排列且放射性成因Pb较高,模式年龄均为负值,落入了北喜马拉雅和高喜马拉雅变质结晶岩系的印度地盾端元内,指示来源于上地壳。综上认为柯月铅锌多金属矿床具有沉积改造型矿床的特征;日当组地层及围岩对成矿提供矿源初始物质并且与扎西康特大型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相似。   相似文献   
17.
2021年11月30日西藏双湖MS 5.8地震发生在多玛—尼玛断裂附近,震源机制解显示为拉张型破裂,与羌塘块体的主要变形特征一致。本文对此次地震的构造背景、震源参数、序列特征和震前异常特征及周边强震危险性进行分析总结。由余震活动特征和b值、h值等分析可知,此次地震为主震—余震型序列,且余震衰减速度较快。通过对震前异常的梳理总结,发现在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区域存在地震发生率指数高值异常、调制比高值异常和Wq值高值异常。这些基于小震目录计算的多种地震学参数可为地震监测能力较低地区的中强地震预测提供一些依据。通过对双湖MS 5.8地震的总结,以期为西藏西部监测能力较低地区的强震中短期预报积累震例资料,并为今后西藏地区地震台网更好地服务于地震预测预报提供合理的规划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1975年地形图、1976~2016年Landsat (MSS\TM\ETM\OLI-TIRS)卫星遥感数据以及流域周围的气象资料分析湖面面积和流域周围冰川变化,并探讨了湖泊面积变化的可能影响气象原因。结果表明:1975~2016年间色林错、错鄂和班戈错湖面面积变化趋势有所不同。这一段时间内色林错湖面面积一直处于增长态势,面积增长为757.35km2,增长幅度为46.7%,增长速率为475.2km2/10a;而错鄂湖面面积在这一段时间内有增有减,但面积增量较小,总体保持稳定,面积增长为3.07km2,增长幅度为1.17%;班戈错湖面在这一段时间内面积略有波动,呈增长趋势,增长为49.75km2,增长速率为19.71km2/10a。从空间动态分布来看,色林错扩大较明显的区域为该湖的北部,班戈错扩大明显区域在东北部。色林错流域,近50a降水量年际变化波动较大,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a增加13.72mm。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升高0.37℃。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以气温偏低为主,进入21世纪后,气温快速升温。1986~2016年间色林错流域冰川面积呈现出退缩、减少状态,总共减少了50.16km2,冰川面积变化率为7.57%。综合分析表明,色林错流域湖泊面积变化与气温和降水都有关,同时反映出该区域气温升高使得冰川融水量增加对湖泊补给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According to the boundary layer observations of three stations (Garze, Damxung and Qamdu) and relevant earth satellite, radiosonde and surface observations during the intensive observational period (IOP) of the second Tibetan (Qinghai-Xizang) Plateau Experiment of atmospheric science (TIPEX), the land-air physical process and dynamic model on the Tibetan Plateau we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in this study.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boundary layer and the rules of turbulent motion on the plateau were illustra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tributions of wind speed and direction with mutiple-layer structure and deep convective mixed layer on the plateau, the strong buoyancy effect in turbulent motion on the plateau on which the air density is obviously smaller than on the plain, and the Ekman spiral and its dynamic pump effect of the plateau deep boundary layer have been found. The local static distribution of water vapor and the horizontal advection of water vapor in the plateau boundary layer were studied. The abnomal thermodynamic structure on the plateau surface and boundary layer, including the plateau strong radiation phenomenon and strong heating sour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ddle plateau, was also analyzed. The authors synthesized the above dynamic and thermodynamic structures of both surface and boundary layers on the plateau and posed the comprehensive physical model of the turbulence and convective mixture mechanism on the plateau boundary lay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movement for convective cloud cluster over the plateau influencing floods in the Yangtze River area of China were studied. The conceptual model of dynamic and thermodynamic structures of turbulent motion and convective plume related to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pop-corn-like" cloud system is given as well.  相似文献   
20.
尼洋河流域地处雅鲁藏布江大断裂的北盘,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和危害程度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调查成果,分析了尼洋河流域主要地质灾害形成及发育的特点,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以图为防灾减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