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0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81.
公交出行对保障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安徽省芜湖市区为研究区域,从频率分异的视角出发研究老年人公交活动空间,利用公交刷卡数据,对比分析日常与偶发活动空间的分布特征,并进一步借助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探讨建成环境对其影响机制的差异。研究发现:① 老年人日常和偶发公交活动空间呈现出相似的圈层式空间分布特征,但偶发活动的圈层结构层次相对更加明显;② 日常与偶发活动空间的影响机制存在差异,建成环境在不同空间的影响强度和方向存在明显不同,尤其表现在城市外围空间。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解读老年人活动空间的结构层次,并为面向不同城市空间、不同类型设施的系统性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2.
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身体活动的影响研究进展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城市建成环境与身体活动关系是城市系统人地关系在健康领域的一种现实表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乎城市公共健康的发展与管理水平,是健康地理学新近研究热点。论文基于地理学空间视角,从空间组织、空间格局、空间功能3个维度论述了国内外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身体活动影响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国外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① 理论与方法上,社会生态理论应用最为广泛,不断被修正和拓展。而基于移动-活动行为理论的建成环境与身体活动关系研究日益成为新视角。同时,一些复杂计量回归模型、空间回归模型得到较多应用。② 实证研究上,重点关注城市建成环境空间组织、空间格局、空间功能一系列特性对不同人群身体活动水平、类型的影响。空间组织上主要集中在交通组织、绿地网络等组织类型,以及可达性、连通性等空间联系的影响研究。空间格局上强调能级差异下建成环境要素集聚多寡,空间外部几何形态表征、指示对身体活动产生的相应影响研究。空间功能上多探究混合性、单一功能构成和主客观功能品质的影响研究。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地理学、城市规划学、体育学等领域,尚处于初步介绍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少量实证研究阶段,缺少基于本土的理论提升及典型案例研究。最后,论文从理论、方法、实证上探讨地理学视角下未来研究重点:基于“天人合一”理念的理论提升;基于多源数据融合和时空计量的研究新方法;基于虚实交互空间和本土语境下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83.
张姗琪  甄峰  秦萧  唐佳 《地理研究》2020,39(7):1580-1591
科学准确地感知社区居民参与现状、诊断存在问题,及时广泛地了解社区居民需求与诉求,对于提升新形势下社区居民参与城市社区规划的能力与水平意义重大。借助网络和移动设备等技术手段,采取以人为主体的参与式感知方式获取数据,可实时感知和分析居民的情感、行为和所处的环境,进而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的广泛性和时效性。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对面向城市社区规划的参与式感知与计算尚缺乏系统深入的机理探索和方法研究。本文针对中国城市社区规划的实际需求,构建了面向城市社区规划的参与式感知与计算概念模型,提出实现参与式感知与计算的技术框架,并探讨其中涉及的具体技术研究内容。本研究将深化面向城市社区的参与式感知与计算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为城市社区规划的公众参与和科学评估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84.
孙鸿鹄  甄峰 《地理科学》2019,39(5):788-796
基于居民活动视角解读城市雾霾灾害韧性潜在的人地关系内涵,以南京市主城区进行韧性评估的实证分析,提出针对性韧性提升策略。结果表明:主城区雾霾灾害韧性整体处于处于低水平,现状建成环境适应性效果有限。居民活动扰动性、建成环境适应性分别呈现冷热“多核”圈层集聚、“带状”集聚的空间特征,两者匹配失衡导致霾灾害韧性的空间分异不显著且大部分地区水平较低。居民活动扰动性主要受雾霾严重性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建成环境适应性受生态减霾性、设施避霾性影响均较大,雾霾灾害韧性则更受居民活动扰动性影响。雾霾灾害韧性的建设应针对性地提升建成环境适应性或降低居民活动扰动性,并注重两者在空间优化措施上的匹配。  相似文献   
85.
基于Google earth的城市人口密度研究——以广东清远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引入Google Earth软件,讨论了一种快速、免费、便捷的研究城市人口密度的方法,该思路与方法在缺乏基础资料(如城市地形图、研究区域人口等数据)时能够作为一种有效的分析手段。文中通过获取各类地物信息,将土地利用、道路、建筑物等因素与人口密度建立起对应关系,绘制出研究区域的人口密度分布图,并对人口密度进行分析。此外,根据城市人口分布现状,提出人口引导控制区概念,为城市规划建设、环境保护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6.
创新地理学——一门新兴的地理学分支学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核心,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地理学正受着来自学科自身的来自实践需要的双重挑战,以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该如何适应这一变化并作出创造性选择呢?文章用唯物辨证法的观点,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索,并适时地提出了创新地理学这一新概念,阐述了创新地理学的产生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对象及其内容。  相似文献   
87.
智慧社会下的城市地理学研究——基于居民活动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波  卢佩莹  甄峰 《地理研究》2018,37(10):2075-2086
智慧社会下,信息通信技术已经渗透到居民日常生活中各个方面的网络/实体活动经历,是理解智慧社会发展的核心。同时,虚拟—实体空间关系、网络—实体活动关系及其对城市地域空间重构与演化的影响一直得到城市地理学者的广泛关注。在综述已有居民活动时空间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智慧社会下居民网络—实体活动的关系已经超越简单的替代—促进二元关系,而承载网络与实体活动的虚拟与实体空间也相互交织影响,挑战对实体空间中地方与移动性的理解,并重构虚拟空间中的秩序和规律,丰富智慧社会下城市地理学的研究问题。超越技术决定论与基于技术决定论的虚实空间二元论的讨论范畴,更能反映城市地理学在智慧社会发展话语体系中的地位。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同时经历着快速的信息化与城镇化,对居民网络/实体活动组织及虚拟—实体空间关系的研究不仅提供了新的案例与理论贡献,而且为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88.
基于新浪微博数据,通过文本挖掘、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从倡议关注与倡议响应两个角度分析"一带一路"倡议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倡议关注在省域尺度上呈现"一区两带"的空间格局,在城市尺度上倾斜于东部沿海及中西部城市,尤其是倡议节点和区域性的中心城市,且关注度总体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2)倡议响应在省域尺度上表现出自西向东梯度减弱趋势,在城市尺度上呈现"两横三纵"的空间格局,与城市化战略格局一致,且城市群核心城市响应积极;(3)倡议关注与响应的匹配程度以陇海铁路为分界表现出区域性特征,沿线及东部沿海的部分城市关注高于响应,而铁路以北的部分城市响应高于关注。结合研究结果,讨论并提出了加强边缘城市参与积极性、优化倡议引导空间结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9.
唐佳  甄峰  秦萧 《地理研究》2018,37(9):1789-1801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与区域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和高速铁路正加速影响居民的行为活动,传统的活动空间已发生转型,而以高流动性为基本特点的信息时代高铁走廊区域活动空间逐渐形成。这一背景下,活动空间研究亟需立足信息与交通技术前沿,探究新时期活动空间的基本形态与研究范式。通过构建信息时代高铁走廊区域活动空间的概念模型,分析了活动空间的构成与形成机理,并从空间性质、尺度、形态、结构等方面提炼了活动空间的新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新时期活动空间的研究框架,即构建以流动空间为基本的理论出发点,利用多元数据融合、集成分析的创新方法探索居民行为活动与区域空间要素的相互作用、影响机制及其空间效应的研究框架。这对于活动空间研究体系的丰富和深化、实证研究的开展以及高铁走廊区域的统筹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0.
西方情绪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情绪地理越来越成为人文地理研究的重要领域,从地理视角开展情绪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场所空间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推动人本化的地理研究。文章首先回顾了西方情绪地理学发展的历程,并总结为初步探索阶段(1950年代~2000年)、快速发展阶段(2000~2009年)和多元化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等三个阶段的发展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场所空间的情绪特征、情绪空间格局的作用机制、情绪的空间分布与可视化研究等方面对西方情绪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阐述。文章进一步指出,目前以西方为主导的情绪地理学研究体系已初步建立,情绪地理学研究呈现出研究视角的创新性、研究技术的多样性和研究内容的跨学科特征。相比西方国家,我国情绪地理学研究才刚刚起步,迫切需要从多学科视角开展研究,结合不同的情绪数据,重点探索情绪与建成环境互动耦合关系,进而为城市空间功能提升和内涵丰富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