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85篇
测绘学   47篇
大气科学   57篇
地球物理   48篇
地质学   190篇
海洋学   49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琼东南盆地北礁凹陷中中新统丘形反射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成因却争议较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覆盖整个盆地高测网密度的二维地震、深浅水钻井和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分析了中新世北礁凹陷在盆地中的沉积背景和古地形以及古地形对底流的影响。研究表明,中新世北礁凹陷处于半深海的沉积环境,其古地形为近互相对称的漏斗状(中间窄,两端宽),这样的古地形对底流的流速有加速作用,使晚中新世早期(11.6 Ma)底流流速增大,从而底蚀北礁凹陷中中新统梅山组地层形成底流水道和丘(残丘),且古地形(对称漏斗)越窄处底流水道和丘的规模越大。首次在北礁凹陷发现中中新世漏斗状古地形对丘和水道的分布有控制作用,且对具有漏斗状古地形的其他凹陷丘形(状)反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李斌  陈井胜  刘淼  杨帆  李伟  吴振  陈敏华  武昌胜 《地质通报》2018,37(9):1671-1681
以赤峰地区铭山复式岩体、尖山子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研究,确定了其形成时代,探讨了岩石成因和岩浆源区性质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LA-ICP-MS锆石~(206)Pb/~(238)U测年结果表明,铭山复式岩体中灰白色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尖山子岩体中浅肉红色细粒正长花岗岩分别形成于284.4±7.9Ma、294.7±8.5Ma,为早二叠世。根据地质体间接触关系可知,铭山复式岩体中的二长花岗岩岩体和尖山子岩体均为复式岩体,有待进一步解体。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SiO_2含量较高,K_2O+Na_2O含量较高,A/CNK1,属于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细粒正长花岗岩Al_2O_3含量为14.32%~15.14%,Na_2O/K_2O=0.71~0.99,A/CNK=1.17~1.20,在标准矿物中出现刚玉分子。二者微量元素特征相似,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具Sr、P、Ti的负异常,表现出岛弧岩浆岩类特征。结合岩石地球化学、区域地质特征,认为赤峰地区早二叠世岩体形成于岛弧/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其形成与古亚洲洋向南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13.
刘淼  陈井胜  孙守亮  李斌  杨帆  张涛  汪岩  吴振 《地质通报》2018,37(9):1755-1759
为揭示北票(金-羊)盆地内北票组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体系分布规律,应用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理论和方法,综合利用野外露头、剖面等资料,建立了北票(金-羊)盆地北票组的层序地层格架,确定研究区的沉积相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北票(金-羊)盆地北票组可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其内部可进一步划分为7个准层序组。在层序内识别出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湖泊3个沉积相。明确了沉积相的分布规律,向上形成由冲积扇到辫状河三角洲,再到湖相,最后是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体系;平面上呈近北西—南东向展布的沉积体系,整体构成2个水进、水退的沉积体系。古地貌影响了底部冲积扇相沉积物的沉积特征。气候不仅影响了沉积物类型,且和湖平面变化共同控制了沉积物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WRF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模拟飑线的低层温度偏差问题,选取2009年6月14日发生在江苏省北部的一次飑线个例进行分析。通过WRF模式对此次飑线过程的模拟发现,WRF模式模拟的低层日最高气温滞后实际观测2~3 h,且模拟的傍晚低层气温的降温幅度低于实际观测2~3℃。对比试验证实,通过改变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可以减弱边界层与自由大气的温度交换,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模拟结果,即模拟的飑线强度和低层温度均与实际观测更加相近;在不改变边界层方案的情况下,将地面自动加密观测站数据加入模拟中也可起到相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沿海管角螺4个自然群体形态差异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采用7个形态性状对中国北海、温州、湛江、连云港4个管角螺自然群体的形态变异进行分析研究.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北海群体与湛江群体形态最为接近,而温州群体与连云港群体形态差异较大.主成分分析构建了4个主成分,其贡献率:主成分1为42.74%,主成分2为18.23%,主成分3为15.83%,主成分4为11.83%,累计贡献率为88.63%.建立了4个管角螺群体的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P_1为81.3%~95.6%,判别准确率P_2为75.0%~93.3%,综合判别率为87.3%.3种多元分析结果均认为,4个群体在形态上有一定程度的差异,与地理分布、环境、气候、生物饵料等因子有关,但差异尚未达到亚种水平.  相似文献   
16.
从随机动力系统角度,在厘米级的岩性变化尺度上,定量分析了鄂东二叠系大隆组顶部和三叠系大冶组底部的沉积行为及动力学特征.多种统计学方法研究表明:二叠系大隆组顶部的沉积过程为稳定的Markov过程,地层相关性弱,岩性变化处于随机状态;三叠系大冶组底部的沉积过程为非稳定的Markov过程,地层相关性渐强,岩性变化处于有序状态.在沉积旋回的跃迁方式上,前者表现为混沌,后者则具有周期特征.两者的沉积过程虽连续,动力学性质却截然不同.故古-中生代之交的这一沉积界线也是一个动力学意义上的突变界线,是地质环境经连续变化达到临界状态后发生突变的一种沉积响应.  相似文献   
17.
王厚广  李斌 《山东气象》1996,16(2):33-35
青岛市天气预报业务流程王厚广,李斌(青岛市气象台.266003)近十年来,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传统的天气预报业务流程有了很大的改进。青岛市气象局在设计建设新的天气预报业务流程过程中,面对无小型、中型、大型机,只有微机的现实...  相似文献   
18.
19.
李斌 《探矿工程》2007,34(11):49-50
介绍了偏心跟管成孔施工技术在破碎地层边坡的预应力锚固处理中的应用,该技术的成功运用,保证了复杂地层中的锚索施工质量,加快了施工进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李斌  宇彤 《地下水》2007,29(6):106-108
在分析堤防具体特点的基础上,阐明了大堤渗漏的机理及影响堤防渗漏的因素,并据此从工程施工、工程管理及抢护措施三方面提出了抢护措施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