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50篇
海洋学   16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16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01.
用GIS方法和既有的考古资料研究了嵩山南麓颖河上游和双洎河上游龙山晚期和夏商期聚落的时空特征。受距今4000年前降温事件影响,嵩山南麓地区的史前聚落在夏商期对地貌的选择与龙山晚期有显著差异,而且两个时期聚落的R-S分布也从多要素竞争型向单因素支配型转变;对聚落在龙山晚期和夏商期的域面进行的泰森分析表明,环境变迁对聚落域变化幅度的影响在颍河上游大于双洎河上游。根据影响聚落分布的自然和文化因子,文章认为龙山晚期的聚落空间结构演化表现为文化选择型模式,反映了人本主义的规划法则,而夏代早期的聚落结构则表现出环境选择型的某些特征。基于此演化序列,文章最后归纳了气候转折期史前聚落演化的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102.
王乃樑先生对中国地貌学发展的主要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莫多闻  夏正楷  朱诚 《地理学报》2016,71(11):2037-2048
王乃樑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地貌学家。20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先后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任教。他对中国黄土高原、华北、东北、西北、四川、湖北和广西等广大地区进行了地貌和新生代沉积研究,在新生代沉积与地貌演化历史、新构造活动与构造地貌学、地貌学与沉积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成果。在地貌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国内外学术交流诸方面,为中国地貌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03.
浙江方岩丹霞地貌类型及其空间组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浙江方岩突出的丹霞地貌类型有围谷、方山、峰丛、石柱和凹槽等,它们的空间组合沿着北西-南东方向有规律的排列:西北部五峰书院一带的凹槽和岩穴发育典型,中部鸡鸣峰、桃花峰等处分布有大量的新鲜崩积石,东南部石鼓寮的石鼓、石柱尤为突出,在峰丛与平原交汇的东、南和西三侧被围谷所环绕.这种组合体现了随着构造隆升,在以外力作用为主的不断"雕塑"下,丹霞地貌的发育一般经历了差异风化、重力崩塌、流水侵蚀搬运,完成地貌循环侵蚀的过程,期间孕育了绚丽多姿的丹霞地貌,它们主要发育于早白垩世晚期的方岩组(K1f)冲积扇-扇前辫状河相岩层中.其中,岩性的差异风化规律和辫状河相沉积的特点,可以通过对三个样点的实验数据分析加以证实.方岩丹霞地貌是在我国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地貌区中"青年期"类型的突出代表,符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中具有突出、普遍的美学和科学价值的理由.  相似文献   
104.
长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以来环境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搜集的泥炭、贝壳砂堤、埋藏古树的测年数据,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点的测年资料以及海拔高程等的分析表明: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与生态环境变迁有密切关系,表现出人类活动对环境变迁的适应。马家浜时期气候潮湿,地面水域扩大,房屋大多以干栏式为主,而且遗址大多分布在山坡和湖汊岸边稍高的岗地、土墩上;崧泽文化期湖泊沼泽比较多,遗址多建于河湖间高爽处;良渚文化时期泥炭埋藏点的分布较马家浜与崧泽文化时期少,而且距离湖泊较远,表明当时地理环境有所好转,适宜人类生活的空间变得更为宽广,遗址的分布开始分散。对古遗址高程以及埋藏古树、泥炭^14C年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高程与地面水域扩张和缩小状况相一致。同时,研究结果也表明影响人们居住地高低的因素较多,先人们的“择高而居”在某种程度上也只是部分地防止海水倒灌及台风和洪水灾害的侵害而采取的一种解决手段,而不是全部,如良渚文化时期部分高遗址点是出于宗教因素。  相似文献   
105.
盐城地区东汉至明代古水井变化与海面波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考古界提供的盐城市建军中路东汉至明代古水井清理资料,从环境考古学角度探讨了盐城地区自东汉至明朝的海面变化规律。盐城市建军中路清理的这批古水井自东汉至明朝在时间序列上衔接清楚,井底高程的变化反映了海面波动情况。研究表明,盐城地区自东汉至明代海面变化总的趋势是上升的,但存在200年尺度的升降波动,期间有4次峰值和3次谷值:秦汉时期(2kaBP)、中唐(1.3kaBP)、南宋(0.9kaBP)和明代(0.4kaBP)为高海面;南北朝(1.6kaBP)、晚唐(1.1kaBP)和元代(0.5kaBP)为低海面,海面波动幅度在1m左右。  相似文献   
106.
山东沂沭河流域2000BC前后古文化兴衰的环境考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华中  朱诚  曹光杰 《地理学报》2006,61(3):255-261
龙山文化早、中期 (2600BC~2300BC),沂沭河流域气候暖湿,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十分发达,社会全面繁荣,聚落遗址的数量得到了极大的扩展。2260BC前后开始的降温,对龙山文化中、晚期 (2300BC~2000BC) 的面貌造成了显著影响。气温下降,使得水稻产量大幅度下降甚至绝产,加剧了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随之而来的便是人口的大量减少和文化面貌的改变。2000BC前后龙山文化被较为落后古朴的岳石文化所取代。  相似文献   
107.
Importance has been attached to the research of the impact of Holocene environmental change on the origins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human survival at home and abroad by the academic circles (Bevan and Rooseveit, 2003; Binford, 1997; Xia et al., 2003; Zhu…  相似文献   
108.
重庆中坝遗址地层Na- Ca 元素含量 揭示的制盐业兴衰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中坝和玉溪遗址考古断代和AMS14C 测年基础上, 根据对中坝遗址201 个地层样品ICP 等离子发射光谱的Na、Ca、Mg 元素测定及玉溪遗址47 个地层样品的Na、Ca 元素测 定, 发现中坝制盐遗址地层中存在明显的Na、Ca 元素含量反向相关期有35 处之多, 即: 当Ca 元素为峰值时, Na 元素为谷值, 反之亦然。其中, Ca 元素为峰值、Na 元素为谷值的反向相关期有21 次, 揭示出中坝遗址近5 ka 来制盐业有过近21 个兴盛期。另有14 个Na 元素为 峰值、Ca 元素为谷值的反向相关期, 揭示中坝遗址近5 ka 来制盐业也有过近14 个衰落期。考古发掘得出的“中坝制盐业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夏商发展、西周至汉代为鼎盛期、唐宋时代维持稳定发展、宋以后由于海盐进入川江地区导致中坝制盐业逐渐衰落、但20 世纪70-80 年代仍有生产”的结论证明本文Na、Ca 元素含量反向相关性得出的研究结果是正确的。以上研究结果表明, 中坝制盐遗址中Na、Ca 元素含量有明显的反向相关规律, 这一规律可以用于揭示盐业遗址的制盐业兴衰过程历史。  相似文献   
109.
分析宁镇及宜溧地区中晚全新世典型剖面的地层划分与特征,采用R-Q型因子分析方法估算气候变化值,揭示5700a B.P.前后发生在本区的干燥降温异常气候突变事件。气候曲线与沉积相序列的对比分析表明,宝华山浅棕黄色砂土夹角砾层洪-坡积相是该突变事件背景下的产物,且该突变事件还具有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的征候,林峰桥同期淤泥质层中Fe3+/Fe2+比和粘土百分含量异常值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论断。  相似文献   
110.
安徽省新石器早期遗址有淮北的小山口和江南的沟汀,该时期淮河流域的聚落多于长江流域。新石器中期,考古发掘的野生动物骨骼和孢粉分析表明聚落周围是一个河湖密布、森林草原并存的生态环境。新石器晚期,古人已能分辨土壤的优劣并很可能会利用环境条件改善土壤的不良特性;蒙城尉迟寺遗址的剖面分析表明,环境只是古聚落分布和数量变化的基础因素,生产力的因素也在起作用,因为长时间的持续降温和夏初的大洪水侵袭。夏商周时期全省聚落总数增加,但淮北平原因为长时间的持续降温和夏初的大洪水侵袭,聚落大规模缩减。皖中和皖南的丘陵山地地貌使那里所受洪灾较轻,灾后这些地区因热量条件好使聚落迅速发展起来。新聚落大多建在利于农业生产、能躲避洪水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