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75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圈闭有不连续、非流动和非混溶气体的含水层,被称为准饱和含水层。圈闭气体的存在会降低含水层的渗透性能,但准饱和渗透系数、圈闭气体饱和度和驱替速率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被理解。本文通过室内砂性介质的驱替试验开展了圈闭气体饱和度、准饱和渗透系数和驱替速率三者相互关系的研究。研究表明,虽然总体上圈闭气体饱和度随驱替速率的增大而减小,但是在高驱替速率和低驱替速率分别出现了圈闭气体饱和度不随驱替速率变化的等值区间,该“台阶”型曲线可以采用与van Genuchten曲线类似的数学模型来表征,而砂性介质的准饱和渗透系数与圈闭气体饱和度之间呈简单的线性负相关关系。这两个经验模型说明可以用驱替速率定量估算准饱和渗透系数,该关系为利用驱替速率估算准饱和渗透系数提供了理论依据。上述准饱和水力学性质为深入理解准饱和地下水水流提供了依据。另外,驱替速率与圈闭气体饱和度的关系还表明,实验室测量完全饱和渗透系数时,应以大于初始毛细上升速率的速率进行饱和,以避免介质中的空气被水圈闭。  相似文献   
82.
阿达滩沟脑铜多金属矿床位于祁漫塔格-都兰华力西期铁、钴、铜、铅、锌、锡、硅灰石Ⅲ级成矿带.矿区内发现5条铜铅锌矿化带,共包含7条矿(化)体,为铜矿体及铅锌矿体.矿体主要受断裂构造的控制,具有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硅化、碳酸盐化等蚀变.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的分析研究,探讨了成矿控制因素及其对该区域找矿勘查的意义.  相似文献   
83.
以浙西北地区1∶20万Cu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例,通过含量排列法对由分形求和法所圈定的地球化学异常区进行了内部结构分析,认为无标度区掩盖了异常场的内部结构。借鉴前人提出的含量排列法,将异常区数据从小到大按顺序等间距自然排列,并用三段直线(L1、L2、L3)进行拟合,L1为一级异常,L2、L3被归入二级异常。结果发现,一级弱异常基本不含矿,但仍有个别矿点落入该区;二级异常近似代表了矿致异常,与区域断裂、岩浆活动中心在空间上具有更显著的相关性,从中强调了岩浆源区、构造背景转换和断裂交汇的控矿意义,由此圈定出了一些重点异常作为下一步成矿预测工作的首选靶区。  相似文献   
84.
二维地震观测系统用于表示激发点、接收点和地下反射点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观测系统参数的优劣决定着地震采集资料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后续的处理解释结果和精度。基于地震观测系统设计、参数选择基本理论和原则,讨论和总结了如何合理设计海上二维地震观测系统。  相似文献   
85.
86.
贵州省六盘水地区是茅口组的命名地区,研究发现该地区的茅口组岩相分异明显、顶部可能存在缺失,基于简单岩性及生物组合的划分标志已无法支撑对其进行内部划分对比、沉积环境研究、地质找矿等需求。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综合运用区域地质调查、剖面测量、岩矿薄片分析、碳酸盐岩微相划分对比等手段,识别出该区茅口组存在5种碳酸盐岩微相类型,进而将该区茅口中晚期的沉积相划分为:半局限台地相、台沟相、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砂质浅滩相等4种亚相。六盘水地区二叠纪茅口中晚期古地理格局由南西侧“台沟”与北东侧“台地”组成。这一认识为研究六盘水及邻区茅口中晚期茅口组划分、古地理以及锰矿找矿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7.
贵州梵净山群沉积时代——来自原位锆石U-Pb测年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梵净山地区地层出露完整,构造关系清楚,是研究江南造山带西南段构造演化的理想地区。该区区域角度不整合面之下地层称为梵净山群,分为7个岩性组,中部出现大量火山岩,形成一个完整的盆地沉积记录。对该区梵净山群地层中的火山碎屑岩夹层及细碎屑岩中的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测年工作,结果显示,两件火山碎屑岩锆石平均U-Pb年龄分别为832 Ma(铜厂组)和851 Ma(余家沟组);另外两件余家沟组细碎屑岩中锆石原位U-Pb测年结果比较接近,平均年龄分别为845 Ma和849 Ma。结合前人数据可以比较精确限定梵净山群的沉积时限在855~815 Ma之间。该时段的上限精确限定了武陵/四堡运动界面的时限,为江南造山带不同部位地质事件的合理对比、了解江南造山带地质事件的时空迁移规律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8.
亚洲夏季风影响着亚洲大陆数十亿人口.半个世纪以来,亚洲夏季风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但一些科学问题依然有待深入探索.这其中包括轨道时间尺度的两个难题:(1)中国黄土的磁化率序列显示亚洲夏季风变化以冰期-间冰期~100kyr周期为主,而中国石笋氧同位素(δ18O)序列则以~20kyr岁差周期为主,两者主导周期的差异成为了悬而未决的"中国的100kyr周期问题";(2)亚洲大陆石笋δ18O序列与许多海洋沉积记录在岁差波段上的显著相位差异,是争议已久的"海-陆岁差相位的困惑".应当如何解答这些难题呢?首先,伴随着轨道尺度数值模拟的不断发展,岁差波段上降水量和风场变化在亚洲夏季风广大区域中的不均匀性及其区域模态差异逐渐明朗,不同气候记录的分歧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只是这种降水和风场空间不均一性的体现.其次,不同记录载体有其固有的优势和局限,而此间差异则部分反映了这些局限性.总体而言,亚洲夏季风的黄土、海洋和石笋记录之间并不存在相互否定的关系,而是具有互补性;它们各自刻画了亚洲夏季风动力学系统的不同方面.因此,从整体季风系统的视角审视这些记录,能够基本解释亚洲季风的"中国的100kyr周期问题"和"海-陆岁差相位的困惑"这两个科学难题.  相似文献   
89.
北京平原晚第四纪堆积期与史前大洪水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北京平原地区东方广场剖面和小红门剖面第四纪地层、年代学、环境变迁、沉积相及孢粉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发现,从大约0.1MaB.P.-22000aB.P.,北京平原地区形成以砂砾石沉积为主的洪积扇,此后开始进入北京平原形成时期。22000-12000aB.P.,气候干冷,永定河水量减少,平原沉积速率较低。进入冰后期以来,气候逐渐温暖湿润,永定河水量增加,山区风化物质被搬运至北京平原堆积下来。沉积以天然堤相,决口扇相为主,沉积速率大增。8000-4000aB.P.,沉积速率达到最大,出现晚第四纪堆积期,同时洪水频繁,恰好与传说中的史前大洪水时期相当。3000aB.P.以后,气候向干冷转化,永定河水量减少,人类生产力提高,抵御洪水能力增强,洪水给人类造成的威胁相对降低。  相似文献   
90.
Drought has become a problem that is universally faced by global terrestrial ecosystems. Northeast China is located in a region sensitive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s, and one of the main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s in Northeast China is manifested as drought in growing seasons.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law of the water use efficiency(WUE) of the main natural vegetation(i.e., cold-temperate coniferous forests, temperate pine-broad-leaved mixed forests, warm-temperate 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s, and grasslands) in Northeast China based on public MODIS data products, including MCD12 Q1, MOD15 A2 H, MOD16 A2, and MOD17 A3 H,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2002 to 2013. The influence of drought events on the WUE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and their response to drought events are also investigated. The study findings are as follows:(1) drought in Northeast China frequently occurs in the regions stretching from 114.55°E to 120.90°E, and the percentage of drought area among the forests is lower than that among the grasslands during these years;(2) the annual average WUE of the natural vegetation ranges from 0.82 to 1.08 C/kg~(-1) H_2O, and the WUE of forests(0.82 to 1.08 C/kg~(-1) H_2O) is universally higher than that of grasslands(0.84 to 0.99 C/kg~(-1) H_2O);(3) in 2008, the regions where the WUE in drought conditions is higher than that in normal water conditions account for 86.11% of the study area, and a significant linear positive correlation is found between the WUE in drought conditions and the WUE in normal water conditions, whereas the degree of drought does not influence the WUE of the natural vegetation in an obviously linear manner; and(4) the WUE for the cold-temperate coniferous forests and temperate pine-broad-leaved mixed forests with a high ET or low NPP is more likely to rise in drought conditions; the WUE for the grasslands with a low Evapotranspiration(ET), 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 and Leaf Area Index(LAI) is more likely to rise in drought conditions; and the ET, NPP, and LAI have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WUE for the warm-temperate 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s in drought conditions.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drought on natural eco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