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1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83篇
测绘学   54篇
大气科学   58篇
地球物理   75篇
地质学   267篇
海洋学   48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运用空间自相关指数、平均增长指数和空间变差函数,分析吉林省新型城镇化格局的空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离散特征明显,热点区相对稳定,中部长吉地区是热点,东西两端始终是冷点或次冷点的低值簇;新型城镇化增长的空间自相关性突出,热点区跃迁幅度不大,1995-2003年呈团块状聚集于吉林省西部地区,2003-2012年呈现“双组团”结构;新型城镇化格局演化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和延续性,空间自组织性增强,均质度有所提高,“中高周低”的极化现象愈发显著,大城市的辐射涓滴作用减弱。最后,从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区域战略政策和经济产业基础探讨新型城镇化格局演化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92.
松辽盆地北部湖盆萎缩期层序结构与沉积充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萎缩期是陆相湖盆演化的重要阶段,但和断陷期、坳陷期相比,对湖泊萎缩期的沉积充填和层序构成的认识非常不足,研究也非常薄弱。松辽盆地的四方台期和明水期是典型的湖盆萎缩期,对其沉积充填和层序构成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学术界和工业界对这一重要阶段的认识和促进油气勘探。将四方台组、明水组划分为一个超层序,六个三级层序。对比分析了松辽盆地坳陷期与萎缩期地质特征,认为盆地萎缩期为地形平缓的浅水盆地,具有构造幅度低、可容空间小、湖平面升降频繁等特点。层序界面多表现为低角度不整合、低幅上超面以及沉积转换面等;沉积上,该段主要发育河流相、浅水湖泊、浅水三角洲等沉积相。层序结构上,由于没有明显坡折带,故采用两分法划分体系域,包括湖侵体系域(TST)和湖退体系域(RST);盆地边缘没有明显的的下切谷特征,砂体主要发育于湖侵体系域,很少发育湖底扇。从层序主控因素看,由于构造整体稳定,湖平面变化主要受气候和盆地古地貌影响。  相似文献   
93.
1989年3月特强磁暴期间的电离层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欧亚大陆地面电离层垂测站资料考察1989年3月12~16日磁暴期间的电离层暴形态及其发展变化. 特强磁暴引发的电离层暴是全球性的,但自磁层沉降的高能粒子对热层低部的加热程度及区域分布不同,因而各经度链区域内电离层暴的特征也有所差异. 本文研究表明,与理论推断对照,欧洲地区内F2层最大电子密度NmaxF2(或f0F2)并不出现正暴现象,而负暴自高纬向低纬的发展则与典型的热层环流结果相符. 此外,此磁暴过程期间在中低纬区存在明显的波动过程. 在亚洲高纬地区,磁暴初期13日有约10 h的正暴,而负暴过程则与欧洲地区类似,但不太清晰;且无波动现象. 磁暴期间,同一经度链的中低纬地区,夜间常发生多站同时的h′F突增. 本文再次证实这是一般磁暴期间常出现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94.
西天山古俯冲带深部流体来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德志 《中国科学D辑》2004,34(9):835-844
对西天山高压变质带内高压脉的研究表明, 高压脉与寄主岩石具总体一致的Pb和Sr同位素组成, 高压脉206Pb/204Pb, 207Pb/204Pb, 208Pb/204Pb及87Sr/86Sr (t = 340 Ma)分别为17.122~17.431, 15.477~15.611, 37.432~38.689和0.70529~0.70705; 主岩上述比值为17.605~17.834, 15.508~15.564, 37.080~38.145和0.70522~0.70685. 与主岩相比, 高压脉具大得多的Pb同位素组成变化. 高压脉和主岩Rb/Ba, Ce/Pb, Nb/U和Ta/U比值均介于洋岛玄武岩(OIB)或洋中脊玄武岩(MORB)与陆壳间, 显示有陆壳物质混入. 西天山古俯冲带深部成脉流体为来自具I类富集地幔特征的大洋玄武岩(主岩原岩)进变质脱水与来自俯冲沉积物(包括陆源沉积物)进变质脱水形成的两种流体的混合.  相似文献   
95.
废弃矿坑治理是落实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工作理念的一项重要内容。青州市人民政府结合该市实际,认真落实节约集约和资源优先战略,在废弃矿坑治理方面进行了有力的探索,走出了一条资源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的新路子,为全市露天采矿权监管和低丘缓坡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6.
桑塔木地区三叠系曲流河三角洲存在证据与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厘清桑塔木地区三叠系砂体成因类型,指导油气勘探,利用岩心、钻测井、分析化验及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研究碎屑岩的粒度、结构、沉积构造、砂体的空间展布、地震反射特征等.结果表明:三叠系TⅡ油组具有粒度细、分选磨圆好、发育小型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及水平层理,呈指状产出,地震剖面上具有前积反射构型,典型相干体地层切片见曲流特征的特点,是典型的曲流河三角洲沉积;同时,研究区曲流河三角洲发育2种亚相6种微相,其中平原亚相发育天然堤、水上分流河道及河漫沼泽微相,前缘亚相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支流间湾3种微相;区内TⅡ油组以发育北部和西南部2个主要方向的曲流河三角洲为主,其中北部三角洲规模大,平原和前缘亚相较发育,西南部三角洲以前缘亚相为主,平原亚相以分流河道沉积为主,前缘亚相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该三角洲的形成与地形坡度及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7.
浅海陆架一直是我国海上油气资源勘探的重点。对浅海陆架的分类、国内外陆架沉积的研究历史及现状进行了回顾总结,
讨论了水动力条件、沉积补给机制和相对海平面变化对陆架沉积的控制作用,并据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补给的比率将浅海陆架划分
为补给主导的陆架沉积体系和可容纳空间主导的陆架沉积体系。补给主导的陆架沉积体系以高的沉积补给速率和海退为特征,高位
期陆源河流沉积物的大量卸载是陆架补给的主要模式;可容纳空间主导的陆架沉积体系以相对海平面上升和沉积物高速逸散为特
征,陆源沉积物供给有限,原地沉积物受潮流、风暴等水动力的再改造,从而成为有效的陆架沉积补给源。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手段,从
全球海平面变化、沉积物补给和水动力条件等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出发进行精细的陆架沉积特征研究应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98.
通过对区域地质调查剖面资料和钻井资料的研究,结合对部分野外剖面与钻井岩心的系统观察和取样分析,发现四川盆地及邻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的颗粒滩主要由颗粒石灰岩(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构成;颗粒滩以未暴露浅滩为主,发育向上变浅和向上变深2类垂向序列。川中古隆起和黔中古隆起北部地区的颗粒滩的横向规模大、层位稳定性和连续性最好,其余地区颗粒滩多表现为点滩且规模较小。研究区龙王庙期总体上为西浅东深,西南缘、西北缘和北缘为古陆环抱,盆内呈“一隆两坳”的古地理格局。颗粒岩在古地貌高地具有广覆式“五线一带”的平面分布样式。川中古隆起、黔中古隆起北部地区是颗粒滩发育最有利的地区,东北部和东南部的水下岛链区是优质颗粒滩带发育的潜在区。古隆起发育演化对颗粒滩和有利储集相带具有明显的控制效应,次一级海平面升降变化影响滩体的垂向叠置样式和横向连续性。  相似文献   
99.
刘小丽  周贺  张占民 《岩土力学》2011,32(Z1):90-94
将地表沉降曲线视为正态和偏态分布模式分别对地表沉降进行估算,是当前软土地区深基坑开挖地表沉降计算中两种较为有效的方法,但由于均需要计算地表沉降曲线的包络面积,从而使其计算过程较复杂,同时也增加了计算结果的不确定性。基于上述原因,在以上两种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利用经验关系式对现有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地表沉降计算方法的计算过程更加简便。利用改进后的地表沉降计算方法对4个工程实例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两种计算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基坑开挖地表沉降估算方法更加简便实用,地表沉降曲线为偏态分布模式时的计算结果更合理。  相似文献   
100.
礁滩体与建设性成岩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礁、礁丘、丘同属碳酸盐建隆,礁、滩是重要勘探目的层。但各自在沉积组分、组构、环境和时空分布,以及油气地质条件上迥然不同,因而无论从理论还是勘探实践上,都有必要将其各成体系划分开来。礁滩自身为好储集岩,当建设性成岩作用叠加后可形成好的储层。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形成,主要受沉积微相与建设性成岩作用两大因素控制。前者是基础,并以高能的礁滩相带为最好;后者主要包括破裂、白云石化和溶蚀三大类,并以白云石化或溶蚀为最优,其中的溶蚀分布最广泛、影响最深刻而对优质储层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礁滩储层中的古岩溶类型最为丰富多彩,包括同生期、准同生期、表生期和埋藏期热流体岩溶的所有类型,白云岩化礁滩体也不例外。其中,同生-准同生期岩溶的形成机制与礁滩沉积时高频层序旋回向上变浅序列的短暂暴露淋溶有关,表生期岩溶则受控于礁滩沉积后三级层序旋回Ⅰ型界面的暴露淋溶。由此,导致礁滩储层中除了可以也是(碳酸盐岩中)唯一保存原生孔隙外,还发育了次生溶蚀孔洞缝和大型溶洞。礁丘、灰泥丘尤其是丘间洼地中发育高有机质丰度烃源岩;它们自身没有有效的原生孔隙,但岩溶作用可以形成次生孔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