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8篇
测绘学   9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21.
The anomalies of electric-magnetic field and self-potential before earthquakes are important precursory phenom-ena.A simulating experiment study on the variations in ultra-low frequency(ULF)magnetic field and self-poten-tial during rock cracking was carried out in a magnetic field-free space.The results revealing in detail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occurrences of electric and magnetic anomalises are signific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microscopic mechanism of ULF electric and magnetic signals.The experiment indicated that at the initial stage the slow changes in strain.self-potential and magnetic field with small amounts appeared firstly near the source of initial cracking,and then extended as the crack developed on.In the time domain,the self-potential anomaly emerged first and ULF magnetic field changes arose then.The shape of the ULF electric and magnetic anomaly varied ob-viously in early-,mid-and late-term of the test.The authors attributed the pulse-like changes of self-potential to the generationj and movement of the accumulated electric charges during the cracking caused by charge separation on the crack tips within the sample.While the magnetic pulses of shorter-period at the last stage of the test,may be induced by instantaneous electric current of the accumulated charege during the cracking acceleration.The technical method and the observational results of this experiment are given in detail and the microscopic mechanism of elec-tric and magnetic precursors before earthquake are discussd in the present paper as well.  相似文献   
22.
岩石破裂过程中的超低频电磁异常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震前电磁场和大地自电位的异常是重要的地震前兆现象.在零磁空间对超低频段的磁场和自电位的变化进行了岩石破裂的实验研究,细致地揭示出电场、磁场出现异常变化的全过程,对深入认识超低频电磁信号的微观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实验发现,岩石受力后应变、电位和磁场的缓慢变化在空间分布上是首先在近破裂源处出现,继而随裂纹的发展而改变位置;在时间序列上先出现自电位异常,然后是超低频磁场的变化;在异常形态上,超低频电磁信号呈现出早期、中期、晚期3个阶段的明显差异.研究表明,岩石微破裂引起裂隙尖端处的电荷分离. 静电荷在局部区域的积累和运移,导致了自电位的脉冲状变化;而在主破裂阶段,积累电荷的急速运动形成瞬间电流,激发了脉冲式的磁场异常.本文详细介绍了这一综合实验的技术步骤和观测结果,并对地震电磁前兆的微观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3.
基于乡镇单元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为干扰社会经济指标,计算怒江流域云南段2005、2010、2015年各乡镇人为干扰指数(HDI-Human Disturbance Index),分析了怒江流域云南段乡镇单元、已建自然保护区和相关保护优先区的人为干扰强度变化。结果表明:2005年以来,研究区乡镇HDI整体呈增长趋势,低和较低HDI乡镇数量减少但整体HDI增长,中度和较高HDI乡镇数量和整体HDI都增加,高HDI乡镇数量增加不大但整体HDI增幅最大;各级自然保护区人为干扰强度都呈增加趋势,国家自然保护区增幅最大达到较低人为干扰强度,省级自然保护区一直为较低人为干扰强度,县级自然保护区处于中度人为干扰强度,需加强永德大雪山、龙陵小黑山、临沧澜沧江、南捧河4个自然保护区所涉中度及以上HDI乡镇的人为干扰管理,避免人为干扰压力的大幅增加;研究区分布的3类保护优先区人为干扰强度缓慢增长,至2015年基本为低或较低人为干扰状态,有优化的空间和潜力;建议在怒江流域云南段上游增设碧罗雪山自然保护区,在下游考虑已建自然保护区外部空间扩展和自然保护区斑块间的生态廊道构建,在其他中度或较高HDI乡镇可根据保护需求开展迁地保护或自然保护小区建设。  相似文献   
24.
IntroductionThestudyonthevariationoftheeIectricaIpropertiesofsimulatingsamplesatcertainphysi-calconditionsinthelaboratoryisanimportantmethodtounderstandthecomposition,movementandevolutionofthematerialsintheseismicsourceregionduringseismogenicprocessandisaIsoanimPortantsupplementtothefieldexperimentofeathquakemonitoringbymeansofelectricaImethod.ThepreviouslymadesimuIationexperimentsindicatethatthevalueofapparentresistivityofwatCrsaturatedintactrocksamplesmaydecreaseoneorderofmagnitudebeforefr…  相似文献   
25.
唐宝琳  朱涛  胡哲  周建国 《地震学报》2018,40(4):481-490
为了探究地表和井下观测的地电阻率值存在的明显差异,本文首先对江宁地电台电性结构进行了探测,并建立了水平层状电性结构模型;然后基于该模型计算了地表和井下观测装置的理论视电阻率值;最后对比分析计算值与观测值。结果表明,地表大供电极距观测装置和井下观测装置的观测值均可以由地下电性结构进行合理解释,即地表与井下观测值的差异是合理的,是由地下电性结构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6.
介绍了多道直流电测仪的配套设备,研制了电极—电缆查线器,解决了以往检测电极—电缆线的低效和不准确的弱点;完成了野外使用的高压供电装置,并改进了电极棒。  相似文献   
27.
岩石破裂过程中电阻率变化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受压岩石在破裂过程中,视电阻率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其异常形态与实验条件有很大的关系. 实验中对磁铁石英岩样品施加了单轴压缩,岩石的破裂经反复加载和卸载实现,并在岩样的裂隙中注入了食盐溶液. 在实验的各阶段,对样品的主剖面重建出一系列内部真电阻率分布的图像,揭示了介质内的微细结构,从而探讨了视电阻率变化的原因. 实验发现,岩石中裂隙的存在及所含液体的饱和状态,是岩石在主破裂前控制电阻率变化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低应力状态属常态导电过程,孔隙度的变化是主要因素;高应力状态属裂隙表面导电机制,随着破裂面在岩体内部出现,水和孔隙有了完全贯通的平面,多种导电机制都得以发挥作用. 此外,体导电结构的变化在宏观上表现为各向异性和图样有序性的增强.  相似文献   
28.
周建国 《四川测绘》1996,19(1):29-32
为适应当今和未来快速发展的土地管理需要,加快实现地*测量现代化是非常必要的.故此,重庆市土地测绘大队于下九九二年七月起与上动同济大学回量系、重庆市江北区国土局联合开发了“地箱信息测算系统”.通过在山城高难度地区——江北区大兴村商办近一平方公里面积的试生产,使该成果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开发.由原《测算法》科研识题上升为一个初具规模的“山区驻匈地粮信息测算系统”.在土地管理和地增测量现代化进程中迈出了很有意义的一步.实践证明‘这个信息系统已成为具有实用价值的生产力.一九九三年先后两次获得…  相似文献   
29.
电成像方法在淄博市活断层探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淄博市活断层电成像探测的某些结果为例,阐述了电成像图像的地质解释和分析方法,探讨了用于城市活断层探测的仪器的输入阻抗范围以及数据处理和反演中需注意的问题.以控制张店-仁河断裂系的3个典型电成像剖面为实例,依此推断了隐伏断裂的位置,工程钻探验证了电成像结果的正确性,表明电成像方法完全可以在城市活断层探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0.
平行或垂直岩石层理进行单轴向加载直至样品破坏强度的95%左右稳压,在充水或不充水时,观测到的干燥样品及饱和样品内部P波速度的变化特征如下: 1.样品临破坏前P波速度在垂直与平行岩石层理方向上的变化具有很大的差异性。2.P波振幅及波形也随着应力的不断增加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