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毛乌素沙地位于东亚季风边缘区,对于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基于沙地的侵蚀-堆积关系,在侵蚀作用为主的沙地西北部和中部很难找到沉积相对连续且分辨率较高的地层剖面,因此已有的末次冰期古气候环境研究多集中于堆积作用为主的沙地东南缘的萨拉乌苏河河谷地区.本文选取位于沙地腹地,厚度为3.5 m的风成砂-河湖相沉积序列——神水台(SSTG)剖面为研究对象,基于AMS 14C和OSL年代数据,推测得出剖面中湖相层的上界和下界分别为约24.2 ka B.P .和42.7ka B.P.,依据沉积地层和环境代用指标分析结果,针对末次冰期毛乌素沙地湖泊消涨的一般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自约5万年以来,由神水台(SSTG)剖面指示了两次明显的湖泊主要发育期,时间分别约为42.7~34.3 ka B.P.和31.1~24.2 ka B.P.,期间粘土含量、有机质、红度均表现为低值,为含淡水螺壳化石的典型湖泊相沉积,且与毛乌素沙地已有湖泊发育的年代结果基本一致.在两期湖相层之间的砂层,平均粒径、砂含量表现为峰值,指示了一次明显的湖泊消退的过程,其时间约为34.3~31.1 ka B.P.;在湖相层上下可能均为风力作用为主导的风沙沉积.通过区域对比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SSTG剖面记录的湖泊消涨过程主要受控于东亚季风强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22.
郝杰  刘小汉王二七   《岩石学报》2005,21(6):1677-1686
越来越多的区域地质资料显示,大别山UHP榴辉岩相变质的大陆岩石以及在片麻岩中发现的含有柯石英包裹体的锆石和含有绿辉石包裹体的石榴子石等重矿物可能却是一个已经熔融了的榴辉岩相大陆岩片遗留下来的残留体,它们被包裹在由变形、变质深成侵入体构成的正片麻岩之中。这些深成侵入体底辟在扬子陆块北缘新元古代低一中级变质的火山一沉积地层之下。依据上述区域地质事实,本文认为,大别山含有榴辉岩残留体的高级片麻岩不是一个“UHP变质地体”或“含有榴辉岩外来构造块体的混杂岩”,其原岩应该是一套由榴辉岩化大陆岩片熔融形成的深成岩浆底辟体。由此本文提出一个新的理论假说和构造模型,即深俯冲到地幔软流圈之中的大陆边缘在不同的深度发生了相应的HP-UHP榴辉岩相变质作用,随着与俯冲洋壳的断离,其在浮力的作用下快速底垫在仰;中大陆边缘之下并发生部分熔融,熔融体底辟并置换了造山带原有的根,后经过同结晶过程的变形和变质作用形成一套含有榴辉岩相残留体的,高级片麻岩本文称之为再生地壳。  相似文献   
23.
瓦窑沟剖面记录的早中全新世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毛乌素沙地位于中国东亚季风边缘区,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区域内分布着大量河湖相沉积地层,忠实记录了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状况。选取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河湖相沉积地层为主的瓦窑沟剖面(WYG),在光释光(OSL)和14C(AMS 14C)测年基础上,对粒度、色度和有机质环境代用指标进行分析,反演得出毛乌素沙地早中全新世气候经历了3个阶段:约9.8 ka BP前气候干冷,广泛沉积沙层;9.8—9.6 ka BP气候逐渐回暖,为气候干冷转为暖湿的过渡期;9.6—5.2 ka BP气候相对暖湿,发育砂质泥炭层。推测计算得出,剖面地层沉积速率沙层>过渡层>砂质泥炭层,且各地层均存在次一级旋回,曲线旋回周期砂质泥炭层(480 a)>沙层(150 a)>过渡层(130 a),指示砂质泥炭层沉积速率最慢、形成时期气候相对稳定。研究结果与东亚季风区域古气候记录具有很好的可比性,是对东亚冬夏季风强度变化的全球性响应。  相似文献   
24.
中国火山岩型铀矿成矿期及矿化类型划分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刘小干 《铀矿地质》1991,7(2):94-98
  相似文献   
25.
海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太阳辐射变化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Solar radiation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climate system. Analysis of change in solar radiation is helpful in understanding mechanism of climate change. In this study,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solar radiation and the cause of the change in solar radiation have been analyzed based on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46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nd aerosol index data from TOMS over the Haihe River Basin and surrounding areas. The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solar radiation and direct radiation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hile scattered radiation increased during the period 1957–2008. Spatially, the decreasing trend of solar radiation was more and more significant from low population density areas to high population density area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ncrease in aerosol index is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decrease in solar radiation. The increase in aerosols resulting from human activities wa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decrease in solar radiation.  相似文献   
26.
刘小唤 《地理教学》2004,(10):30-31
印度是继“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中日本和东南亚之后接触到的南亚最大的国家,进一步使学生产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兴趣,学会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使自己真正成为地理学习的主人,是这一节的主要教学目标。我采用了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收集展示资料,阅读、观察、分析、思考、讨论、对比、归纳总结等思维活动,在主动获取新知的同时,提高了用地理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了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培养了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崇高情感。  相似文献   
27.
青海湖盆地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是研究环境变化重要的场所。本研究在青海湖湖东沙地获取两个剖面,采用AMS14C测年,结合岩性、粒径组分和常量元素氧化物及其比值等多指标分析方法,重建了湖东沙地8.4 ka BP以来的环境演变过程。结果表明:除少量沉积物处于中等化学风化阶段外,大部分沉积物处于物理风化和初级化学风化阶段,说明自8.4 ka BP以来研究区气候环境总体上相对寒冷干燥。在千年尺度上,研究区不同时间段的气候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8.4—4.2 ka BP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其中,8.4—6.2 ka BP河湖相和风成相沉积互层,表明存在明显的百年尺度气候波动;6.2—4.2 ka BP化学风化和淋溶作用较强,表明季风降水较多,径流较强,发育了较为稳定的湖泊沉积环境。4.2 ka BP以来湖泊消失,化学风化和淋溶作用减弱,沉积物从砾石转变为砂质黄土,显示气候较为冷干且波动较大。对比分析表明,中晚全新世以来青海湖湖东沙地的气候变化特征与东亚季风边缘区其他区域基本一致,并主导了区域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28.
运用探地雷达,对柴达木盆地托拉海河下游右岸两个典型复合新月形沙丘进行探测,通过图像处理与影像解译,获取了连续且具一定深度的风沙沉积构造信息,并结合无人机影像、遥感影像与野外实际考察情况,综合分析该研究区内风沙沉积构造与沉积环境。结果表明:(1)选取100 MHz的天线、0.5 m探测步长、1 m的天线间距进行探测,探地雷达图像与无人机影像呈现出很好的对应关系,沙丘内部构造清晰,故使用此参数探测复合新月形沙丘的内部结构可行。(2)托拉海河下游复合新月形沙丘内部沉积构造类型多样,广泛发育正向加积层、垂向加积层等层理。(3)河道与沙丘均向东南方向移动,两个沙丘存在规模持续缩小且两翼拉长、逐渐变得不对称的发育过程。(4)托拉海河下游复合新月形沙丘的发育分为3个时期:快速发育阶段、固定风蚀阶段、蚀余加积阶段。  相似文献   
2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