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0篇
自然地理   9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周雯婷  刘云刚  吴寅姗 《地理研究》2018,37(11):2288-2304
以深港边境中英街地区为例,运用实地调查和访谈方法,探讨一国两制下的深港边境生活空间形成、居民自下而上的再边界化、以及居民通过日常生活实践对边界的再定义过程。研究指出,中英街地区的生活空间形成是在边界效应下,边境居民对边境两侧管理差异的不断适应、调试、乃至主动运用的空间构建过程。边境管理者、居民、游客和水客等多方力量在此过程中互动角力,而中英街地区发展的不同阶段正是这一互动过程的结果;在此过程中,边境居民从被动的边界适应到主动的边界效应利用,体现了一国两制下居民的生活空间战略和自下而上的社会力量对边界及边境地区生活空间形成的作用。本研究有助于深化对于亚洲的边界和边境地区空间形成的理解,也对当下的边境治理具有积极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52.
中国资源型城市的职能分类与演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资源型城市是中国式"问题城市"的代表,但它本质上不属于同一职能类型.随发展阶段的不同,资源型城市表现出不同的职能特点.本文利用全国城市职能分类的成果,按照优势职能、突出职能、职能强度和职能规模四要素对中国资源型城市的职能特征进行了整理.按照优势职能将资源型城市划分为典型期资源型城市和变异期资源型城市,按照突出职能划分为采掘业城市、制造业城市和商业城市,按照职能强度和职能多样化程度划分为职能专业化和职能多样化的资源型城市.中国资源型城市的职能具有多样化的趋向,但多数城市仍囿于采掘业城市和制造业城市的范畴,并且职能演化缓慢反复.这说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仍将是一个长期的政策命题.  相似文献   
53.
多样vs.分裂:论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多元性及其挑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哲学、理论、方法和实践4个方面梳理了中国人文地理学内部的多元性,并区分了这些多元性的性质,即哪些是缺乏交流和整合的“散见”、哪些是需要统一和弥合的“歧见”、哪些是认识局限导致的“偏见”。据此建议加强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和原创性理论研究;减少对“主义”的过度推崇和对方法的盲目崇拜;加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交流及论证过程的严谨性;在政策取向上取得“求真”和“务实”的平衡;提高学科发展的自信和对不同研究视角的包容。此外,应该在研究选题、杂志建设和奖项设置等操作层面推动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整合。  相似文献   
54.
刘云刚  宋宗员 《热带地理》2019,39(6):931-941
通过梳理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上已有的旅游地缘政治相关研究,按照研究尺度,将旅游地缘政治研究分为国家尺度、跨尺度研究2种类型,此外,还有旅游的地缘政治要素一个单独的主题,归纳总结了目前旅游地缘政治的主要研究议题。总体来说,目前相关研究仍然以国家尺度为主,案例地国家选择呈现出3个主要特征,即倾向于选择受全球地缘政治变动影响较大的区域、面临国内外地缘政治压力的区域和主权尚存争议或主权定义模糊的区域。但逐渐出现了一些跨尺度的研究,考察旅游对国家和游客相互建构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旅游地缘政治可深入探究的4个主题,包括国家间政治关系对旅游的影响、旅游签证制度和国家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旅游作为主动的地缘战略、边境旅游的多尺度研究。  相似文献   
55.
中国政治地理学研究进展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云刚  王韬 《地理学报》2022,77(6):1506-1517
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此背景下政治地理学的发展日益受到关注。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和旺盛的学科需求,政治地理学在中国近年再度复兴,在本土化概念创新、多源研究数据和方法拓展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显见的成果。另一方面,学科发展亟待跨越的一些“门槛”也日益显现,如共识核心概念缺乏、学科范式不统一、多尺度研究视角不足等,制约了其学术研究与政策应用的深入互动。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对中国政治地理学发展动态的梳理,探讨了制约学科发展的若干基本问题,指出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多/跨尺度研究、政策研究、区域研究,加强东西方思想交流,以此推动知识导向的批判性研究、实证主义的学术研究和实用主义的政策研究相辅相成的知识生产格局形成,从而构建起求真务实、经世致用的东方政治地理学特色,为全球治理和国家长治久安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56.
何光强    刘云刚   《地理学报》2022,77(4):818-834
地缘政治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深刻烙印了地图的影响。在地缘政治发展史中,不同地图投影既服务于各思想家的理论提出,也深入到各思想家在不同时期对自身理论的动态修正。地图投影到底是如何参与到地缘政治理论构建过程中的?本文在既有地缘政治地图研究的基础上,从空间性和文本性两大地图基本属性出发,通过阐释并沟通地图的空间分析与话语分析功能,探讨地图投影与地缘政治理论构建间的关系。一方面,地图投影变形抽象后的心象地图框架为构建地缘政治理论提供了空间依托;另一方面,地图投影通过地图变形在复杂情境中聚集了丰富的文本性含义。在地图投影各层次文本性的互文(互补性叙事)下,新的地图话语得以产生并渗透进心象地图,具象式推动了地缘政治理论核心概念的生成和逻辑关系的构建。综合考虑麦金德的地图观影响,本文对麦金德“心脏地带”地缘政治思想变迁各阶段(1904年、1919年、1943年)地图投影透视的分析验证了该关系框架的解释力。这启示该分析框架在其他地缘政治理论研究中的潜在适用性,更期待在百年变局和复兴全局等交织下的复杂情境中,基于地图投影创新互文下的中国地缘政治理论构建。  相似文献   
57.
刘玄宇  刘云刚 《地理学报》2022,77(9):2374-2388
长期以来海洋位于社会边缘,海洋治理不可避免地陷入陆地中心主义。本文在批判海洋国土治理背后的陆地本体及其领土化逻辑的基础上,将海洋重新概念化为体积空间与动态时间邂逅的四维时空,指出海洋具有多维性、流动性、非线性和非客体的特点,并以此构建了以体积国土、流动国土、能动国土为特征的海洋国土分析框架,进而将其运用于南海海洋国土治理的理论和政策认知,重构了长期桎梏于陆地规范的“时间、空间和运动”观念,回应了文化和政治地理学的新唯物主义取向。研究认为:① 在南海的体积管控上,岛礁扩建是有效的策略。岛礁扩建使体积海洋折叠为二维领土,以偏平化控制三维空间,改变了南海的地理和空间性质;② 在南海的流动性管控上,因海洋的流体、尺度和深度特征,以及法律边界模糊性,加剧了维护南海海上安全的复杂性,需要考虑与之匹配的管控非法流动性的监管策略;③ 在南海的能动管控上,需要关注渔民独特的生态伦理思想,海洋保护需要考虑不同本体间的对话和信息转译,使保护行为更加紧密地融入到本土社会文化情境中。本文为海洋国土治理提供了来自政治地理学的批判性视角,同时对人文地理学的人海关系研究亦是积极的推动。  相似文献   
58.
中国高教版《政治地理学》教材已沿用二十余年。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冠以“政治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更加剧了甄别相关概念学理的紧迫性。为此,全国政治地理学课程的任课教师以及部分海外同行一道,围绕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如何深化教材特色、拓展教材内容,做到本土化、国际化和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对政治地理学的教材建设进行了研讨。主要结论为:(1)在教材的特色化方面:要重视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本土化;中西方理论视角的融合;多尺度内容体系的构建和应用知识的加强。(2)在教材的内容拓展方面:应关注并吸收行为主义、批判地缘政治、政治生态学、城市政治地理学、身份政治、选举地理等流派和视角。(3)在教材的应用面向方面:应加强对“一带一路”倡议、海洋强国建设、跨境河流治理等现实关切问题的理论响应。总体上,政治地理学教材建设要抓住人地关系主线,立足本土、融合经典、面向实践,构建知识导向、政策导向与学术研究良性互动的内容体系。本研究对于未来政治地理学教材的编写及修订、以及解决当下政治地理学的教与学的知识困扰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9.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移民政策:评述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球化影响下中国凭借高速的经济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移民跨界来华,这也意味着中国必须要正视移民政策,重视引进海外高端人才的移民战略。本文在此背景下,分阶段梳理了建国以来中国的外国人管理政策,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移民政策。研究表明,建国以来中国的移民政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碎片化向系统化、规范化,从严密控制逐步向管理与服务并重发展。但总的来看,现行移民政策仍以"防管"为主要基调,在政策体系、准入标准、生活服务与社会保障等方面与现实发展及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需求已有较大出入。因此,本文主张尽快完善以吸引高端移民为主的移民政策,对相关法规政策体系及管理机构进行革新,以增强吸引全球人才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60.
美国选区划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选区划分是选举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选区划分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选举结果。本文从选区研究主题、选区划分原则等方面对美国选区划分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总结,发现美国选举选区划分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议题:选区划分与社会分裂、选区划分与分区不公、选区划分与司法介入,以及选区划分与选票/席位转化曲线。在分区原则上,美国选区主要立足于人口、地理和政治三大原则进行划分,具体执行中采用邻近性、紧凑性、人口同等、种族平等、尊重行政边界、尊重利益社区、保护在任者/保留旧选区核心等原则。借鉴美国选区划分的研究进展,本文建议地理学者未来应在精准预测选举结果、追踪世界民主选举的动态和促进选区划分的公正性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地展开理论探讨与政策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