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48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The wet ammonia (NH3) desulfurization process can be retrofitted to remove nitric oxide (NO) and sulfur dioxide (SO2) simultaneously by adding soluble cobalt(II) salt into the aqueous ammonia solution. Activated carbon is used as a catalyst to regenerate hexaminecobalt(II), Co(NH3), so that NO removal efficiency can be maintained at a high level for a long time. In this study,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pitch‐based spherical activated carbon (PBSAC) in the simultaneous removal of NO and SO2 with this wet ammonia scrubbing process has been studied systematically. Experiments have been performed in a batch stirred cell to test the catalytic characteristics of PBSAC in the catalytic reduction of hexaminecobalt(III), Co(NH3).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PBSAC is a much better catalyst in the 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NH3) than palm shell activated carbon (PSAC). The Co(NH3) reduction reaction rate increases with PBSAC when the PBSAC dose is below 7.5 g/L. The Co(NH3) reduction rate increases with its initial concentration. Best Co(NH3) conversion is gained at a pH range of 2.0–6.0. A high temperature is favorable to such reaction. The intrinsic activation energy of 51.00 kJ/mol for the Co(NH3) reduction catalyzed by PBSAC has been obtained. The experiments manifest that the simultaneous elimination of NO and SO2 by the hexaminecobalt solution coupled with catalytic regeneration of hexaminecobalt(II) can maintain a NO removal efficiency of 90% for a long time.  相似文献   
62.
针对SOCET SET 5.4软件系统新增功能的技术特点与应用进行了介绍和探讨,具体分析了其在多源传感器数据的兼容性、空中三角测量的适应性、DTM自动提取精度、影像图制作效率等方面的优势和在矢量地形图制作中的技术限制。随着新版本的不断推出,该系统的具体应用还需进一步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63.
综合物流时代的到来与港口功能的演变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安筱鹏  韩增林 《热带地理》2001,21(3):276-281
综合物流是现代社会对运输发展的客观要求,它要求实现运输的全球化、信息化、高效化和门对门,综合物流因此也改变了传统的运输组织体系。港口作为综合物流时代连接海向腹地和陆向腹地的重要节点,在整个物流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综合物流也加快了港口功能的演变,现代港口已经成为国际物流体系的一个重要的节点。最后论述了如何加快我国物流体系及集装箱港口的建设。  相似文献   
64.
分区连续函数的Radon变换的高精度反演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Radon变换及其反演是CT技术的数学基础,常用的反演算法虽然在函数比较光滑的情况下都能获得较满意的结果,但当函数有较强的奇性时精度就比较差.对函数在每一子区域中是光滑,但在不同于区域交界处有间断的情况,本文给出了有高精度的反演算法.  相似文献   
65.
济阳坳陷原油及油田水中金银等元素含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济阳坳陷原油及油田水样品中的金银及其他成太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原油尤其是稠油中的金含量较高,油田水样品的金和某些其他成矿元素含量也比较高。对这元素含量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显示,金主要分面富含S、N、O等杂原子的胶质沥青质组份中,可能与这些杂原子在低温下易与金形成配合物有关。油田水样品中金与砷、汞、铅等元素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这与它们在低温成矿作用时常常密切共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6.
晋宁磷矿表生改造型矿床及其判别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朋志 《云南地质》2003,22(4):409-417
根据晋宁磷矿次生风化作用过程中磷块岩组成和结构的变化,归纳晋宁磷矿矿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正确确定该矿风化矿石的判别指标。  相似文献   
67.
福建漳州盆地岱山岩—珩坑北西向断裂带第四纪活动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岱山岩-珩坑北西向断裂两侧第四纪地层的分布、构造地貌的发育等资料的分析,着重研究了该断裂带第四纪的活动特征,并探讨了活动断裂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该断裂带是一条第四纪以来垂直正断兼具左旋水平走滑的活动断裂,在时间上断裂活动具有多期性;在空间上断裂活动具有迁移性;并在断裂的延伸方向存在差异活动而具有分段性,该断裂带第四纪以来宏观活动性和现今垂直形变活动性明显,1445年在该断裂最具活动的地段发生61/4级地震,表明该断裂现今仍在继续活动,今后仍有发生中强破坏性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68.
GIS空间数据质量的评价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对GIS空间数据的质量作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评价GIS空间数据所涉及的内容,具体的方法,对地图扫描数字化数据的坐标误差进行了分布检验,得出其误差服从正态分布的结论。  相似文献   
69.
板块聚敛、洋盆封闭,洋壳残片(蛇绿岩)构造侵位到陆壳(陆源碎屑岩)之上形成了构造--蛇绿混杂岩。它由以脆性剪切破裂为主的刚性构造包体和以韧-脆性剪切变形为主的剪切基质两部分组成。由构造--蛇绿混杂岩研究应采用大比例尺精细露头填图,详测剖综合研究方法。同时对构造--蛇绿混杂岩带填图单位划分方案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对构造--蛇绿混杂岩带建立杂岩。对蛇绿岩刚性构造块体建立杂岩组合、杂岩体等级体制划分方案;对其它刚性构造块体建立岩片、岩块级非正式地层单位,对剪切基质建立相当与岩组,岩段级非正式地层单位。  相似文献   
70.
榆树沟变质基性-超基性岩带出露于塔里木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之间的南天山北缘,主要由变质橄榄岩和变质基性岩组成。变质橄榄岩富相容元素Cr、Co和Ni,贫不相容元素,太离子亲石元素Ba、Rb和Sr含量较低,与世界典型蛇绿岩相似,代表了地幔残留物特征。REE分布模式为LREE亏损型,REE含量小于或等于2.5倍球粒陨石,类似于阿尔卑斯型变质橄榄岩,显示榆树沟的变质橄榄岩是原始地幔岩部分熔融萃取出玄武岩后的残留物。变质基性岩绝大部分为LREE亏损型,类似于N-MORB。所有样品均以富集Nb和Ta、高场强元素不分异,以及微量元素含量低为特征,批示岩浆源区总体上类似于MORB,Nb、Ta富集可能与OIB型源区有关,Nd、Sr同位素特征也显示其具有OIB型源区特征。综合分析认为,榆对沟变质基性岩石的岩浆可能经历了两个阶段的演化过程,即上地幔底部或下地幔顶部的OIB型原始岩浆形成阶段和软流圈地幔亏损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