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4篇
  免费   576篇
  国内免费   787篇
测绘学   448篇
大气科学   340篇
地球物理   491篇
地质学   1413篇
海洋学   376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197篇
自然地理   314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151篇
  2021年   190篇
  2020年   127篇
  2019年   167篇
  2018年   139篇
  2017年   124篇
  2016年   134篇
  2015年   170篇
  2014年   149篇
  2013年   190篇
  2012年   198篇
  2011年   233篇
  2010年   218篇
  2009年   180篇
  2008年   206篇
  2007年   179篇
  2006年   188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91.
道路建设的生态效应及对区域生态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路建设和路网的扩展影响着道路周边生态系统格局、结构和功能,其对区域生态安全的影响也受到了极大关注.从道路建设和道路网络本身的多尺度特征和所产生的生态效应入手,在分析了道路工程对土地利用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道路对区域生态安全的影响和道路的生态安全,指出道路景观尺度上的生态恢复是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合适尺度,并对道路工程的景观恢复途径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92.
利用广东省6个站点47 a的日雨量资料,计算并分析了各站降雨侵蚀力的时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根据降雨侵蚀力峰值在年内出现的次数,可以分为单峰型和双峰型。降雨侵蚀力的年内分布非常集中,连续3个月的降雨侵蚀力平均占全年侵蚀力的一半以上,越靠近沿海的站点侵蚀力的集中度越高。降雨量与降雨侵蚀力集中度的分布规律一致,但与降雨量相比,降雨侵蚀力的分布更加集中。各站降雨量与降雨侵蚀力的倾向率均大于零,说明自1954年以来,雨量和降雨侵蚀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降雨侵蚀力的增幅远远大于降雨量的增幅。但降雨侵蚀力倾向率的年内分布却是正负皆有。  相似文献   
993.
重庆市南岸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重庆市南岸区1996—2004年土地利用现状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及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分析结果显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等因素是南岸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并提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994.
安徽省人居环境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当今世界,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高度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一系列环境问题也随之出现并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人居环境的建设逐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与重点领域之一.笔者选取安徽省13个城市,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安徽省的人居环境进行评价,建立了人居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经过分析,将13个城市分为4个类型,最后根据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995.
In this paper, an IRI model assisted GPS-based Computerized Ionospheric Tomography (CIT) technique is developed to inverse the ionospheric electron density (IED) distribution over China. Essentially, an improved algebraic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 (IART) is first proposed to reconstruct the ionospheric images with high resolution and high efficiency. A numerical experiment is used to validat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method and its advantages to the classical algebraic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 (ART). This is then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IED images using the GPS data in China. The variations of the IED during magnetically quiet and disturbed days are reported and analyzed here. Reconstructed results during magnetically quiet days show some prominent ionospheric features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equatorial anomaly and the tilt of ionization crest. Meanwhile, ionospheric storm phase effects and disturbed features can also be revealed from the reconstructed IED image under storm conditions.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positive storm phase effects usually happen in southern China, and the negative storm phase effects mainly occur in northern China. The equatorial anomaly crest moved to the north in the main phase of the storm. Ionosonde data recorded at Wuhan station provides the verification for the reliability of GPS-based CIT technique.  相似文献   
996.
易桂喜  闻学泽 《地震地质》2007,29(2):254-271
为了分析将地震活动性参数用于判定断裂带现今活动习性、进而评估长期地震危险性的可行性,文中介绍了沿断裂带进行b值扫描与填图的方法,以及进行断裂带分段的多参数值(—b、E、n和—a/—b)组合分析的资料处理、计算及分析步骤;提出了为进行多参数计算的、断裂带分段的参考判据,进而概括了根据计算的参数值、结合强震历史背景、现今地震分布综合分析断裂带现今活动习性空间差异的方法与思路。以5条地震活动水平和监测能力各异的断裂带为试验对象,基于归纳的方法综合分析了各断裂带现今活动习性的空间差异及潜在的地震危险段。文中还就断裂的震后调整运动与低b值的关系以及精定位的地震资料在参数计算中的合理使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主要认识为:以b值为主的若干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分布可有效地用于断裂带现今活动习性及潜在强震危险段落的判定。沿断裂带b值扫描与填图以及断裂带分段多参数值组合分析两种方法,可分别应用于地震监测能力强和一般的地区;若在监测能力强的地区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可获得更可靠的结果。晚期余震活跃或者大震后调整运动的断裂段也可表现出较低b或—b值的特点  相似文献   
997.
在近些年的野外调查中,我们在安宁河、则木河2断裂带的过渡段(礼州至西昌之间)及其附近的3个场地发现了未知年代的地表破裂。通过分析这些地表破裂的特征以及在本区历史地震重破坏区中的位置,我们认为位于杨福山村以北与大坪子村以西2个场地的破裂应是1536年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遗迹。这不仅反映了1536年大地震破裂带的南段沿安宁河与则木河断裂带的过渡段产生,而且反映了该破裂带的南端很可能到达了或者很接近于西昌。位于西昌略北李金堡村以东的破裂应属于1850年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遗迹,它进一步证明了1850年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西北端可能到达西昌以北至少数千米处。因而,由文中的证据可推断西昌附近的主干活动断裂在1536年和1850年大地震时均发生了破裂  相似文献   
998.
针对罕遇地震中弹塑性杆件塑性变形而耗能的现象,探讨了在双薄壁高墩连续刚构桥中设置弹塑性连接梁的减震方案。分别计算了是否设置弹塑性连接梁的两个桥式,比较了在大震作用下墩柱的弯矩、剪力、位移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若设置连接梁,墩柱弯矩幅值在强震中下降幅度较大,剪力有所增加而位移幅值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9.
黑龙江省2006年秋季酸雨成因及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黑龙江省7个酸雨观测站酸雨观测资料(4个站时间序列1991~2006年,3个站时间序列2005~2006年),分析了黑龙江省2006年秋季酸雨发生频率、强度和降水电导率,并讨论了酸雨成因及其影响。黑龙江省2006年秋季酸雨发生频率以龙风山最高,加格达齐和虎林次之,哈尔滨、佳木斯、嫩江和漠河最低;秋季酸雨强度以龙凤山最强,其次是虎林和漠河,哈尔滨、佳木斯、嫩江和加格达齐较低。黑龙江省2006年秋季酸雨发生频率哈尔滨和龙凤山高于历史同期,佳木斯和嫩江低于历史同期。总体上大气环境较好,污染程度略轻。  相似文献   
1000.
简要介绍了2006年11月9—11日在北京召开的地球系统科学联盟(ESSP)全球环境变化科学大会的基本内容,着重论述了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海平面上升、城市疾病灾害、非洲的灾害以及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等当前灾害研究热点领域的最新进展。从大会与灾害相关分会场的讨论内容可以看出,未来国际灾害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包括:理解和研究气候变化,以及气候与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强对决定沿海系统脆弱性因素的评估,开展避免和减轻海平面上升影响的适应性研究;推进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途径和机制的深入研究;区域食物安全和饥荒依然是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非洲发展的重要议题;增强国际社会开展灾害风险评估、灾害预警、应急和恢复等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探讨利用灾害制图、GIS和GPS等技术,对灾害多发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的灾害影响与损失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