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58篇
地质学   61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针对GNSS干扰的现状和干扰减缓的迫切需求,对干扰的调制方式进行识别,给出干扰调制方式的关键特征提取方法;对常见的干扰进行分析,并给出识别流程;通过仿真,对干扰识别方法的性能进行评估,给出识别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92.
The great Haiyuan earthquake occurred at 20:06:09 on December 16,1920 in the south of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The magnitude of this earthquake is 8.5,listed as one of the three greatest earthquakes to ever occur in Chinese continent.This devastating earthquake killed about 230,000 people according to previous reports.Recent studies show that total casualties may have reached 270,000.The study of this earthquake using moder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ethods is the first in the history of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Significant breakthroughs took place in the middle of last century.The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with 200km in length and prominent left-lateral strike-slip displacement,was discovered.The first monograph on the Haiyuan earthquake was published.In the 1980s,innovative large-scale geological mapping technology for active faults was developed during studies on the Haiyuan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s,with the publication of the first large-scale map of the Haiyuan active fault.Quantitative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fine structure and geometry of the fault zone,Holocene slip rate,co-seismic displacement,paleoearthquake and recurrence intervals and future earthquake risk assessment.The innovative studies also included rupture propagation along the strike-slip fault,evolution of pull-apart basins,determination of total displacement of the strike-slip fault,transition equilibrium between strike-slip displacement along its major strand and crustal shortening at the end of the strike-slip fault,and the mechanism of deformation on Liupan Mountain.On the occasion of the 90th anniversary of the Haiyuan earthquake,careful retrospect of scientific progress achieved during the recent 20 years would be helpful in providing further direction in the study of active faults and earthquake hazard reduction.While taking this occasion to remember those lost by the Haiyuan earthquake,we aim to make greater contributions to earthquake prediction and seismic hazard reduction.  相似文献   
93.
利用CE-318太阳光度计多波段观测资料,计算广州市区2010年11月亚运期间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散射系数及散射相函数,分析了广州亚运期间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波长指数和Angstrom混浊度系数的特征,并与近年同期历史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亚运期间受燃放烟花影响,测量点附近一段时间内气溶胶光学厚度明显增加,光学厚度逐日起伏变化明显;受交通负荷的变化影响,是否工作日和是否实施交通单双号限行都会影响光学厚度变化.  相似文献   
94.
本次通过对高邮凹陷阜宁组一段38口井的岩芯描述和400余块样品的普通薄片、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的镜下观察以及物性分析和含油性分析等,对储层的岩性、粒度、杂基含量、层理结构、生物扰动构造等因素与储层的成岩现象、物性特征和含油性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研究,总结了沉积微相对成岩作用、储层物性的影响和与储层含油气性的关系。储层的岩石成分对储层的成岩作用及物性有重要影响,岩屑较软,易被压实和溶解,浅埋藏时,孔隙度和渗透率随着岩屑含量的增大而增大;当埋藏较深时,孔隙度和渗透率随岩屑含量增加而快速下降。储层的粒度对储层的成岩作用及物性也有重要影响,一般随着粒度的增大,孔隙度、渗透率都相应增大。储层的层理类型对成岩作用及物性也有重要影响,块状层理、交错层理或平行层理砂岩的分选性好,杂基含量较低,属于颗粒支撑结构,从而有利于原生孔隙的保存,为后期地下酸性流体对储层的溶蚀改造提供了渗流条件;波状交错层理等砂岩除不具备这一条件外,砂层内部弯曲的纹层给地下流体的流动增加了困难,不利于次生孔隙的发育和油气的进入。沉积微相对储层物性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其对原始物性的控制,分选好、原始物性好的储层在埋藏成岩演化过程中,由于对地层流体的流动的阻力小,其储集空间可以由于致密胶结作用完全消失,也可以得到溶蚀改善和保存;但泥质含量高的储层,其原始物性不好,对地层流体的流动阻力大,尤其是油气难于进入,储层主要遭受破坏,而难以得到改善和保存。  相似文献   
95.
青藏高原4—10月太阳总辐射的分光测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了青藏高原主要作物生长期4—10月太阳总辐射的分光辐射能量的分配特征,分析了太阳高度角、天气条件等对太阳分光辐射相对通量的影响;与中国东部平原区相比,青藏高原光合有效辐射的相对通量稍低,但其绝对量仍远远高于中国东部平原地区。  相似文献   
96.
流水下切是指河流河道在基岩中的垂直切割。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对全球尺度的气候、地表过程和构造之间相互作用的认识,以及工程建设和天然资源管理决策的需要,流水下切成为构造地貌学的理论研究前缘。文章从动力学机制、物理侵蚀过程、三大外来变量构造、气候和基准面变化的影响,以及区分这些变量影响的可能性等方面,对流水下切研究的最新进展予以评述。未来流水下切研究要在流水动力学和地球动力学两方面探索更多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97.
活动构造反映的是现代构造活动,与地震及多种地质灾害密切相关,是地震预测、减灾及城市和工程安全评价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研究现代地球动力学的重要基础资料。断裂分段及其长度,滑动速率,同震位移,古地震及重复间隔,最近一次事件至今的离逝时间是活动构造的基本定量参数。立足于这些定量参数,可以进一步开展活动构造地震危险性和未来断裂错动量和构造变形量的评价,并进行现代构造运动学和动力学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98.
利用NOAH(The Community Noah Land Surface Model)、SHAW(Simultaneous Heat and Water)和CLM(Community Land Model)3个不同的陆面过程模式及兰州大学(Semi-Arid Climate Observatory and Laboratory,SACOL)2007年的观测资料,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陆面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通过与观测值间的对比,考察不同陆面过程模式在半干旱区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3个模式在半干旱区的模拟性能有较大差异。其中,CLM模式模拟的20 cm以上的浅层土壤温度最优,SHAW模式模拟的深层土壤温度最优;SHAW模式模拟的土壤含水量与观测值最为接近,而NOAH和CLM模式模拟值有较大偏差;3个模式均能较好地模拟地表反射辐射,其中SHAW模式模拟值与观测值的偏差最小;对地表长波辐射的模拟,CLM模式的模拟最优;3个模式均能较好地反映感热、潜热通量的变化趋势,其中CLM模式对感热的模拟性能优于其他两个模式,在有降水发生后的湿润条件下,CLM模式对潜热的模拟性能最优,而无降水的干燥条件下,CLM模式的模拟偏差最大,NOAH模式对冬季潜热的模拟最优。总体而言,CLM模式能够更好地再现半干旱区地气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模式对土壤含水量及干燥条件下的潜热通量的模拟较差,模式对半干旱区陆气间的水文过程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相似文献   
99.
分离悬浮质影响的光学波段(400—900 nm)水吸收系数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一套采用较直接方式测量水吸收系数的新装置。通过测量直射光穿透不同厚度水层后的辐照度,采用比值法消除了测量仪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得到水层的消光系数;通过混浊水消光实验,证明悬浮物消光系数可由 ?ngstrom公式计算,并提出消除水中悬浮杂质影响的方法。最终得到纯水在400—900 nm波段的吸收系数。所得结果与主流的前人测量成果较为相符,在较长波段具有更好的精度,可作为水质遥感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0.
取自大别造山带北缘(北淮阳地区)古生代主要构造一地层岩片中变碎屑岩和碎屑岩的一组元素和Nd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与相关资料显示,从早古生代到泥盆纪,再到石炭纪,龟山组、南湾组—佛子岭群和石炭系三个岩片中的碎屑岩类,存在稳定的沉积物源区,源区组成可能相当于北秦岭构造单元中古元古代的秦岭群及秦岭群组分沉积再循环的部分。沉积组分成熟度由高到低和源区剥蚀性质变化的地球化学记录,指示三个岩片代表了华北、扬子两陆块在古生代构造演化过程中,主动大陆边缘一侧一系列构造事件中“俯冲后期-对接-碰撞前奏”的三个片断。这些论证显示,大别造山带北缘不同岩片沉积构造环境和演化的进程完全可以与北秦岭构造单元南部对比,大别造山带北缘应是北秦岭构造单元的东延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