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通过分频带子波划分方法对所选脉冲型地震动进行分解,在保留脉冲主特性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人为改造得到时频分布不同的系列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于不同周期SDOF体系得到最大位移响应,结果表明:脉冲型地震动对结构影响较大,除了受脉冲特性的影响外,其时频非平稳特性的影响作用同样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2.
黄河三角洲油田集中区土地利用演化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多时相的 TM卫星影像及相关资料 ,圈定油田集中区 ,并提取其土地利用要素 ;就 1984~ 1999年15年来 ,黄河三角洲油田集中区内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油田集中区是处于生态极其脆弱的地带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比较快 ,变化的面积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23.
目前,我国各大城市交通信息采集和传输问题已基本解决。但是,交通信息与路网空间信息的匹配和融合问题却依然严重,使得大量的实时路况信息难以得到有效应用,成为制约城市路网管理和出行服务的技术瓶颈,直接影响车载导航系统、公众出行信息平台、物流运输系统等位置服务(LBS)与智能交通系统(ITS)应用的服务水平。鉴此,本文探讨了城市路网信息融合的内涵和特征,及其关键技术,包括线性参考系统与空间信息融合、时空动态分段和多级动态分段、多模式交通网络构建技术和动态连通关系自动生成等技术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4.
陈述彭先生一生笔耕不缀,为我国地理学事业的发展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学术论著。本文就研读陈述彭先生早期地理论述,试从地理区域研究、综合自然区划、景观综合制图、制图综合指标、地学多维图解五个方面,对先生早期地理学术思想进行了分析,并对先生早期地理思想的现代地理学,以及地球信息科学发展的指导意义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5.
The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identifying changes in the time series of water and sediment discharge of the Zhujiang (Pearl River), China. The gradual trend test (Mann–Kendall test), and abrupt change test (Pettitt test), have been employed on annual water discharge and sediment load series (from the 1950s–2004) at nine stations in the main channels and main tributaries of the Zhujiang. Both the Mann–Kendall and Pettitt tests indicate that water discharge at all stations in the Zhujiang Basin showed no significant trend or abrupt shift. Annual water discharges are mainly influenced by precipitation variability, while the construction of reservoirs/dams in the Zhujiang Basin had little influence on water discharge. Sediment load, however, showed significant decreasing trends at some stations in the main channel of the Xijiang and Dongjiang. More stations have seen significantly decreasing trends since the 1990s. The decreasing sediment load in the Zhujiang reflects the impacts of reservoir construction in the basin. In contrast, the Liujiang, the second largest tributary of the Xijiang, has experienced a significant upward shift of sediment load around 1991 likely caused by exacerbated rock desertification in the karst regions. The annual sediment load from the Zhujiang (excluding the delta region) to the estuary has declined from 80.4 × 106 t averaged for the period 1957–1995 to 54.0 × 106 t for the period 1996–2004. More specifically, the sediment load declined steadily since the early 1990s so that in 2004 it was about one-third of the mean level of pre-90s. Water discharge and sediment load of the Zhujiang would be more affected by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future with the further reservoir developments, especially the completion of the Datengxia hydroelectric project, and an intensification of the afforestation policy in the drainage basin.  相似文献   
26.
On the basis of gradient data of the surface layer obtained from four sets of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AWS) installed in Lhasa,Nagqu,Xigaze and Nyingchi on the Tibetan Plateau from July 1993 to March 1999 according to the project of PRC-Japan Asia monsoon mechanism cooperative research,the seasonal surface roughness lengths and diurnal bulk trans fer coefficientsat each station are estimated.Then the surface fluxes of momentum,sensible heat and latent heat are calculated by using bulk formulation,Moreover,the composite characteristics of diurnal and monthly variation of surface fluxes are emphatically analyz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27.
利用在四川省阿坝、甘孜和雅安布置的3个称重式电线积冰自动观测站2017年2月4—5日观测资料讨论该装置观测数据处理方法并分析所观测气象要素与数据的关联度。结果表明:基于T值的小波滤波方法具有良好的滤波效果,经过小波滤波后原始数据中的干扰量得到了有效抑制和消除,保留了数据变化的特征信息。通过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气象要素与电线积冰称重数据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温度、气压和风速,关联度在0.516~0.632之间;综合风向玫瑰图分析发现,迎风向导线积冰的增长大于顺风向。  相似文献   
28.
根据NCEP/DOE再分析资料的地面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以及MICAPS天气图资料识别的高原低涡资料集,研究了近30年来青藏高原夏季地面热源和高原低涡生成频数的气候学特征,分析了高原地面加热与低涡生成频数的时间相关性及其物理成因.得到如下认知:夏季高原地面感热通量的气候均值为58 W m-2,近30年地面感热总体呈微弱的减小趋势.其中在1980年代初期和21世纪前10年的大部分时段,地面感热呈增大趋势,而中间时段呈波动式下降.地面感热具有准3年为主的周期振荡,1996年前后是其开始减弱的突变点.高原夏季地面潜热通量的气候均值为62 W m-2,近30年呈波动状变化并伴有增大趋势.地面潜热的周期振荡以准4年为主,地面潜热增大的突变始于2004年前后.夏季高原地面热源的气候均值为120 W m-2,其中地面感热与地面潜热对地面热源的贡献在夏季大致相当.地面热源总体呈幅度不大的减弱趋势,其中1980年代到1990年代末偏强,21世纪前6年明显偏弱,随后又转为偏强.地面热源亦呈准3年为主的周期振荡并在1997年前后发生由强转弱的突变.根据MICAPS天气图资料的识别和统计,近30来夏季高原低涡的生成频数整体呈现一定程度的线性减少趋势,低涡高发期主要集中在1980年代到1990年代中后期.低涡生成频数有准7年为主的周期振荡现象,自1990年代中期开始的低涡生成频数的减少态势在1998年前后发生了突变.夏季高原低涡生成频数与同期高原地面感热呈高度正相关,与地面潜热呈一定程度的负相关,但与同期地面热源仍呈较显著的正相关.因此,在气候尺度上,高原地面热源偏强特别是地面感热偏强的时期,对应高原低涡的多发期.本研究从气候统计的时间相关性角度揭示了高原地面加热作用对催生高原低涡乃至高原对流活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9.
地学信息图谱方法研究的框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本文对地学信息图谱方法从地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概念性的框架 ,认为图谱研究不仅仅局限于表现 ,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分析方法。地学信息图谱是图形、方法和认知三者的综合与统一。讨论了对地学信息图谱概念的认识。然后从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和地图学 ,以及物理学和生物学方面分析了人类在使用图谱方法上的借鉴意义 ,最后从哲学、理论和技术的层面上分析和论述了地理学存在的问题 ,指出将分析与综合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整体综合思想 ,是地学信息图谱方法的哲学基础。地学信息图谱的内容将是联结地理学传统理论和地理信息系统之间的“纽带”。作为地学信息图谱研究的起步工作 ,地理学在区域地理单元及其等级体系 ;主要地理要素的遥感影像特征分析 ;地学信息图谱的表达方法三方面的进展将会使地学信息图谱的研究获得更清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0.
我国现有的自动气象站设备缺乏能够反映其自身运行状态的参数信息,导致对设备运行监控能力不足,无法快速定位设备故障。为了判别气压传感器的工作状态,从观测数据出发,提出了基于ARMA模型的气压预测方法,利用已测气压值,对当前时刻气压值进行合理的预测,并给出该预测值的置信区间。利用气压传感器的实测值与此预测值进行比较,如果实测值偏离了该预测值的置信区间,可以认为气压传感器或相关数据采集单元出现故障。通过实例计算和比较,模型ARMA(2,1)对于自动气象站气压值的一步预测误差为0,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可以有效判别气压传感器的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